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肠病8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性肠病系指因小肠或结肠供血不足而引起的肠道损害,可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慢性肠系膜缺血、结肠缺血(缺血性结肠炎)。我们自1990~1996年以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本病80例,并分析了患者血液流变学与缺血性肠病的发病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8...  相似文献   

2.
中药灌肠治疗炎性肠病3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性肠病的发病原因很多,可概括二大类。一类是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炎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和局限性结肠炎。另一类是病因已明确的肠道病如阿米巴性结肠炎、结肠贺氏病、缺血性肠病等。临床治疗颇为棘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缺血性肠病的发病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对23例临床诊断缺血性肠病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诊治经验及教训。结果 23例缺血性肠病患者,临床表现为腹痛、血便、腹胀、黏液血便等症状,全部合并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病,其中2例行结肠镜检查后并发缺血性结肠炎,早期不易确诊,严重者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肠坏死、肠梗阻、肠穿孔等,病死率高。结论缺血性肠病多发生于老年人,一旦出现突发腹痛、血便或黏液血便,应首行想到本病的可能,争取早确诊,早治疗,提高本病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肠病的内镜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缺血性肠病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组具有一定临床病理特点的独立性疾病,该病为肠壁血液灌注不良引起的肠壁缺血性病变,此病可累及整个消化道,但主要累及结肠,故又称为缺血性结肠炎。本院消化科2002-2005年共收治9例缺血性肠病患者,现将其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根据缺血性中风核心病机及腹针引气归元法的特点,试图通过建立、论证"腹针引气归元法调控肠神经系统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假说,探析腹针引气归元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从肠到脑的信号通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而备受关注,肠道菌群参与缺血性脑卒中高危致病因素的生成.中医认为脑与肠腑在生理上通过经络密切联系,功能上相互滋养、相互调节;在病理上,脑病可及肠腑,肠病可及脑腑,二者相互影响.基于此可将调控肠道菌群趋于稳定作为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方法的切入点,目前,包括中药活性成分、中药单体、中药复方以及针灸等在内的中医药治疗方法,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已取得一定进展,本文对中医药基于肠道菌群防治缺血性脑卒中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缺血性结肠炎发病率日益增高,中西医结合诊治该病具有一定的优势。王小奇主任医师诊治缺血性结肠炎的经验丰富,认为该病的主要病机为肠道气血运行不畅、肠络血瘀,以自拟肠络通方加味进行分证论治,并联合外用灌肠,同时在诊治过程中积极践行中西医结合,收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坏死性肠炎是由于支配肠道的血管本身结构改变(闭塞)或功能异常(挛缩),或者全身血流动力学变化(低灌注)导致肠道血流减少,引起肠壁器质性损害及肠功能障碍,是缺血性肠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也是导致中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之一,它是常见的消化科急症。随着人口老龄化及随之出现的动脉硬化相关疾病的增多,缺血性肠病的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好发于中老年人。缺血性肠病的常见病因:①先天血管畸形;②动脉狭窄或梗死;③血管低灌注;④肠管因素;⑤药物相关因素;⑥医源性因素;⑦某些免疫性疾病;⑧高凝状态和血小板活化。缺血性坏死性肠炎目前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其诊断依据临床病史、影像学表现、血管造影、内镜检查及活检组织病理检查综合考虑,并排除其他结肠炎病因,综合诊断。因其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并发症繁多,早期诊断困难,故临床误诊率、病死率极高,因此,在临床中做到早期诊断及规范治疗对患者的病情及预后至关重要。文章报道1例2021年3月甘肃省中医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便秘并肠系膜下动脉狭窄致(乙状结肠)急性缺血性坏死性肠炎患者,并对急性缺血性坏死性肠炎的常见病因、临床诊断及合理治疗进行探讨分析,以加强临床疾病管理,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当归芍药散临床新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当归芍药散加减,以辨证论治为基础,灵活运用于妊娠羊水过多、发作性腹痛、肾病综合征、慢性缺血性肠病等多科病症,均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2015年收治的缺血性肠病患者40例,分为治疗组21例,对照组19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丹参注射液及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芍药汤口服及自拟中药灌肠方灌肠,两组均连续治疗14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4d后,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8.9%(P0.05);治疗组患者的腹痛缓解时间,便血停止时间,住院天数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病因和诊治方法。方法:对18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患者的基本病因是肠壁血流减少或缺乏,基础疾病分别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9例,脑血管硬化6例,冠心痛1例,风心病并房颤、硬皮病各1例。年龄35-82岁,平均56岁。都以突然腹痛、便血为特点。除1例需急诊手术外,其余17例均作常规肠镜检查,显示17例患者病变肠段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网模糊,8例出血、糜烂,3例溃肠和狭窄。经内科保守治疗,痊愈14例(83.3%),好转3例(16.7%)。结论:缺血性结肠炎是由各种原田引起的缺血性肠病,50岁以上易发,经内科保守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肠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好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临床表现以腹痛、便血、腹泻为主,且多数患者伴见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史。结合缺血性肠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好发人群以及现代医学对本病相关研究,特别是参照患者肠镜下黏膜充血、水肿、瘀斑、出血及血管网消失的表现,提出缺血性肠病的病机在于气虚血瘀,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治疗应以益气化瘀,标本兼治为主,中西医结合,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相结合,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有关“中风”的医学知识,一般人都能讲出几条来,如脑中风、眼中风等,但很少有人知道肠子也能中风。肠中风是急性缺血性肠病的俗称,虽然在临床上并不多见,但需要引起老年人的注意。老年人的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的疾病,它不仅在心脏及脑血管发生,在腹腔内动脉血管也会硬化,尤其是腹腔内的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这两根血管是供给肠道血液的重要命脉。如果这两根血管因硬化严重,被血栓阻塞,导致肠道血液流灌不足,就会使某段肠道因缺血而发生溃烂、坏死、出血。在临床上表现为缺血性结肠炎。缺血性结肠炎的病人大都患有心脑血管疾病。一般…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升阳益胃汤灌肠联合西药溶栓治疗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保守治疗者行禁食,并给予广谱抗生素、血管扩张剂、肠道休息等对症治疗,同时给予升阳益胃汤加减(黄芪、半夏、党参、白术、茯苓、泽泻、柴胡、橘皮、羌活、独活、防风、白芍、黄连、甘草)保留灌肠,煎煮200 mL/次,分2份,每日2次直肠滴注.结果:治愈15例,好转4例,手术治疗1例,有效率占95.00%.结论:升阳益胃汤灌肠联合西药溶栓治疗缺血性肠病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治铌 《家庭中医药》2005,12(10):23-23
所谓肠中风是急性缺血性肠病的俗称。老年人的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的,不仅在心脏及脑血管发生.就是在腹腔内,动脉血管也在潜移默化地硬化着。尤其是腹腔内的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这两根血管是供给肠道血液的重要命脉。如果这两根血管因硬化严重被血栓阻塞,导致肠道血液流灌不足.就会使某段肠道因缺血而发生溃烂、坏死、出血,在临床上表现为缺血性结肠炎。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肠病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缺血性肠病的疗效。方法:采用凯时注射液加用中药凉膈散口服及大承气汤灌肠治疗本病。结果:30例病人中,24例有效,4例好转,总有效率93.3%。  相似文献   

17.
通下法为治疗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则,但其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本文基于"脑肠相通"理论,从肠道菌群、脑肠肽、脑-肠轴角度对通下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机理进行探讨,认为肠道菌群为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作用靶点、脑肠肽为其物质基础、脑-肠轴为重要通路,可为从肠道出发论治缺血性卒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近年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的活动异常可影响消化道的功能,同时功能性肠病中很多都和神经系统机能障碍有关.随着神经胃肠病学概念的提出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试图把中枢系统和胃肠道系统通过脑肠相关及脑肠轴相联系.中风病患者多合并有消化道症状,脑肠肽可能是两者相互联系的关键.本研究试图探讨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胃动素的变化、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为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多因肠道血液缺失或回流障碍引起肠壁缺血缺氧致黏膜坏死及溃疡形成的一种缺血性肠病[1]。以腹痛、腹泻、便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多见于50岁及以上中老年人群,且大多数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凡是能引发全身血流动力学异常的疾病或肠系膜血管病变均可导致结肠缺血而发生该病[2]。若不及时积极治疗,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会累及相邻部位,影响生活质量[3]。为了寻求临床治疗本病的有效疗法,本研究以益气活血愈肠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缺血性结肠炎40例,并与单纯西医治疗进行了对照分析,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继发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所属中医痹痿证范畴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许多文献将原发性骨坏死的股骨头骨骺骨软骨病(又称股骨头骨骺炎等)Legg-Calve-Pethes病,也称作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而由于损伤、长期过度饮酒、应用激素等原因继发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本文主要讨论继发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的痹痿证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