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张磊  程淑红 《中医研究》2011,24(2):68-6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脑或视网膜局部缺血引起的,未伴发急性脑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所致,一般持续数分钟至1 h,最长不超过24 h,临床发病率高,可反复发作缓解。2009年6月—2010年9月,笔者对以针刺为主治疗的47例TIA患者进行针刺前后脑血流图的检查,以观察针刺对TIA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刺手法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有效性,并观察其对脑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自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收集4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例,随机分为针刺手法治疗组及普通针刺对照组。治疗组22例根据中医分型采用捻转补泻手法,对照组22例采用普通针刺,1个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判定,并于治疗前后进行经颅多普勒(TCD)超声测定脑血流速度。结果:针刺手法治疗组起效快、疗效高,优于普通针刺对照组,治疗组脑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改善明显,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对照观察了巨刺、非巨刺、双侧针刺及不针刺情况下,对急性实验性脑缺血家兔脑血流图(REG)的影响。实验采用夹闭一侧颈总动脉法,造成家兔急性脑缺血,于额顶部埋藏电极引导家兔 REG。结果表明:针刺对正常家兔脑血管有收缩作用(P<0.05);对急性实验性脑缺血家兔脑血管有扩张作用(P<0.05)。其中巨刺法对于改善夹闭侧脑血流即时效应优于非巨刺法(P<0.05)。  相似文献   

4.
电针对急性脑缺血大鼠局部脑血流和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研究电针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局部脑血流和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 大脑中动脉线栓法(MCAO)建立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电针“水沟”和“百会”穴,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局部脑血流,检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脑梗死体积。结果 MCAO引起局部脑血流显著下降,电针能使局部脑血流显著增加。电针增加脑血流的作用迅速且消失快。脑缺血1h再灌注24h,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脑梗死体积大;而电针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脑梗死体积显著减小。结论 电针能快速增加缺血局部脑血流量,缩小脑梗死体积,保护神经功能。及早应用电针对脑缺血具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头皮针对急性缺血中风患者TCD的影响.方法:通过对头皮针针刺前后患者TCD的各项指标的变化,来探讨头皮针对急性缺血中风患者TCD的影响.结果:头皮针使脑梗塞患者脑血流速明显加快,并改变了左右脑血流的失衡状态,从而对急性脑缺血起到了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针刺改善小气道功能时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将63例经肺功能检测为小气道阻塞性疾病患者,随机分成针刺20分钟组、40分钟组、60分钟组,结果三组病人小气道功能均有改善,针刺前后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在多项检测指标中,针后40分钟、60分钟疗效优于20分钟(P<0.005),而40分钟与60分钟组间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05)。提示针刺对小气道功能有调节作用,其疗效与针刺时间久暂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针刺治疗腓肠肌痉挛68例临床小结(湖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410005)曾碧梅主题词肌阵挛/针炙疗法,腓肠神经腓肠肌痉挛临床上并不鲜见,古人多用灸法治疗,鉴于施灸比较费时,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采用针刺治疗,效果满意。现小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  相似文献   

8.
针刺治疗脑缺血的机理研究述评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针刺治疗脑缺血的机理研究述评邢宏义,关新民(同济医科大学针刺镇痛原理研究室、神经生物学教研室,武汉430030)主题词脑缺血.暂时性/针灸疗法,脑血管循环/针灸效应,血液流变学/针灸效应,脑电描记术/针灸效应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  相似文献   

9.
临床上多种病因或疾病可引起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药物治疗的副作用限制了其在一些病例中的应用,迫切需要寻求其他合适的安全途径.针刺可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在生理功能最大调节极限范围内,调动人体固有的生理积极因素,能尽早促使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局部病理状态向生理状态转化.近年来,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在试验阶段及临床治疗中已取得了进展.本文就近年来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概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针刺对血管性头痛患者颅底脑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慧敏  李军 《中国针灸》1999,19(8):489-490
通过TCD诊断仪检测血管性头痛患者颅底脑血流变化,发现血管性头痛患者在发作期和间歇期均存在异常,经过针刺治疗后,4种不同的流速异常均有所改善,同时观察到针刺前后MCA、ICA、PCA、VA的变化均有显著意义(P<001,P<005),而ACA、BA的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针刺对颅内血流具有正性调整作用,使脑血流趋向正常。  相似文献   

11.
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血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易玮  许能贵  靳瑞 《新中医》2001,33(10):75-76
目的:观察电针督脉经大椎、百会2穴对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凝团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致局灶性脑缺血为模型,采用氢气清除法测量缺血区局部脑血流量(rCBF)为指标。结果:①缺血组在脑缺血10分钟、60分钟、120分钟后,rCBF均显著下降;②在缺血加电针组中,给予电针治疗10分钟后,rCBF迅速恢复,和缺血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和假手术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能够迅速改善脑缺血后缺血区局部脑血流量,从而保护神经元缺血性损伤。  相似文献   

12.
采用脑血流量、脑内ATP、葡萄糖、乳酸量和脑水分含量为指标,分别观测针刺组与对照组在大鼠前脑缺血60min条件下,再灌注0min、10min、60min、120min各时间点上的数值变化,对其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针刺组的脑血流量、脑能量代谢、脑水肿都得到了明显改善,特别是再灌注60min和120min时,减缓了由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引起的迟发性低灌注,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了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针刺对脑梗塞患者血小板线粒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丽平  边垠  周炜 《中国针灸》2003,23(2):103-105
目的:观察针刺对急性脑缺血患者血小板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血小板氧电极测定氧耗量的方法,对3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针前、针后1周、1月的血小板呼吸功能的测定及临床疗效评估。结果:30例中有14例与正常对照数据相符,16例低于正常对照(P<0.05);两组组间对比P<0.05。结论:针刺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对血小板线粒体呼吸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醒脑开窍针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临床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应用醒脑开窀针刺(治疗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120例,同时设传统针同学组(对照组)60例以比较疗效。结果表明,治疗组在改善患儿运动功能、提高智商、改善脑动脉血流速度、改善脑地形图等方面均有明显效果。其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5.
针刺在开颅术中脑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针刺腧穴对开颅术中患者脑组织氧分压 (PbtO2 )、二氧化碳分压 (PbtCO2 )和 pH值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2 0例在全麻下行开颅术患者术中持续进行脑组织氧代谢监测 ,针刺涌泉、厉兑 1 0分钟 ,比较针刺前 5分钟、针刺 1 0分钟、针刺停止后 5分钟PbtO2 、PbtCO2 、pH值、心率 (HR)和平均动脉压 (MAP)的变化。结果 :PbtO2 、PbtCO2 和 pH值在针刺中和针刺停止后 5分钟内与针刺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HR和MAP在针刺中增加 ,针刺停止后回到针刺前水平。结论 :针刺腧穴可增加PbtO2 和 pH值 ,降低PbtCO2 ,即能增加脑血流量 ,改善脑组织微循环和脑组织氧代谢 ,对脑组织起保护作用。脑组织氧代谢监测仪所测参数能直接动态反映脑组织的病理生理变化 ,及时发现脑组织缺血缺氧 ,对指导开颅术中的脑保护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针灸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流量影响的实验研究述评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研究取得了大量进展。脑血流图是早期研究采用的方法。彩色多普勒和单光子发射CT(SPECT)观察针刺研究结果更精确和直观。动物实验表明,针灸可降低脑血管的阻力和改善脑血管痉挛。临床研究表明,针炙确实可以增加局部脑血流量、改善脑功能活动。神经系统调节是针灸产生效应的基础,今后应进一步紧密结合临床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许能贵  沈德凯  周逸平  王月兰 《中医杂志》2001,42(6):342-343,354
采用凝闭大鼠大脑中动脉致局灶必脑缺血模型,研究电针督脉经“大椎”、“人中”两穴对皮层体感诱发电位(SEP)和细胸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缺血组SEP各成分波幅明显降低,峰潜估期明显延长,细胞超微结构大部分崩解;电针组SEP各成分波幅略有降低,但峰潜伏期无明显延长,细胞超微结构大部分未破坏,表明电针可阻止神经元继发坏死,为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穴位注射加针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加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痛的临床疗效和治疗机理。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穴位注射加针刺组和单纯针刺组,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椎动脉血流情况及血管变化。结果:①两组均能有效地改善椎动脉血流量、血流速度以及椎动脉形态;②穴位注射加针刺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穴位注射加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确切的改善椎动脉供血及形态的作用,其椎动脉供血及形态的改善与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相一致,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组。  相似文献   

19.
针刺治疗假性延髓麻痹325例临床和机理研究   总被引:52,自引:3,他引:49  
石学敏  杨兆钢 《中国针灸》1999,19(8):491-492
在选穴、配方针刺方向、深度、施术手法及其量学要求等方面进行了临床及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本组患者经治疗其临床治愈率为6892%,总有效率为9805%。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颅底血流动力学结果:针刺风池穴后血流速度中收缩期峰值速度(SV)、平均流速(MV)在多时相明显加快,且持续时间较长,多可持续30~60分钟,血管阻力指数(RI)及血管搏动指数(PI)针刺后较针刺前明显改善,说明小动脉、微动脉阻力减低,因而脑血流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