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评价三维步态动作捕捉与训练系统对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共有脑卒中后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均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虚拟现实步态训练。在治疗前、连续治疗6周后由同一位治疗师给予两组患者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步态时间参数、时相参数、关节活动角度等参数进行评估,并采用Holden步行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评定表及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步行功能康复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变性质)及Holden步行等级、FMA-L评分、Barthel评分与三维步态参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干预后两组在三维步态参数(时间参数、时相参数、关节活动角度)、FMA-L评分、Holden步行等级、Barthel评分均较之前有所提高(P<0.05),而与治疗前比较,步行周期、双支撑相(%)、健侧支撑相时间(%)、患侧支撑相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但同时健侧摆动相时间(%)、患侧摆动相时间(%)均与之相反(P...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卒中的发病率逐渐增高。脑卒中后患者大多出现步行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偏瘫步态,患者步行平衡较差易发生跌倒造成骨折等二次伤害,给其心理和生理带来不同程度的创伤,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近年来,对偏瘫步态的生物力学特征无系统概述。本文系统介绍了脑卒中患者的偏瘫步态特征,着重从步态对称性、时空参数、运动学、动力学、肌电活动和能量消耗等方面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偏瘫步态的研究,旨在为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临床研究和训练方案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对其异常步态的纠正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运动发育疗法,神经促通技术Bobath训练.每次30~45min,由陪护的指导下完成.结果82例脑卒中患者病程在一个月以内者57例,治疗20~62天,总有效率91.2%;病程在30~90天者25例,治疗38~79天,总有效率88%.结果两组病人均有效,V-Ⅵ级者短病程组明显高于长病程组,治疗更有效,时间更短,治疗时间有显著差异P<0.01.早期康复更有效.  相似文献   

4.
浅议针刺对脑卒中后偏瘫步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工作压力的增加及周围环境的改变,人们罹患脑及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其诸多后遗症中,行走功能的康复是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和获得独立生活能力的重要保证,是影响中风患者心理健康、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基于康复治疗的电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与单纯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运动功能、痉挛程度、肌力及三维步态分析参数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生物反馈组、生物反馈组和康复治疗组,每组20例。康复治疗组予基础康复训练,每次45 min;生物反馈组在康复治疗组基础上予生物反馈疗法,每次30 min;电针+生物反馈组在生物反馈组基础上予电针治疗,针刺穴取伏兔、梁丘、足三里、丰隆等,足三里、太冲连接电针,连续波,频率5 Hz。3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5次,共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评定3组患者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患侧胫前肌肌力,并测量3组患者三维步态分析时空参数(步频、步速)及运动学参数(患侧踝关节最大背屈及最大跖屈角度)。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下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电针+生物反馈组、生物反馈组患者下肢FMA评分高于康复治疗组(P<0.05);电针+生物反馈组、生物反馈组患者CS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均低于康复治疗组(P<0...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从三维步态分析的角度观察太极步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6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采用太极步法训练.两组疗程均为30 d,运用全身三维步态与运动分析系统检测评估患者的运动学时间参数、空间参数.结果 ①试验过程中,无病例脱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太极拳姿势训练联合Bobath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2017年4月—2022年4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和北京中医医院怀柔医院的120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Bobath疗法训练,试验组患者接受太极拳姿势训练与Bobath疗法训练,2组疗程均为4周。于入组时及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压力步道测试,分析比较2组患者全足平衡性、足底力学参数[趾骨区(T1-T5)、跖骨区(M1-M5)、中足区、足跟内侧区(HM)、足跟外侧区(HL)的冲量、触地面积、最大压力峰值、最大压强峰值]及基本时空参数[步长、步宽、步幅、步速、行走支撑时相、足轴角]、临床量表评分[量表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评分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Bathel指数(BI)、修订Rankin量表(mRS)、脑卒中生活质量量表(SSQOL)]、肌张力Ashworth分级、Brunnstrom分级,并分析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间的关联性。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完成研究。治疗后,试验组的全足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头针留针康复训练联合西医综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步态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4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常规治疗(早期护理、避免患侧输液,常规药物对症、支持治疗,消除脑水肿,减轻颅内压,抗感染,维持水电平衡,改善脑循环等)同时步行康复训练。治疗组2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头针(选穴:选取顶中线、偏瘫对侧顶颖前斜线的上1/5,顶旁1线、双侧枕下旁线。)留针、康复训练。均连续治疗2周为1疗程。观测定量步态参数,平衡、步行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连续治疗3个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步态各参数、下肢运动功能FAC、FMA评分、平衡BBS评分、MBI指数等方面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针留针、康复训练联合西医综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步态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毫火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疗效,及其对患侧下肢肌张力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毫针针刺、痉挛肌电疗、关节被动运动、肌肉持续牵拉训练、肢体负重训练、躯干控制训练、异常姿势矫正,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患侧股直肌、腓肠肌触发点毫火针治疗。治疗前后均进行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定、改良Ashworth量表、简式Fugl-Meyer量表评定,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80.00%;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改善不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时空参数、运动学参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触发点毫火针治疗能缓解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肌张力,改善步态,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中医综合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将2012年全年内的6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将2011年全年内的另65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都按脑卒中及偏瘫的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同时对研究组的患者实行中医综合护理。3个月后,比较两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结果研究组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都较对照组强。结论中医综合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1.
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鹤  韩舰华 《吉林中医药》2010,30(3):191-192
研究神经递质因素、解剖学因素、社会心理学因素等与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内在关系,就研究方向总体而言,是以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进行研究的。从多角度、多方面探索PSD和其他因素的相关性,可以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抑郁提供可信、有效的证据,使治疗规范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早期规范康复训练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急性脑卒中患者165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82例,观察组8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规范康复训练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对2组患者Rankin评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The Chinese Stroke Scale,C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治疗14、26天后观察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C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规范康复训练可显著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患肢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焦虑心理,增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治疗的信心,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从针刺治疗、综合疗法等综述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发病急,致残率高,所带来的经济压力、心理压力、生理压力等影响着患者及家属的身心健康健康,不利于患者治疗;患者家属的身心健康状况也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由于事发突然,病情危重,加之担心疾病预后、治疗费用、需要陪护或对患者的病情进展和治疗缺乏了解等,家属易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发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对患者的治疗不利。目前针对脑卒中患者心理状态的研究较多,但针对患者家属心理状态研究较少,且大多局限于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未涉及生理、社会、经济等情况,内容单一,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技术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68例患者随机分组,药物+常规康复治疗+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组(治疗组34例),单纯药物+常规康复治疗组(对照组34例)。入组前、治疗2周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应用Barthel指数(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NIHSS评分分别为2.91分±1.21分与5.76分±4.17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arthel指数分别为82.35分±10.32分与67.21分±19.86分,较治疗前比较有明显升高(P〈0.05),以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能有效促进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针药并用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药治疗组(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对照组)两组。治疗组30例给予针刺和中药脑心康口服液联合治疗;对照组29例单纯应用奥扎格雷钠、三磷酸胞苷二钠西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脑卒中计分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血液流变学变化、血脂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69.0%,两组比较,P0.05。且治疗组脑卒中病计分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血液流变学、血脂变化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针药并用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笔者临床应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中风急性期患者20例,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张瑜  李菲  金伟飞 《新中医》2021,53(11):205-207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配合按摩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102例脑卒中术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各51例。对照组予以神经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其基础上予以穴位贴敷配合按摩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10 d后胃肠激素(胃泌素、胃动素)的变化,观察治疗过程中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结果:治疗10 d后,2组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提升,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穴位贴敷配合按摩可明显提升脑卒中患者术后胃泌素、胃动素水平,缩短胃肠功能恢复的时间。  相似文献   

19.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尿潴留5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娜  韩艾 《吉林中医药》2011,31(2):156-157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尿潴留的疗效;方法:先以醒脑开窍针刺法为基础针法。继之取穴:气海、关元、百会、三阴交;水道、归来、膀胱俞、三焦俞等。用0.30 mm×75 mm毫针,针气海穴、关元穴,直刺,使针感向外阴部放射,进针不可过深,以免伤及膀胱;其余穴位用0.25 mm×40 mm毫针,根据部位不同进针1~1.2寸,提插捻转,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 min,每日1次,共针刺3周。耳针法:取穴膀胱、三焦、肾、尿道。结果:54例患者,痊愈30例,有效1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7.04%。结论:针刺治疗尿潴留,有利于脑卒中患者的进一步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