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颈夹脊电针加三维正骨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三维正骨组、综合组(三维正骨+夹脊电针)与对照组(川芎嗪、丹参注射液、能量合剂静滴);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量表、TCD等进行治疗前后对比。结果综合组临床效果和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和单纯三维正骨组,三维正骨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三维正骨组和综合组的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但三维正骨组和综合组之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三维正骨组和综合组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三维正骨组与综合组之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颈夹脊电针加三维正骨可明显提高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中老年人一种常见病,容易复发,且有年轻化趋势,许多患者深受其苦。其发作的最大特点是位置性眩晕,常发生于头颈部活动时,以头颈部前后屈伸及左右旋转时明显,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我科采用颈夹脊电针加赵氏正骨手法治疗并配合有效的护理护理90例病人,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即时效应。方法:选择本院就诊及招募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1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4例)运用手法治疗,对照组(54例)行电针治疗。第1疗程中每次手法操作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眩晕及颈痛症状分别进行VAS即时评分,共3次;2个疗程后则行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测定。结果:组间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改善上疗效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法组在即时改善CSA颈痛症状,连续3次评价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眩晕症状即时改善方面,仅第1次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治疗对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有一定即时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颈夹脊穴温针灸+手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1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颈夹脊穴温针灸治疗,观察组采用颈夹脊穴温针灸+手法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眩晕问卷调查表评分(DHI)、各临床症状评分以及椎动脉血管相关指数。结果:观察组治疗后DHI评分为(50.97±3.2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2.24±4.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头痛、眩晕、耳鸣、颈痛、视物模糊及旋颈试验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双侧椎动脉PI、RI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颈夹脊穴温针灸+手法治疗的效果较明显,不仅可改善双椎动脉血流状态,缓解头痛、眩晕、耳鸣、颈痛及视物模糊等临床症状,还有利于颈部动力平衡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针配合龙氏正骨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龙氏正骨推拿手法治疗,两组治疗两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38/40),对照组为77.5%(31/40),差异显著(P0.05)。结论:电针配合龙氏正骨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能较好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一指禅推风池联合颈夹脊电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颈夹脊穴位电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一指禅推风池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椎动脉血流及颈椎病临床评价分数进行分析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收缩期最高流速、舒张末期流速、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评分均升高,阻力指数和搏动指数降低,和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82.22%,治疗组总有效率91.11%,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一指禅推风池联合颈夹脊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明显,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以及椎动脉血流,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整颈三步九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5例按照就诊日期单、双号简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7例采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治疗组38例采用整颈三步九法治疗。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即时分别采用眩晕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眩晕障碍评分量表(DH)I评分观察眩晕改善情况,治疗后2月随访时行门诊最后评分。结果:2组治疗后、治疗后2月VAS评分、DHI评分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整颈三步九法推拿较常规推拿手法更能有效地减轻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眩晕的症状,缓解患者由眩晕导致的功能障碍,提高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夹脊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013年来我院就诊的4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患者。治疗组取颈部夹脊穴,进行夹脊电针治疗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方法。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的功能评估量评分及颈性眩晕症状积分情况可见两组患者的总积分有明显的差异。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5%。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夹脊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能提升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项丛刺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作用。方法:将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项丛刺组和夹脊刺组,每组40例,项丛刺组采用项丛刺加颈夹脊刺,夹脊刺组单独采用颈夹脊刺,观察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评分。结果:项丛刺组总有效率为95.0%,夹脊刺组总有效率为82.5%,经Ridit分析,u=5.186,P〈0.01,表明项丛刺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优于夹脊刺组。项丛刺组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和治疗后评分与夹脊刺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项丛刺组治疗对患者眩晕改善较夹脊刺组治疗更明显。结论:在颈夹脊刺基础上加项丛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颈夹脊穴温针灸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颈夹脊穴温针灸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疼、颈痛、视物模糊等症状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眩晕、头痛、视物模糊、颈痛症状评分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眩晕、头痛、视物模糊、颈痛症状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夹脊穴温针灸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有效改善患者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压灸百会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庄礼兴  童娟  李月梅 《针刺研究》2000,25(2):124-126
本文以压灸百会穴为主要方法治疗颈性眩晕 ,愈显率 85 7% ,与单纯针刺组比较P <0 0 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椎动脉 (LVA、RVA)及基底动脉 (BA)的收缩期峰值、舒张末流速及平均流速均较治疗前上升 (P <0 .0 5 )。治疗后治疗组的LVA、RVA、BA的收缩期峰值、舒张末流速及平均流速均比对照组上升幅度大 (P <0 0 5 )。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颈夹脊对颈源性眩晕患者颈椎曲度改变的影响。方法将78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治疗组采用电针颈夹脊配合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颈椎曲度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9%,对照组为56.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颈椎曲度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颈椎曲度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颈夹脊可纠正颈源性眩晕患者颈椎曲度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肌松调整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肌松调整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其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眩晕症状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TCD和X线表现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松调整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颈夹脊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模型大鼠脊髓背角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核转录因子B(NF-κB)及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潜在的镇痛机制。方法:将6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和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L-α-氨基己二酸(LAA)组。除空白组外,所有大鼠均进行CSR造模和鞘内置管处理,假手术组只暴露神经根而不结扎。空白组无任何干预,常规饲养;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仅在干预时同电针组进行捆绑操作,无其他干预;电针组采取电针双侧颈夹脊穴干预,20 min/次;LAA组采取鞘内置管LAA干预。4组均从造模后第7天开始干预,1次/d。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脊髓背角NF-κB、GFAP的表达;采用real-time PCR技术观察脊髓背角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IL-18、TNF-αmRNA的表达。结果:空白组与假手术组NF-κB、GFAP和IL-1β、IL-6、IL-18及TNF-α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NF-κB、GFAP和IL-1β、IL-6、IL-18及TNF-α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LAA组NF-κB、GFAP和IL-1β、IL-6、IL-18及TNF-α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电针组与LAA组比较,大鼠脊髓背角NF-κB、GFAP和IL-1β、IL-6及IL-18 mRNA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F-α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机制可能与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下调NF-κB、IL-1β、IL-6、IL-18及TNF-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李巍  谭洛  王淑琴 《世界针灸杂志》2013,23(2):48-50,54
目的:观察针刺颈夹脊配合按摩点穴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颈性眩晕提供更优方法。方法:65例颈性眩晕患者针刺双侧颈夹脊、风池,强间透刺脑户、玉枕透刺天杼,并结合按摩点穴,每日治疗1次,治疗16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愈25例,占38.5%;显效18例,占27.7%;有效19例,占29.2%;无效3例,占4.6%。总有效率为95.4%。结论:针刺颈夹脊配合按摩点穴治疗可缓解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夹脊穴电针为主治疗脊髓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夹脊穴电针为主治疗急性脊髓炎恢复期的疗效。方法:将66例急性脊髓炎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夹脊穴电针为主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取穴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夹脊穴电针为主治疗急性脊髓炎恢复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刀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0例,采用针刀疗法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针灸治疗;半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与功能、TCD数值和颈椎X线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运用针刀疗法治疗后在眩晕症状与功能计分、TCD数值、颈椎X线变化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1);且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刀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小针刀和针灸结合电针治疗颈性眩晕的近远期疗效及实验室指标。方法:选取92例颈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采取小针刀和针灸结合电针治疗,对照组应用小针刀联合针灸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眩晕评分、血清溶血磷脂酸(LPA)、基底动脉和椎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Vs)、总有效率与随访1年的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眩晕评分与血清LPA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2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48%,高于对照组78.26%(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复发率4.34%,低于对照组17.39%(P0.05)。结论:小针刀和针灸结合电针治疗颈性眩晕可有效改善患者眩晕评分、降低血清LPA水平,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且可减少复发,近远期疗效均更佳。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运用星状神经节阻滞结合推拿综合治疗与单纯采用推拿治疗进行对照,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症状评分以及TCD的变化。结果:推拿组、星状神经节阻滞结合推拿组在眩晕症状评分和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等方面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星状神经节阻滞结合推拿组各项指标与单纯推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结合推拿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