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泄泻日久,病机错杂,由实转虚,脾胃虚弱与湿浊停滞互见,虚浊纠缠而致迁延难愈。现代医学治疗颇为棘手,中医药治疗久泻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单兆伟教授治疗慢性泄泻,把握"虚浊"这个关键病机,结合脏腑辨证,以益气升清,甘润补虚为治疗大法,临床运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泄泻治验3则     
陈金鹏 《河北中医》2007,29(6):518-518
泄泻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急性泄泻若失治或误治,可迁延日久,由实转虚,转为慢性泄泻.现举验案3则如下.  相似文献   

3.
胡建华治疗慢性泄泻的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袁灿兴 《辽宁中医杂志》1997,24(10):444-445
胡建华认为,慢性泄泻病位在肝脾肾三脏和大、小肠,常为本虚标实,中寒下热之症。其治疗不但要照顾到脾胃之本,而必须标本兼顾、寒温并用。本文介绍了胡建华治疗慢性腹泻的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4.
王伟钢  董长宏 《新中医》1992,24(9):16-17
焦老认为治疗慢性泄泻不能只从健脾利湿论治。现从脾肾虚泄、肝郁乘脾和肠风飧泄三种证候来谈谈慢性泄泻的论治。一、脾肾虚泄证因泄泻年久不愈,中气渐虚,中虚则泻难止,久泻则中愈虚,关门不固,脾气随泻而虚  相似文献   

5.
慢性腹泻以腹泻经久不愈为主要症状,古医籍称其为泄泻、飧泄、下利、溏泄、脾泄等。常与现代医学的慢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慢性痢疾等相似。慢性腹泻以虚中挟实者居多。病久累及脾胃,由实转虚,以致脾胃气机升降失调,运化乏力,水谷不化,邪滞肠道。因此在治疗上,当以祛邪和调理  相似文献   

6.
慢性泄泻多由脾虚所致,但临床多侧重于调治脾气、脾阳,而对脾阴虚则每多忽略。笔者观察,泄泻因脾阳气虚者固多,然脾阴虚泄泻亦不少见。现就脾阴虚泄泻的病因病机、证治要点浅述于下。  相似文献   

7.
急性泄泻的病机为湿困而脾病,辨证要点为湿邪的寒热属性;慢性泄泻为脾虚而湿停,辨证重点在于审明肝脾肾三脏的不同及主次关系。急性泄泻不可妄用补涩,慢性泄泻不能过用分利;寒热错杂、虚实并见者,清热不可过用苦寒,补虚不可纯投甘温。  相似文献   

8.
正慢性腹泻是食管癌术后常见症状,临床表现为大便泄泻、次数增多等,病程较长,易造成患者营养不良、贫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延误术后恢复。利福昔明是临床常用的广谱抗生素,能参与细菌DNA转录过程,阻碍细菌蛋白质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生长,缓解胃肠道菌群失调状态,从而治疗腹泻[1]。中医认为食管癌术后慢性腹泻为本虚标实之泄泻,术后患者脾气虚弱,应着重调理脾胃,从根源对疾病进行治疗。升阳益胃汤具  相似文献   

9.
通过2则验案介绍王自立教授治疗慢性泄泻的经验,指出慢性泄泻多责之于"虚"与"湿";辨证分为肠道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脾虚湿盛证、脾胃虚弱证4型;治疗要因人制宜;缓图取效,慎用收涩。  相似文献   

10.
总结朱子文治疗泄泻的经验特色。认为泄泻"湿不单见,脾不独虚",其证候寒热交织,正虚邪恋,治疗上注重判别泄泻之邪正虚实,或涩或利,活法应用。认为急性泄泻不可骤用补涩,当祛湿分利,调畅中州,慎思明辨防危证,如暑湿泄泻出现热陷心包,宜急需解毒开窍;慢性泄泻不应漫投分利,当肝肾脾同调,匡扶正气,如脾阳虚之泄泻,宜理中汤灵活加减。所附医案颇具特色且效验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