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药材》2020,(1)
目的:探索不同结香方法所得沉香的鉴别与质量评价方法。方法:利用GC-MS法检测不同结香方法的沉香样品中挥发性成分,运用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及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区分,并初步评价其质量。结果:GC-MS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结香方法的沉香样品中挥发性成分存在一定的差异,图谱相似度为0.275~1.000,从15批沉香样品中检测出622个化合物,包括4个共有成分,分别为苄基丙酮、2-(2-苯基乙基)色酮、6-甲氧基-2-苯乙基色酮及6,7-二甲氧基-2-(苯基乙基)色酮;聚类分析法难以区分不同结香方法所产的沉香样品;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各结香方法得到的沉香样品的质量排序为物理伤害法沉香接菌法沉香天然虫漏法沉香火烫法沉香。结论:灰色关联分析能较好地区分不同结香方法的沉香,并能通过排序反映出样品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采用结香剂涂抹法和输液法结香1年的沉香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乙醚超声法提取两批结香剂涂抹法和一批输液法所产沉香的挥发油,并应用GC-MS法分析其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结果:共鉴定了42个化合物,3批样品均以色酮和倍半萜类为主要成分,品质较好。结论:沉香中化合物类型受树种的影响较大,与结香方法关系不明显。白木香植物经人工结香一年后所产的沉香中色酮类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大于倍半萜类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  相似文献   

3.
《中药材》2010,(2)
目的:对3种人工结香法所产沉香的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乙醚浸提法提取3批沉香样品的挥发油,并应用GC-MS分析测定其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结果:3批沉香样品均主要由倍半萜、芳香族化合物和脂肪酸组成。结论:通过比较3批沉香样品中的特征性成分及其含量,对其质量进行了评价,其中打钉法及凿洞法所产沉香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生物诱导法刺激白木香所产不同部位沉香质量。方法以乙醚冷浸法对提取诱导6个月后所得沉香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挥发油进行分析。结果共鉴定出159个成分,包括白木香木质部外侧黑色结香部分(B部分)86个成分,内侧棕色初结香部分(Z部分)73个成分;B部分以色酮类、芳香族类、倍半萜类等沉香特征性成分为主,Z部分以直链烷烃类为主。结论生物诱导法首先影响到的木质部外层(B部位)已含有丰富的沉香特征性成分,而后期影响到的木质部内层(Z部分)鲜见沉香特征性成分,说明该法是从外及内逐步影响白木香木质部,所形成的沉香质量也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不同树龄白木香经火烫法处理所获得沉香药材进行质量评价,探讨树龄对结香效果的潜在影响。方法采用气质联用(GC-MS)对6年、9年及20年树龄火烫法结香沉香样品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按2015年《中国药典》版比较性状、显微、薄层色谱鉴别及浸出物含量。结果 GC-MS结果显示三组样品均具有苄基丙酮等沉香特征性成分及4种色酮,但相对含量有所不同。三组样品性状、显微、薄层色谱鉴别及浸出物含量均符合《中国药典》,但20年树龄组醇浸出物含量达到20.35%,显著高于对照药材,且其薄层色谱更接近对照药材。结论不同树龄白木香经火烫法处理所得沉香品质有一定差异,树龄可能为影响结香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山沉香为木犀科羽叶丁香去皮的根、茎和粗枝,是我国有特色的蒙古族习用药材,在心脑血管疾病使用上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其形成速度极为缓慢,且栽培品中挥发油含量较低。因此,如何加快山沉香的形成速度、提高挥发油含量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该文采用16S rDNA扩增子测序方法,对野生、栽培结香前后的山沉香细菌群落进行系统分析。采用物种多样性曲线及Alpha多样性分析发现,山沉香的结香部位较非结香部位具有更明显的物种多样性;采用Beta多样性分析发现,野生山沉香结香部位与其他样品细菌群落结构差距较大。同时,通过细菌群落组成和物种丰度分析发现,4组山沉香样品中共有的3类优势菌属为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Modestobacter和蓝细菌的未知属unidentified Cyanobacteria;山沉香结香材料中放线菌属Actinoplanes和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为优势菌属,而玫瑰单胞菌属Roseomonas在山沉香的未结香样品中丰度较高。该文首次研究了山沉香结香前后细菌的菌落结果变化,为探索山沉香的结香机制提供基础数据,为合理利用山沉香内生细菌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五批国产沉香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梅文莉  曾艳波  刘俊  戴好富 《中药材》2007,30(5):551-555
采用乙醚浸提法提取了五批国产沉香样品的挥发油,并应用GC-MS分析测定了其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五批沉香样品所提挥发油均主要由倍半萜、芳香族化合物和脂肪酸组成。首次报道从国产沉香挥发油中发现了苍术醇、圆柚酮、缬草烯酸、velleral、愈创醇、γ-古芸烯、γ-蛇床烯、绿花白千层醇、异香橙烯环氧化物、朱栾倍半萜和α-木香醇等倍半萜成分,以及2,4-二叔丁基苯酚、4-甲基-2,6-二叔丁基苯酚、苯基丙酸、1-苄氧基-8-萘酚、茴香基丙酮等芳香族成分。比较了五批国产沉香样品中挥发油成分的异同,建议将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作为评价沉香质量的一个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与评价国内外沉香药材的质量,对沉香品质进行分类。方法:按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沉香鉴别项下相关要求测定样品醇浸出物的含量;采用HPLC法,Altima C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乙腈(A)-0.1%甲酸水(B)梯度洗脱,流速0.7 mL·min~(-1),检测波长252 nm,柱温30℃,测定样品中的沉香四醇含量;结合醇浸出物和沉香四醇含量结果探讨沉香品质分类。结果:沉香四醇在2.0~750.0μg(r=0.999 6)与其峰曲线下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2.1%,RSD 2.8%。52种沉香样品中沉香四醇质量分数在0.10%~6.60%,醇浸出物质量分数为6.07%~57.06%。沉香醇浸出物与结香方式、种源无相关性。沉香四醇含量高低与种源、结香方式有一定的相关性。种源为白木香的人工和天然沉香2种结香方式中沉香四醇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0.67%,0.15%,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天然沉香种源为Aquilaria malaccensis与A.crassna,沉香四醇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2.57%,0.70%,两者有差异(P0.05);与白木香(0.15%)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沉香按沉香四醇含量高低进行品质分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中成药》2016,(8)
目的建立沉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的GC-MS指纹图谱,并进行分析。方法分析采用HP-5MS色谱柱;载气He;进样量1.0μL;离子源温度230℃;四极杆温度150℃;质量扫描范围m/z 29~500。结果 10批样品中检测到90个色谱峰,鉴定出75种成分,其中共有成分11种。GC-MS指纹图谱可分成倍半萜类区间和色酮类区间,相似度0.48~0.92。R2为0.67时,样品可分为2类;R2为0.82时,样品可分为3类。利用建立的指纹图谱对2批整树结香法所产的沉香和2批未知样品进行分析。发现2批整树结香法所产沉香中化合物的类型更接近于黄熟香,色酮类成分含有量明显高于倍半萜类成分。2批未知样品分别加入了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和沉香提取物。结论GC-MS指纹图谱能快速检测沉香中挥发性成分,并可用于真伪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离纯化沉香甲醇提取物中五种2-(2-苯乙基)色酮类成分。建立HPLC法测定沉香中色酮类成分的方法,测定和比较通体结香技术诱导的不同产地、不同结香时间沉香中五种2-(2-苯乙基)色酮类成分含量。方法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Agilent-C18柱(250 mm×4.6 mm,5μm),乙腈-水为流动相,多步梯度洗脱,0.8 m L/min,柱温35℃,208nm进行测定,分别进样5μL。结果五种2-(2-苯乙基)色酮类成分均能达到基线分离,呈良好线性关系,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良好,平均回收率高于97%。结论该法准确,操作简单,为沉香研究及鉴别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