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二方面探讨了傅青主带下病学术思想。傅青主对带下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可归结为五点:湿注于下,是带下病总病因病机;任督受损,带脉受伤,湿注于下,是带下病经络病机;肝郁脾虚湿注是带下病主要脏腑病机:五色带下辨五证;五色带下性状特征及病因病机同中有异。傅氏对带下病的辨证论治则有以下特色:辨证重在肝郁脾虚,湿邪为患;治法严谨,方有准绳,用药简纯;五色带治同中有异,制方用药紧扣病机。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建成 《河南中医》2009,29(3):270-270
支气管哮喘为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当溯本求源、审察病机,谨守病机、综合论治,治标治本、贯穿始终;采取权衡缓急、标本兼顾、分期调治、针药并用的综合治疗方法。从病机,标本兼治;发作期,解痉平喘;缓解期,调补肺肾;三伏日,冬病夏治。  相似文献   

3.
脾胃·气机·气化尚炽昌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脾胃病/中医病机;伤寒(中医)/中医病机;消渴/中医病机;辨证论治[作者简介]尚炽昌(1940~),男,河北束鹿人。1965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系,先后在郑州矿务局医院、河南中医学院方剂教研...  相似文献   

4.
余伟 《光明中医》2008,23(5):603-604
“内伤热中证”为东垣首倡,是以脾胃内伤为基础产生复杂的虚性发热病证;对其病机进行解析可知:“元气不足”为病机核心,“升降失调”为病机关键,七情不安影响气机和气机失调蕴生湿热为病机重要组成;重用益气升阳药和喜用风药是东垣治疗脾胃病的两大用药特点;通过比较发现:东垣两大用药特点完全针对“内伤热中证”的病机解析,从而使两者互相论证了彼此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魏凤琴 《国医论坛》2009,24(5):18-20
胃脘痛的临床辨证研究目前已有颁布实施的辩证标准,瘀血证是其中证型之一。胃脘痛病的基本病机是气滞,气滞病机贯穿于胃脘痛病的始终;血瘀病机是胃脘痛的阶段性病机,且多与其他病机并存于胃脘痛病的后期。治疗胃脘痛应在他法特别是调气基础上阶段性应用活血化瘀法。  相似文献   

6.
肿瘤相关性失眠是与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相关的常见症状,且失眠对肿瘤演变具有负向推进作用。基于《黄帝内经》中营卫循行规律,提出以营卫昼夜“肌表-募原”循环阐释睡眠机理;并根据肿瘤相关性失眠不同表现将其分为寐质、寐时、寐期异常分别施以不同治法。其中入睡困难型寐时异常,核心病机为肝郁而失枢转之职,治以柔肝体、疏肝阴;早醒型寐时异常,核心病机为脾虚失摄,治以健脾疏肝并辅以分时施治;寐浅易醒型寐质异常,核心病机为肺魄不安,治以养血降肺;多梦型寐质异常,核心病机为痰瘀扰心,治以通达募原;主要表现为昼不精、夜不瞑的寐期异常,核心病机为肾阳内损,治以少火生阳。从营卫运行规律探讨肿瘤相关性失眠的病机及辨治,可进一步拓展该病的病机理论内涵与临证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7.
蒋士卿教授治疗恶性肿瘤经验撮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红海  蒋士卿 《河南中医》2010,30(4):342-343
蒋士卿教授治疗恶性肿瘤,注意病机,调整阴阳;攻补兼施,顾护脾肾;辨病为先,辩证为主;调气化痰,身心同治。  相似文献   

8.
文章根据《伤寒论》的论述,从病位、病性和病机等几个方面对脾约证实质进行剖析,认为脾约证的病位重点在脾而不在胃;其病性是实而不是虚;其病机是“其脾为约”。  相似文献   

9.
病机之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和“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在现代,“病机”一词的解释具有浓厚的现代医学气息,“病机”就是“病理”,但病机之“机”与机理显然不是同一含义。对“病机”的认识之所以没有达成共识,争论的焦点就在于对“病机”中“机”的认识,“机”引中义多达20余种。在《内经》中,“机”的应用达30多处,含义也比较多,从字面上讲,《内经》中所说的“病机”的“机”为机要,关键点之意,“病机”意为“疾病病变的关键点”。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病机,五脏六腑的虚实改变,风寒暑湿燥火的虚实真假是疾病病变的关键点,就是病机。概括而言,《内经》病机理论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纲领性病机理论,概括了疾病病因、病性、病位等特性要素;一类是具体疾病的病机理论,是对疾病全程疾病属性的概括。  相似文献   

10.
中风之古与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古至今,研究中风虽多,但尚未统一,为促其认识之统一与发展,对其病名、病因病机、病位、辩证论治进行了历史考察,并提出了一些新见解。认为中风病名近十余年虽统一,但需进行中风病二级病名之研究;现虽统一病机之虚、火、风、痰、气、血六端,辽需进一步分辨基本病机和主导病机;现今中医理论可统一中风病位在脑与脏腑经络之认识;倡导辨证层次是:中风总病名→子病名→病期→证类→证名。依其辨证层次以辨病分期、分类辨证论治为佳。通过对中风的古今研究,指出应吸取历代医家对中风一些重大问题被遗忘的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