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阴黄辨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时雄 《光明中医》2002,17(2):19-20
黄疸病为常见病、多发病。临证时又常将其分为阳黄、阴黄。按中医理论 ,阳证属实属热 ,阴证属虚属寒。因此 ,阴黄当属虚寒证范畴。虽然历来对阴黄认识颇不一致。但终究不能游离于阴黄属虚寒证这一概念之外。兹仅就笔者对阴黄的认识略陈管见。1 阴黄的病因病机黄疸的病因有内外两个方面 ,外因多由感受外邪 ,饮食不节所致。内因多与脾胃虚寒、阳气不足有关。两者互相关联。黄疸的病机关键是湿。正如《金匮要略·黄疸病》指出 :“黄家所得 ,从湿得之。”因此阴黄的发病与湿邪有密切的联系。1 1 感受外邪 :外感湿浊疫毒之邪 ,从表入里 ,郁而不…  相似文献   

2.
肝炎阴黄辨治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明 《江苏中医》1998,19(12):51-51
  相似文献   

3.
阴黄辨治探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阴黄辨治探源湖北中医学院(430061)张赤志,陆定波关键词:阴黄,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张景岳说:“凡病黄疸,而绝无阳证阳脉者,便是阴黄”。阴黄误以阳黄,袭用苦寒攻伐,则更伤已衰之正气,甚者可随药而毙,故须把握阴黄证治规律。1湿重于热──阴黄初期阶段...  相似文献   

4.
阴黄辨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祖国医学对阴黄的认识可上溯到隋代。《诸病源候论》首先提出阴黄概念,但隋代之“阴黄”属热毒之范畴,与后世学者所论不同,故而渐被扬弃。历代医家不断研究阴黄,汉代张仲景对阴黄的辨治作出了重要贡献,宋代韩祗和、元代罗天益则有专篇著述,近代诸多学者又有发挥与创见。然现代阴黄之定义比典籍所述之内涵狭窄得多,与前人对阴黄的理解差异甚著。按中医理论定义规则,阳黄属实属热,阴黄应属虚属寒;而现在将阴黄定义为脾虚与寒湿,除此之外的证型必然会游离于黄疸概念之外,显然此种定义法存在缺陷,其辨证思维自然会受到影响与掣肘,故阴黄之概念需要充实与完善,阴黄之辨证亦有待发展与提高。  相似文献   

5.
慢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阴黄)的辨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瑞斌  沈秋华 《中医杂志》2001,42(7):397-398
黄疸病,阳黄易治,阴黄难愈。慢性肝炎阴黄若血胆红素不高者治之不难,而胆红素显著增高者治之棘手。我们把后者暂称为慢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阴黄),本病的显著特征就是阴黄和高胆红素血症,以慢性活动性肝炎(以下称慢活肝)合并胆汁淤积者较为常见,慢活肝胆汁淤积发生率为12%~20%,血清胆红素超  相似文献   

6.
<正>失眠是指入睡困难,或睡而不酣,或时睡时醒,或醒后不能再睡,或整夜不能入睡。病位在心,与脾、胃、肝、肾相关。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是主要病机。若暴怒、思虑、忧郁、劳倦等伤及诸脏,精血内耗,彼此影响,每多形成顽固性失眠。治疗上应以补虚泻实、平衡阴阳为原则。虚则补其不足;实则泻其  相似文献   

7.
阴黄1例治验     
1 病案介绍患者汪××,女,61岁,家庭妇女,香港人。初诊日期:1991年7月30日。黄疸持续不退8月余。患者于1990年11月因黄疸、衄血、腹水经香港某医院诊为“亚急  相似文献   

8.
9.
阴黄的病因病机及其辨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疸为临床常见病证,其中阴黄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辨证治疗也有一定难度。究其病因病机属本虚标实,阳虚为本,寒湿为标;辨主详审病情,四诊合参,综合分析,关键在于有寒湿之确据;治疗应标本兼顾,温化寒湿,注意用药轻灵,健脾运脾,难图速效,贵在守方缓治。  相似文献   

10.
心脏神经官能症以心血管症状为主要表现,是由于神经功能失调引起的心血管功能紊乱综合征,常兼有神经官能症的其他表现,本病一般无心脏方面临床和病理的器质性病变,但其症状繁多,容易复发,使患者痛苦异常,根据主要临床表现,心脏神经官能症属于中医胸痹、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