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性别、年龄、病程、血压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将1018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分为肝火上炎证、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对各证型间性别、年龄、病程、血压分级构成情况进行比较。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比例依次为: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肝火上炎证=阴阳两虚证;(2)阴虚阳亢证与肝火上炎证、阴阳两虚证比较性别构成不同。阴虚阳亢证男女比例约为1∶2,肝火上炎证、阴阳两虚证男女比例大致相等;(3)平均年龄由低到高分别为肝火上炎证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4)肝火上炎证、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病程主要分布在0~10年,阴虚阳亢证病程主要分布在11~20年,阴阳两虚证病程主要在20年以上;(5)1级高血压主要为肝火上炎证、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2级高血压主要为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阴虚阳亢证,3级高血压主要为阴虚阳亢证、瘀血阻络证、痰湿壅盛证。结论:(1)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证型以阴虚阳亢证多见;(2)证型分布与性别、年龄、病程、血压分级相关;(3)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主要证型分布随年龄增长、病程进展、血压水平的升高,呈现由实致虚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以及与年龄、性别和高血压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将高血压病患者762例按是否合并脑梗死将其分为脑梗死与非脑梗死组,应用统计学方法研究高血压病条件下脑梗死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性别、年龄以及高血压级别之间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证型分布规律:阴虚阳亢痰湿壅盛痰热上壅瘀血阻络气阴两虚肝阳上亢,与非脑梗死比较,证型分布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组以及不同级别的高血压的中医证型分布不同(P0.05)。结论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的中医证型主要以阴虚阳亢、痰湿壅盛、痰热上壅、瘀血阻络肝阳上亢和气阴两虚为主,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较非脑梗死患者更多见瘀血阻络证;随着患者性别、年龄以及高血压级别的不同,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的中医证型出现不同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回顾性调查研究成都地区老年高血压病中医分型的特点及其与年龄、高血压病分级、病程等因素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2014年1月本院住院的114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制定调查表,统计分析成都地区老年高血压的中医证候特点.结果:成都地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以痰湿壅盛证最多,其次为瘀血阻络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亢盛证.从病程与证型的关系来看,随着病程的延长,肝火亢盛、痰湿壅盛型呈下降趋势,瘀血阻络、阴阳两虚型呈上升趋势.结论:高血压病部分中医证候因素的分布受年龄、高血压病分级、病程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崇泉教授论治老年高血压病的经验摭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崇泉教授认为老年高血压病病机以本虚标实、阴虚阳亢、夹风火痰瘀为要点,根据病证结合原则,按老年高血压病病程不同阶段病机变化出现的阴阳偏盛偏衰、虚实夹杂不同证候,大致归纳成肝火亢盛、阴虚阳亢、肝阳化风、痰湿肝风、气阴两虚、瘀血阻络等六种常见证型,结合兼挟的各种慢性病证,进行辨证论治,随症加减,临床辨治各种疑难病例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测量原发性高血压病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积分。探讨高血压病不同中医证型与这些指标的相关性,为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客观化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6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阴阳两虚证(10例),痰湿壅盛证(14例),阴虚阳亢证(28例),肝火亢盛证(8例)及30例正常血压对照组,应用高分辨力超声对颈总后壁的内膜内表面到中膜外表面的距离(IMT)测量,同时注意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位置、数量及斑块性质等。结果:高血压病各证型与正常对照组的IMT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高血压病组各证型之间IMT比较,差别也非常显著,高血压病各证型之间IMT值比较,阴阳两虚、痰湿壅盛>阴虚阳亢>肝火亢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比较,差别也非常显著,高血压病各证型之间斑块积分值比较,痰湿壅盛>阴阳两虚>阴虚阳亢、肝火亢盛。结论:颈动脉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法可作为高血压病中医分型的辨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张崇泉教授认为老年高血压病病机以本虚标实、阴虚阳亢、夹风火痰瘀为要点。根据病证结合原则,按老年高血压病病程不同阶段病机变化出现的阴阳偏盛偏衰、虚实夹杂不同证候,大致归纳成肝火亢盛、阴虚阳亢、肝阳化风、痰湿肝风、气阴两虚、瘀血阻络等六种常见证型,结合兼挟的各种慢性病证。进行辨证论治,随症加减,临床辫治各种疑难病例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中医各证型与血瘀证的关系。方法 对70例高血压病Ⅱ期患者进行中医辩证分型,并根据血瘀证定量诊断标准,分别统计血瘀证与非血瘀证在各中医证型中的分布频率,及中医证型在血瘀证及非血瘀证组中的分布频率。结果 高血压病Ⅱ期各型构成依次为阴虚阳亢(40%)→痰湿壅盛(30%)→阴阳两虚(18.6%)→肝火亢盛(11.4%)。中医证型分布频率,在瘀血证组阴虚阳亢证和痰湿壅盛证显著高于肝火亢盛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高血压中医证候类型、证候因素,地域及时间变迁及老年高血压的角度,对近20年间国内高血压病相关辨证分型的文献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对1993—2013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录的高血压中医证候特征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检索,对其中医证型,证候因素,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变化规律及老年高血压的证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37篇,病例43626例,覆盖全国24个省市地区,证候类型常见的有阴虚阳亢、痰湿壅盛、肝火亢盛、阴阳两虚、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瘀血阻窍证,老年高血压阴阳两虚证的比例明显上升,证候因素以阴虚、阳亢、痰、火、阳虚、血瘀多见。近年来肝阳上亢证、瘀血阻窍证的患者显著增加,实性证候因素所占比例也不同程度的升高。东北地区阴虚阳亢、肝火亢盛及阴阳两虚证证型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华北地区则以痰湿壅盛证居多,瘀血阻窍证型西北地区占首位,肝肾阴虚证、肝阳上亢证分别以华中、西南地区最多。结论:高血压病机以本虚标实多见,本虚以阴虚、阳虚为主,标实以阳亢、痰、火多见,近年来血瘀等实性证候因素在高血压证候中所占比例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9.
老年高血压病证候分布规律的临床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证候分布和演变规律,为该病证候规范化研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以近10年来老年高血压病临床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运用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共纳入2029例病历,分别统计主要证候和兼夹证候的类型及出现频率。结果老年高血压病主要证候分布为肝肾阴虚(40.0%)、肾气亏虚(28.4%)、肝阳上亢(9.7%)、痰湿壅盛(7.4%)、瘀血阻络(6.6%)、痰瘀互结(5.7%)、肝火亢盛(1.1%),兼夹证候为肝阳上亢(26.5%)、痰湿壅盛(9.6%)、瘀血阻络(7.2%)、痰瘀互结(5.5%)、肾阴亏虚(3.7%)。结论老年高血压病临床主要证候以虚证为多,肾气亏虚是老年高血压病临床常见的证候类型,且大多以复合证候的形式出现,痰和瘀是最主要的兼夹证候。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研究其与脉压及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0年7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检查的481例高血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建立数据库,分析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找出其与脉压及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方面,481例高血压病患者中,以痰湿壅盛证最多,占 54.5%(262/481),其他从高到低依次为阴阳两虚证[占 26.8%(129/481)]、肝火亢盛证[占12.7%(61/481)]和阴虚阳亢证[占6.0%(29/481)]。(2)性别、年龄、脉压及高血压分级与中医证型分布关系方面,不同性别、年龄、脉压的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不同高血压分级的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性别方面,除阴阳两虚证外,各中医证型的男性患者分布比例均高于女性患者;在年龄方面,以肝火亢盛证的平均年龄最低,阴虚阳亢证的年龄最高,而痰湿壅盛证与阴阳两虚证组的年龄无明显差异;在脉压方面,由大到小依次为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肝火亢盛证;在高血压分级方面,Ⅰ级、Ⅱ级、Ⅲ级高血压的中医证型分布比例均为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3)脉压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面,宽脉压组和非宽脉压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63.0%(223/354)及47.2%(60/127),宽脉压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宽脉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中医证型分布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面,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分别为42.6%(26/61)、57.6%(151/262)、71.3%(92/129)、48.3%(14/29),其中阴阳两虚证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型以痰湿壅盛证最为常见,性别、年龄、脉压等因素对其中医证型分布存在一定影响,宽脉压组及阴阳两虚证患者更易发生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中医证候现代特征进行专家调查。方法运用Delphi法在全国范围内对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中医证候要素及证候类型的现代特征开展两轮专家调查。结果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普遍多见气虚、血瘀、痰浊及气虚血瘀、痰瘀互结等证,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较稳定性心绞痛多见气滞、血瘀、痰浊、热蕴、寒凝、阳虚及气阳两虚,气虚、阴虚及气阴两虚相对少见;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较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多见实性证候要素,气虚、阴虚等虚性证候要素则普遍少见;冠心病心力衰竭多见气虚、血瘀、水饮、阳虚、痰浊、阴虚,心气不足与气虚血瘀水停是冠心病心力衰竭最常见证候类型;冠心病心律失常较其他分型多见血虚、阴虚、热蕴及心脾两虚、气血亏虚、气阴两虚、阴虚火旺。结论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中医证候特征存在共性规律与个性特点,基于专家共识的调查结果对于冠心病临床辨治具有一定借鉴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中医证素分布与组合的特征,指导中医临床辨证.方法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要求,制定《高血压病临床调查表》,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调查并建立证素研究数据库,应用因子分析得出高血压病的中医证素,并进行统计描述.结果 因子分析得到7个公因子,分别是:F1(血瘀证素)、F2(阳虚证素)、F3(痰浊证素)、F4(阳亢证素)、F5(气虚证素)、F6(血虚证素)、F7(阴虚证素).7个证素出现的频次和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血瘀51 (45.95%)>气虚48 (43.24%)>阴虚36 (32.43%)>阳亢31 (27.93%)>痰浊29(26.13%)>阳虚28 (25.23%)>血虚12 (10.81%);证素组合情况以2个证素相兼最为常见,占60.4% (67/111);其次是单证素,占21.6%(24/111);3个证素相兼占16.2%(18/111);4个证素相兼占1.8% (2/111).结论 高血压病的主要中医证素是血瘀、气虚、阴虚;证素组合情况以2个证素组合最常见,其中又以阴虚+阳亢的组合所占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人群中CYP2C19*2基因多态性以及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方法抽取11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的外周血,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CYP2C19*2基因多态性以及中医证型分布的研究.结果 117例病人的中CYP2C19*2基因多态性分布:突变纯合子10例(8.5%),突变杂合子53例(45.3%),正常纯合子54例(46.2%),正常等位基因频率为0.688,突变等位基因频率为0.312.中医证型分布:心血瘀阻证22例(18.8%),气虚血瘀证60例(51.3%),气滞血瘀证11例(9.4%),痰阻心脉证7例(6.0%),阴寒凝滞证3例(2.6%),气阴两虚证6例(5.1%),心肾阴虚证2例(1.7%),阳气虚衰证6例(5.1%).结论 11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氯吡格雷慢代谢型的发生率为31.2%;气虚血瘀证和心血瘀阻证为主要的证表现,且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中气虚血瘀证型显著高于其余证型;但各证型间基因分型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癌的中医证型及其舌象分布特点。方法:选取肺癌患者372例,通过中医辨证,统计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痰湿、痰热、热毒、气滞、血瘀9个单一证型的出现频次,分析证型构成比,以及舌象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1)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痰湿证、痰热证、热毒证、气滞证、血瘀证9个单一证型共出现1053例次,其中血瘀证最多,其次为气虚证,痰证(包含痰湿证10.07%、痰热证7.12%)居第3位,阳虚证最少(3.23%)。(2)9个单一证型舌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气虚证与痰热证、气虚证与气滞证、血虚证与阳虚证、阴虚证与热毒证、痰热证与气滞证外,各证型间舌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9个单一证型舌苔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气虚证与气滞证、气虚证与血瘀证外,各证型间舌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的中医证型以血瘀证、气虚证、痰湿证、痰热证为多;各证型的舌证符合率比较,以实证的舌证符合率较高,而虚证符合率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中医证素与体质的相关性。方法:对纳入的944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调查,收集四诊资料,进行证素判断与中医体质判定,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体质与证素的相关性。结果:病性证素分布依次为:阳虚(28.4%)、内火(20.8%)、阴虚(17.9%)、阳亢(8.3%)、气虚(7.8%)、痰浊(6.4%)、血虚(4.4%)、血瘀(3.6%)、肝风(1.5%)、气滞(1.0%),虚性证素以阳虚、内火和阴虚证素为主,实性证素以痰浊、血瘀为主;偏颇体质由高至低顺序为:痰湿质(30.6%)阴虚质(28.0%)阳虚质(18.8%)湿热质(12.3%)气虚质(4.7%)瘀血质(3.9%)气郁质(1.2%);以痰湿质、阴虚质、阳虚质、湿热质为最常见的4种偏颇体质;高血压患者中医证素与体质差异经检验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425.88,P0.01)。回归分析提示阴虚质与阳亢、阳虚质与阳虚回归系数为正,说明阴虚质患者对阳亢证素呈正相关,阳虚质患者对阳虚证素呈正相关;气虚质与内火、血瘀、阴虚、阳虚回归系数为负,表明气虚质对这些证素负相关。结论:阳虚、内火和阴虚证素为高血压患者主要证素;痰湿质、阴虚质、阳虚质、湿热质为最常见的4种偏颇体质,高血压患者证素与体质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胸痹心痛中医病性证候要素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痹心痛中医病性证素的分布、主要组合规律及冠心病不同类型证素分布。方法对223例胸痹心痛患者进行中医病性证素分布的临床调查,分析病性证素的分布及组合情况,并分析冠心病不同分型证素分布规律。结果胸痹心痛常见病性证素分布频率由高至低依次为血瘀、气虚、阴虚、痰浊、气滞、阳虚、寒凝;其组合情况:双因素组合中,气虚+血瘀最多,其他依次为气虚+阴虚、血瘀+气滞、血瘀+痰浊、气虚+痰浊、阳虚+血瘀、气虚+阳虚、血瘀+阴虚;三因素组合中,气虚+阴虚+血瘀最多,其次为气虚+痰浊+血瘀、气虚+阴虚+痰浊、气滞+血瘀+痰浊、阳虚+血瘀+气滞;冠心病心绞痛与心肌梗死中医病性证素分布存在差异。结论胸痹心痛在治疗上应标本兼顾,以益气活血、滋阴化痰的方药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膝骨关节炎人群中医体质类型及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初探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的关联性。方法:收集188例膝骨关节炎患者为观察组,100例非膝骨关节炎为对照组,逐一判定中医体质类型及中医证型,统计中医体质及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膝骨关节炎与中医体质类型、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关联性。结果:①观察组偏颇质以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最常见;②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为膝骨关节炎正向风险因素;③观察组症候表现复杂,以肝肾亏虚证为主,其次为寒湿痹阻证、气血虚弱证、气滞血瘀证;④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类型相关联,其中寒湿痹阻证与气虚质显著相关;肝肾亏虚证与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显著相关;气血虚弱证与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显著相关;气滞血瘀证与阳虚质显著相关。结论: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人群易患膝骨关节炎;膝骨关节炎人群以肝肾亏虚证居多,寒湿痹阻证次之,气血虚弱证和气滞血瘀证较少;从不同体质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来看,寒湿痹阻证与气虚质显著相关;肝肾亏虚证与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显著相关;气血虚弱证与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显著相关;气滞血瘀证与阳虚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IgA肾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与主要预后指标的关系进行调查,为中西医结合诊治本病的规范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中心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的方法,收集了1016例IgA肾病患者的人口学、中医证候学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探索IgA肾病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结果 出现概率在10%以上的中医症状包括阴虚、气虚、阳虚、湿热及血瘀症状;其中气阴两虚证最多(41.4%),脾肾阳虚证最少(8.1%);随着年龄的增长,脾肺气虚证患者比例下降,而脾肾阳虚证患者比例上升;兼证中湿热(31.6%)和血瘀(28.9%)最为常见。脾肺气虚、气阴两虚和肝肾阴虚证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显著低于脾肾阳虚证(P〈0.05);脾肺气虚、气阴两虚证血压水平显著低于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P〈0.05)。结论 气虚、阴虚是IgA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中医证型与尿蛋白、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等预后指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点,指导中医临床辨证.方法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要求,结合朱文锋教授的"证候辨证素量表",制定〈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医症状量表〉并对相应证素赋值,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前瞻性中医四诊调查并建立证素研究数据库,运用SQL server 2005 得出每位患者的中医证素,运用频数分析进行统计描述.结果 50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病位单一证素分布顺序为:肾〉肝〉心〉肺〉脾,虚证病性单一证素分布顺序为:阴虚〉气虚〉阳虚〉血虚,实证病性单一证素分布顺序为:痰〉血瘀〉气滞〉阳亢〉热,病位兼杂证素分布顺序为:肝肾同病〉心肾同病〉肺肾同病〉心肺同病〉心肝同病;虚证兼杂证素分布顺序为:气阴两虚〉气血亏虚〉阴阳两虚〉阴虚血亏,实证兼杂证素分布顺序为:痰瘀互阻〉气滞血瘀〉气滞夹痰〉痰热互结,虚实兼杂证素分布顺序为:阴虚夹痰〉阴虚阳亢〉阳虚夹痰〉气虚夹痰.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病位单一证素以肾为主,血瘀、痰、阴虚是其主要的病性单一证素;兼杂证素主要为肝肾同病、痰瘀互阻、气阴两虚、阴虚夹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