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洪  钟凌云  邓延文  童恒力  陈浩  王硕  卢兴美 《中草药》2023,54(5):1397-1410
目的 比较生附片、淡附片、阴附片、阳附片4种附子炮制品入方四逆汤化学成分以及毒性差异,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分别以阴附片、阳附片、生附片、淡附片制备单味药以及四逆汤汤剂,经UPLC法检测汤剂中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甘草苷、甘草酸、6-姜酚含量,通过系统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对4种四逆汤进行分类分析,再经急性毒性试验和长期毒性试验比较4种附子炮制品四逆汤毒性差异。结果 4种四逆汤中成分含量以及毒性大小存在显著性差异。双酯型生物碱: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及其总量高低排序为生附片四逆汤>阴附片四逆汤>阳附片四逆汤>淡附片四逆汤;单酯型生物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含量及其总量高低排序为...  相似文献   

2.
四逆汤由附子、炙甘草、干姜组成。其中附子为君药,具有毒性。附子中研究最多的成份为乌头类生物碱,如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这些生物碱毒性很大,量甚微,几乎很难检测到,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测定这三种生物碱的含量作为此类药材的质量控制指标。甘草的主要成份为甘草酸、甘草次酸、黄酮类化合物,以往对甘草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甘草酸,而甘草次酸是甘草酸水解后的甘元,在四逆汤方剂中,甘草次酸是对抗附子引起心律失常的主要成份,而且能够改善代谢性酸中毒,增强组织用氧能力,是四逆汤中最重要的解毒成份,所以笔者建立了四逆汤中甘草次酸的测定方法,可用于四逆汤制剂的质量控制指标之一,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四逆汤中次乌头碱、新乌头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甘草苷、甘草酸及6-姜酚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Agilent C18(2)(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 L·min-1,检测波长分别为230 nm,柱温为30℃。结果:次乌头碱、新乌头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甘草苷、甘草酸及6-姜酚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496~14.96,2.340~23.40,2.628~26.28,36.00~360.0,68.640~686.40,7.008~70.08 g·L-1,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99,0.9999,0.9999,0.9999,0.9997,0.9996;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6.13%,97.72%,100.96%,99.80%,98.98%,95.93%;RSD%分别为4.32%,1.76%,1.78%,1.16%,2.32%,2.41%。结论:建立的该高效液相色谱法简便、准确,适用于同时对四逆汤中次乌头碱、新乌头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甘草苷、甘草酸及6-姜酚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四逆汤进行指纹图谱的建立。方法:对HPLC法进行常规的可靠性方法学考察,包括专属性、精密度、稳定性等,然后进一步采用HPLC对四逆汤进行指纹图谱的建立,在此基础上比较10批不同四逆汤样品的相似度,并进行含量测定。结果:1)线性回归考察中结果显示在一定的线性范围内四逆汤中的次乌头碱对照品、6-姜酚对照品、和甘草苷对照品溶液线性关系考察均显示良好。2)乌头碱、6-姜酚和甘草苷在精密度试验、稳定性试验和重复性试验中RSD值分别为0.47%、0.86%、0.39%,2.11%、2.63%、1.95%,1.58%、1.97%、1.02%,均显示四逆汤在HPLC检测中的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均较好。3)四逆汤中次乌头碱、6-姜酚和甘草苷的含量测定中10个不同批次的四逆汤在3个成分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平均测得量为(12.86±0.18)μg/mL、(62.91±0.78)μg/mL、(349.96±0.26)μg/mL。结论:采用高效液相对四逆汤进行指纹图谱的建立和相似度比较分析及含量测定发现,四逆汤的质量稳定性均一,可作为临床疗效的稳定性提供药理学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四逆汤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应文 《时珍国医国药》1999,10(11):865-866
四逆汤出自《伤寒论》,由甘草、干姜、附子组成,具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的功能。近几年来,对四逆汤的临床研究报道趋多,现综合如下。1配伍研究张氏等对四逆汤中附子与干姜、附子与甘草以及3味药物配伍前后有效成分变化,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附子与干姜配伍后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增高36.40%,但加入甘草后含量又降低;附子与甘草配伍后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降低28.68%,再加入干姜后含量又升高;而附子与甘草、干姜配伍后乌头碱的含量增加17.54%。该研究结果为中医学所谓“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缓”…  相似文献   

6.
《中成药》2014,(7)
目的建立LC-MS/MS法同时测定四逆汤(生附子、干姜和炙甘草)中11个有效成分(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乌头原碱、次乌头原碱、甘草苷、甘草酸和6-姜酚)的量。方法四逆汤水提液在Agilent Eclipse XDB-C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上分离,流动相为乙腈-水(4 mmol/L乙酸铵和0.08%甲酸),梯度洗脱;地西泮乙腈溶液作为内标。MS采用电喷雾离子源,多反应监测方式进行正离子扫描。结果 11种成分在测定浓度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5.4%103%。结论本研究建立的LC-MS/MS定量分析方法可靠准确、灵敏高,可用于四逆汤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7.
四逆汤中总乌头碱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保证四逆汤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对四逆汤中总乌头碱的含量进行测定。方法:以总乌头碱为指标,采用离子对萃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结果:总乌头碱含量为0.23mg/ml,n=5,RSD=1.73%,平均回收率为98.20%。结论:本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可有效控制四逆汤的内在质量。  相似文献   

8.
李佰玲 《光明中医》2012,27(7):1312-1313
目的 研究附子配合甘草、干姜时乌头碱含量的变化.方法 通过不同剂量附子配伍到甘草、干姜中,使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乌头碱含量,整理记录不同剂量下的配伍对乌头碱含量的变化,总结大程度降低乌头碱含量的配伍标准,在保证附子药性的同时,确保其毒性最低情况.结果 通过附子与甘草、生姜配伍后,乌头碱的含量可以有效的降低,使用的附予剂量越多,乌头碱含量越多,毒性越大,配伍甘草、干姜剂量过多时,附子药性也随之降低,在白附子中乌头碱含量11.3 mg/L,与干姜配伍合煎乌头碱含量8.8 mg/L,与甘草配伍合煎乌头碱含量3.8mg/L.结论 使用附子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效果非常显著,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必须根据需求进行配伍,降低附子中乌头碱含量,减小毒性,在使用中需要合理配伍.  相似文献   

9.
附子与干姜、甘草配伍使用后乌头碱含量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附子与干姜、甘草配伍使用后乌头碱含量的改变。方法:将附子分别和干姜、甘草配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其配伍后乌头碱含量改变情况加以检测。结果:附子与干姜、附子与甘草中乌头碱含量及有毒生物总碱含量显著低于附子,且附子与甘草中乌头碱含量及有毒生物总碱含量显著低于附子与干姜。结论:附子在许多疾病治疗中有显著效果,在临床中使用时可根据实际需求将之和干姜、甘草等合理配伍,促使附子内乌头碱含量降低,有效降低毒性,从而为患者的安全用药提供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0.
四逆汤提取物对家免血管内皮细胞释放PGI2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四逆汤及配伍药提取物对内皮细胞释放PGI2的影响:。方法采用家兔血管内皮细胞培养1,25I标记6-酮-PGF1α浓度的放射免疫方法,在低氧条件下,测定内皮细胞释放的前列环素代谢产物6-酮-PGF1α(6-keto-PGF1α)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四逆汤、附子、甘草、干姜、附子配甘草、附子配干姜提取物12.5μg/ml和25μg/ml均能显著提高6-keto-PGF1α的含量,除甘草25μg/ml剂量组和附子配干姜组外,其它组6-keto-PGF1α的含量显著低于四逆汤组。单体提取物在10μg/ml剂量,与附子配伍的干姜单体中附子+5-羟基-1-(3-甲氧基4-羟基苯基)癸酮-3、附子+5-羟基-1-(3-甲氧基苯基)癸酮-3组作用较强。与干姜配伍的附子单体中干姜+苯甲酰中乌头碱、干姜+总脂肪酸酯生物碱组作用显著。结论:在病理状态下,四逆汤及配伍药提取物对内皮细胞释放PGI2表现出良好的配伍增效关系,与干姜有协同增效作用成分是从附子中提取的苯甲酰中乌头碱和总脂肪酸酯生物碱,与附子有协同作用的成分是从干姜中提取癸烷和癸酮。揭示了四逆汤配伍规律的药效作用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1.
甘草与附子配伍有减毒增效的作用。该研究从中药汤剂甘草和附子混煎过程中蛋白质自组装的现象入手,以甘草蛋白和附子主要毒性物质——乌头碱为研究对象,探析甘草附子配伍减毒机制。研究发现经分离纯化后的甘草蛋白在p H 5时可通过自组装形成粒径为(206.2±2.02)nm的稳定颗粒,且可与乌头碱形成平均粒径为(238.20±1.23)nm的甘草蛋白-乌头碱稳定颗粒。通过小鼠急性毒性实验发现注射乌头碱单体的小鼠全部死亡,而注射相同乌头碱含量的甘草蛋白-乌头碱颗粒的小鼠全部存活。对甘草蛋白-乌头碱胶体颗粒的稳定性的调查显示,该胶体颗粒在室温下较稳定,具有成为候选药物载体的可能性。综上所述,甘草蛋白可通过与乌头碱自组装而达到减毒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测定不同切制方法炮制附子后乌头碱的含量差异,评价附子的炮制方法。方法:对附子采用传统炮制法和先切片后炮制,用HPLC测定乌头碱含量。结果:乌头碱在1.075~5.375μg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加样回收率RSD为3.75%(n=5)。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适用于附子中乌头碱含量的测定。附子的改进炮制工艺中乌头碱含量低于传统炮制工艺。  相似文献   

13.
煎煮时间及甘草配伍剂量对附子中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丘小惠  何洁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3015-3017
目的研究煎煮时间及甘草剂量对附子中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附子中的酯型生物总碱含量;采用高效液相法比较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含量。结果酯型生物碱含量的降低,与煎煮时间和甘草剂量有较高的相关性;煎煮时间超过30 min,100 g制附子煎煮液所含的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含量低于2 mg/ml。结论大剂量附子用药必须通过合理煎煮和配伍以降低毒性,发挥其特长。  相似文献   

14.
川乌与白芍配伍前后乌头碱和芍药苷煎出量的测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何伟  王宁  秦林  张翔 《中国药学杂志》2002,37(9):680-683
目的:考察川乌与白芍配伍前后主要化学成分乌头碱和芍药苷煎出量的变化,探讨两药配伍使用增效减毒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薄层扫描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川乌与白芍配伍合煎,乌头碱的煎出量降低。芍药苷的煎出量增加。结论:川乌、白芍配伍前后有效成分煎出量的变化为两药配伍后药效的变化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干姜与附子配伍减毒的物质基础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干姜与附子共煎减小附子毒性的有效部位及其机理。方法取干姜的水提物及醋酸乙酯、氯仿和石油醚的提取物分别与附子共煎,取各种煎液进行小鼠口服给药的急性毒性实验及用HPLC法测定煎液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结果干姜与附子合煎有减小附子毒性的作用,但共煎液中的乌头碱含量增加,次乌头碱含量减小。干姜的氯仿提取物及石油醚提取物与附子共煎可明显减小附子的毒性,同时煎液中乌头碱含量明显减小。尤其是石油醚提取物同时使次乌头碱的煎出量也明显减小。干姜的醋酸乙酯提取物与附子共煎,可明显减小附子的毒性,但煎液中的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均增加。干姜的水提物与附子共煎毒性略增大,乌头碱与次乌头碱的煎出量略有增加。结论干姜与附子共煎有减轻附子毒性作用。干姜中的氯仿、石油醚提取物可能通过减少乌头碱等有毒物质的煎出量而减小附子的毒性,干姜中的醋酸乙酯提取物可能具有同附子中的有毒生物碱发生某种结合而抑制其吸收的作用,也可能具有吸收后在体内发挥拮抗附子所含有毒生物碱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川乌与防己配伍前后乌头碱和粉防己碱煎出量的测定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何伟  秦林  司淑媛 《中草药》2002,33(7):600-602
目的 考察川乌与防己酸伍前后主要化学成分乌头碱,粉防己碱煎出量的变化,探讨两药配伍使用增效减毒作用的机制。方法 采用薄层扫描法分别测定合煎液和单煎液中乌头碱和/或粉防己碱的含量。结果 川乌与防己配伍合煎,乌头碱,粉防己碱的煎出量均较单煎时降低。结论 川乌,防己配伍使用为其增效减毒作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Liu Z  Yan X  Xu CX  Hou DB  Yuan XH 《中药材》2011,34(11):1781-1784
目的:探讨附子中3种双酯型生物碱提取的影响因素,确定适宜的提取条件。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中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含量,采用单因素试验法,对附子双酯型生物碱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结果:最佳双酯型生物碱提取工艺为:在15℃条件下,将附子粗粉置于10倍无水乙醇中冷浸3次,每次1 d,双酯型生物碱收率为0.57%,质量分数为18.81%,其中中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收率分别为0.16%、0.032%和0.38%。结论:该提取方法高效、低毒、经济、操作方便,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黄芪-附子药对配伍对附子3种单酯型生物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和3种双酯型生物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乌头碱)肠吸收的影响。方法运用大鼠外翻肠囊模型,选择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为研究肠段,以表观渗透系数(P_(app))为评价指标,考察黄芪对附子6种生物碱P_(app)的影响。结果当附子-黄芪3∶1时,黄芪在十二指肠和回肠能显著降低双酯型生物碱的P_(app),在3种肠段均能降低单酯型生物碱的P_(app);当附子-黄芪1∶1时,除次乌头碱在回肠外,黄芪能显著降低双酯型生物碱的P_(app);当附子-黄芪1∶3时,黄芪能显著降低单酯型生物碱(除回肠外)的P_(app),在各肠段均能显著降低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P_(app)。结论黄芪可抑制附子生物碱的吸收,且其抑制作用因配伍比例、生物碱的种类和肠段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白芍与柴胡不同比例配伍共煎芍药总苷及苯甲酸的煎出量,以探讨传统药对白芍配伍柴胡对有效成分及有害成分煎出的影响。[方法]单味白芍、白芍与柴胡配伍(1∶2,1∶1,2∶1),水煎提取,分别直接分离和水解后再分离测定游离苯甲酸及芍药总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结果]白芍配伍柴胡,游离苯甲酸煎出量均比白芍单煎明显降低,芍药总苷煎出量与白芍单煎比变化不大。[结论]白芍配伍柴胡合煎与白芍单煎相比,可显著降低有害成分苯甲酸的煎出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优化大孔吸附树脂回收制川乌炮制有毒废水中6种生物碱类成分的工艺条件,为其他药物炮制废水的处理提供参考。方法:以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和乌头碱的吸附率和洗脱率为考察指标,利用静态吸附-洗脱试验对15种大孔吸附树脂进行筛选,并通过与动态吸附相结合的方法,优选大孔树脂的回收工艺参数。结果:D101型大孔树脂对制川乌炮制废水中6种生物碱类成分具有较好的吸附和洗脱效果,最佳工艺参数为每克大孔树脂可处理4. 3 g川乌的炮制废水,上样速度≤3. 0 m L·min-1为宜,水洗除杂用量2 BV,加70%乙醇6 BV洗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的回收率依次为98. 03%,94. 09%,96. 53%,78. 15%,85. 40%,70. 57%。结论:D101型大孔树脂在进行制川乌炮制废水减毒处理的同时,还可对其所含的6种生物碱类成分进行有效回收,在解决环保问题的同时,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且优选的工艺条件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