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伤寒论》寒热并调学术思想浅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伤寒论》的学习,对张仲景寒热并调的学术思想进行探讨,分析归纳其中18首方剂,并略谈本人的学习、实践体会,认为寒热并调的学术思想,现在仍广泛、有效地运用于临床,指导者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2.
《光明中医》2021,36(11)
《伤寒论》向有"方书之祖"之誉,张仲景的辨证思想极为丰富,察证细微,组方用药精当,《伤寒论》中"寒热并用法"是张仲景用药的一大特色。其作为一种重要的配伍、治疗法则,具有很高的理论指导意义以及实践应用价值。此文通过对《伤寒论》中较为典型的方剂进行剖析,探寻仲景治疗寒热错杂证之辨证方法、用药配伍原则与机理。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寒热并用发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伤寒论》寒热并用法进行了探讨,认为寒热并用的机制,在于平寒热之失衡,理气机之失序,以协阴阳之失调。提出调整阴阳,恢复平衡,使气机调畅,阴阳平秘,即为"和"。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中灵活巧妙地运用寒热并用配伍方法,散寒之中配以清热,清热之中伍以温散,温清两法并投,为后世立下了寒热并用的典范,提供了宝贵的医学经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病用热药,热病用寒药”也由此成为方剂配伍的指导原则.寒热并用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和调理阴阳、三因制宜、祛邪扶正的基本原则,是方剂配伍的精华之一.  相似文献   

5.
李文龙 《河南中医》2011,31(10):1088-1089
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系统阐述了寒证、热证、寒热错杂证的辨治规律。真寒假热之证,当辨明疾病本质,治宜破阴回阳,宣通内外上下;内外寒热并见之证,当分清表里虚实,治宜外散表寒,内清里热;上下寒热错杂之证,当分清病位病性,治宜寒温同施,上下兼顾;寒热互结中焦之证,当明辨痞满虚实,治宜寒热并用,通上下交阴阳。  相似文献   

6.
朱太平  朱彦昭  蒋丽娜 《光明中医》2010,25(8):1335-1336
<正>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乃为纯寒证和纯热证之治疗法则。若为寒热并存之证,治当寒热并治。仲师《伤寒论》一书,可谓是寒热并治之典范。无论表寒里热,下寒上热,寒热互结,寒热错杂等证,其医理之精  相似文献   

7.
王济梅  赵文娟 《光明中医》2014,29(11):2260-2262
张仲景《伤寒论》寒热并用方53首,其中典型方剂8首,均有调和阴阳、和解寒热的作用。通过对8首方剂病机理论及方药分析的探讨,明确其中异同,半夏泻心汤调和阴阳而功在治痞,病位在脾胃;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调和阴阳而功在治呕,为胃热脾寒;黄连汤调和阴阳而治疗胃热肠寒;乌梅丸调和阴阳而功在治蛔,为胃热肠寒;麻黄升麻汤调和阴阳,功在发汗,为肺热脾寒;柴胡桂枝干姜汤调和阴阳,治疗胆热脾寒;栀子干姜汤调和阴阳,为膈热脾寒;附子泻心汤调和阴阳而功在胃热肾寒。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寒热并见证用药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良斌  侯中华 《河北中医》2009,31(2):287-288
东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伤寒论》辨证寓八纲,论治创八法,确立随证立法、依法组方的原则,其组方严谨,配伍精当,主次分明,用法巧妙,被后世称为“方书之祖”。《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临证立法处方用药的基本原则。《伤寒论》针对外感病复杂的病因病机而采用不同的治法,除了热证用清法,寒证用温法,还有寒热并用,其运用自如,见解独到。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中寒热并用法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松耀 《光明中医》2008,23(10):1427-1428
《伤寒论》中寒热并用的方剂众多,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典范,对临证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可分为寒热并用解表清里;寒热并用,清上温下;寒热并用,和中消痞;寒热并用,和胃安蛔;寒热并用,引阳入阴等几类。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中论痞证有7方: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茯苓甘草汤.“痞”证的病因病机为中焦脾胃气机窒塞不通,其病因多样,有寒、热、寒热错杂等证型,呈现出痞证的多源性与统一性.  相似文献   

11.
许敬生 《河南中医》2011,(2):107-107
清代名医徐大椿曾写了一篇著名的医论《用药如用兵论》,他在文中说:圣人用来全保全人民生命的方法,是把谷物作为养料,用果品作为补助的食品,用畜类作为滋补的食物,用蔬菜作为补充食品,而药物则用它来治病。因此,即使是甘草、人参,滥用也会招致祸害,都是有毒药物一类的东西。喜好服食丹药的古人,必然会生大病,  相似文献   

12.
柴瑞震 《河南中医》2011,31(2):105-107
浮脉是太阳表讧之主脉,一般主表证。但在《伤寒论》里却不尽然,浮脉还可主阳、主温热,主水热互结之蓄水证,主结胸病、脏结病,主少阳病,主病在上焦,主痞证等,只有做到脉证合参,才能准确辨证,使投方用药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3.
仲景所论之郁证为广义的郁证,其包含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饮食情志等多方面的壅滞、痞塞、蓄积、瘀结、失舒、失畅,为病机的概念。郁证由诸多因素造成,其非独为情志一端,外感六淫之邪气,饮食劳倦之所伤,脏腑气血津液之失常,或者失治误治等皆可导致郁证。《伤寒杂病论》描述的是一种滞而不通,结而不散的病理状态,其以气之升降出入失常为基础病机,气郁、血郁、水郁、火郁均蕴含气机升降出入失常之内涵,气郁为诸郁之先,亦为诸郁之结果。仲景对郁证之症状描述,既包括病机的内涵,亦包含有症状之内涵,对郁证病位、性质和症状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其既有对《黄帝内经》之发挥,又有对各种临床所见郁证之总结,主要表现为满、痹、着、结、痞等。  相似文献   

14.
龚轩  王庆国 《河南中医》2011,31(11):1209-1211
从《伤寒论》中的证候分类入手,以六经中风病为切入点,依据《京氏易传》进行象数与卦理分析,推论出《伤寒论》各组证候均可依此方法进行分析,对于完善临床辨证与诊治思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何赛萍 《河南中医》2012,32(12):1573-1574
《伤寒论》既有中医经典文简意深的特点,又存在着较多难点、疑点.怎样理解《伤寒论》原文的含义,真正掌握经典著作的精髓,是《伤寒论》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而将图表应用于《伤寒论》教学中,不仅能使复杂的原文层次清晰,易于理解,还能鉴别相似证候,同时可以帮助归纳记忆,实为《伤寒论》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通过《伤寒论》有关“食”的论述,从“辨能食与不能食”、“辨欲食与不欲食”、“辨进食后反应”、“辨食物在体内的停留”4个方面概括了仲景对“食”的辨证论治思想。  相似文献   

17.
刘丽军 《河南中医》2012,32(6):661-662
《伤寒论》不仅是我国现存第一部体现辨证论治精神的著作,而且是一部体现我国独特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著作,其中所蕴含的生命为本、仁爱救人,治学精勤、医风严谨,关爱体恤、注重责任等医学人文精神,对于我国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研究与重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对小便状态的辨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瑞震 《河南中医》2009,29(4):315-317
《伤寒论》对小便状态的辨证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从小便的颜色,辨病之在表在里及病变的寒热虚实;从小便调与不调辨表里、先后、缓急、治法;从小便利与不利,辨蓄血与蓄水证;从小便量的多少,辨水气内停之部位;从小便之利与不利、数与不数及尿量之多少,判断大便之软硬或阳明腑实的燥结程度;从小便之利与不利,辨发黄与不发黄;从小便的有与无、利与不利,辨疾病的吉凶转归。  相似文献   

19.
柴瑞震 《河南中医》2010,30(3):217-219
通过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273首方剂服用次数的分析与研究,认为现在通行的中药一日服2次,完全是一种错误的用法,这种错误的用药方法,不仅违背了传统中医学的用药规律,而且也不符合具体病情的实际需要,既影响了中医的临床疗效,又歪曲了中医药的"辨证施治"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