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延昰为明末清初上海名士,通儒而知医,著有《脉诀汇辨》,为中医脉学名著,其汇辑清初以前历代脉学之精华,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和临床价值。经对李延昰生平及《脉诀汇辨》学术特色等问题进行考证研究,认为其生年以明万历后期较为可靠,《脉诀汇辨》为一部集脉学之大成、内容宏富、辨伪驳正、切于临床实用之书。  相似文献   

2.
《脉诀汇辨校释》为清初脉学名著《脉诀汇辨》的整理本.本文对《脉诀汇辨校释》进行简评,指出该整理本具有考证深入、校注详备、按语精到等特点,是—部脉学古籍整理之力作.  相似文献   

3.
许圣贤 《吉林中医药》2009,29(4):361-362
《洁古老人注王叔和脉诀》一书中,卷首列了一张名为地支不移循环之图,此图和其衍生出的脉诀对金元四大家具有很大影响。如李东垣《脾胃论》中的脾胃,侧重在胃气,并提出具有功能性升提的脾在脾胃论中的地位;药物理论中的四象,结合《脉诀》的升降说,使气血的运用自然融入药物中;内伤外感,亦有气血的左右概念存在,之后又强调了运气学说中主、客气的不同点,以及其适用范围,并且把现在不常见的七表八里脉法,跟丹溪的脉法做了简略的对应。  相似文献   

4.
《脉诀附方》为张世贤续高阳生著《脉诀》之后所编。据史书记载,高阳生乃宋朝人士,在此之前已有西晋医家王叔和著《脉经》。《脉经》为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全书10卷,共97篇。王氏选取《内经》、《太素》、《难经》、《甲乙经》及张仲景等有关脉学理论,综合证因,...  相似文献   

5.
“对作者王叔和脉诊医病的说明”是《卜弥格文集》的一个章节,也可以看作是卜弥格所著《处方大全》的第一部分。这部分内容更准确的称谓应该是《脉诀附方》,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初步解读,以期扫清几番转译形成的一些文字障碍。  相似文献   

6.
于莉英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2):3115-3116
在对《脉学注释汇参证治》进行点校的过程中,笔者整理研究了其版本情况、作者生平和学术价值,并就其版本方面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期与同道探讨。  相似文献   

7.
张娜 《黑龙江中医药》2004,(5):55-55,57
《王叔和脉诀图要俗解大全》一书,用许多图解与表格详尽地描述了各部脉所主之证。为一些刚刚走入临床的人来说是一部好书。  相似文献   

8.
脉法是张仲景诊断疾病的特色,内容丰富多彩。张仲景诊脉不仅重视对脉形、脉位、脉数等的把握,更重视通过脉势的变化辨别病机的演变。而《平脉法》与《辨脉法》两篇集中体现了张仲景对脉势的理解,据此应用于临床,于辨病辨证多有裨益。通过从脉动的轴向和径向力度以辨脉势,包括辨脉势上下以明病机、辨脉势来去以明气机浮沉;从脉动的流畅度以辨脉势;从脉动的紧张度以辨脉势。从以上三个方面论证了张仲景脉势理论。  相似文献   

9.
辨沉紧脉与滑数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文兆 《陕西中医》2000,21(8):368-369
<正> 在临床中,脉为沉滑而数,症见口干、舌红、苔黄腻、溲黄或见下痢脓血,按湿热论治,用清利解毒处方而不愈者,屡见不鲜。这是因为,除对症的辨证有误外,更重要的是对脉性的把握不准。作者通过临床观察,凡原被诊为脉滑数者,许多病例并非有数有滑的脉象,而只是有一种弦急紧迫弹指感。据此,往往混淆了滑数与急紧间的区别,而出现诊脉中的判断错误,最终影响了临床疗效。作者多年在对脾肾阳虚病及结肠炎和杂病的诊治中,  相似文献   

10.
作者将《濒湖脉学》症脉顺逆凶吉,按原著章段各症脉,以歌诀的形式,将其症名编为题首,依次简略阐述。为初学者临床应用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1.
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卷子中有两部脉诀著作,其一为《七表八里三部脉》,其二为《青乌子脉诀》。两部脉诀均用七言歌诀文体编写而成。《七表八里三部脉》记载了“七表脉”、“八里脉”、寸关尺三部俱见脉。“七表脉”,指七种表脉在寸关尺三部出现所主疾病。“八里脉”,指八种里脉在寸关尺三部出现所主疾病。例如“七表脉”的“芤”脉,文中云:  相似文献   

12.
简要介绍《妇科心法要诀》一书,并从月经病痛证、带下病痛证、妊娠病痛证、产后病痛证、妇科癥瘕痛证、其他痛证六个方面对书中涉及的痛证诊疗经验加以整理、归纳和分析,了解当时中医对妇科痛证的认识,揭示其在妇科痛证辨治方面的特色,以期对现代妇科痛证的诊断、辨证、治疗及预防提供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3.
徐谦光 ,山东牟平人 ,因著有《推拿三字经》而创立了三字经派推拿 ,然而其生平无记载。在查询徐氏生平过程中 ,发现了另外一本更有价值的《徐氏锦囊》,此书未出版 ,仅为家传之宝。笔者有幸见到此书 ,经与其后人协商 ,将此书大概内容作一介绍 ,供有识之士进一步考证、发掘、整理。《徐氏锦囊》是清末同治 1 3年 (1 874年 )徐谦光历五年汇集的有关推拿、脉诀、用药等方面的医学专著。该书长 2 3 cm、宽 1 8.5 cm、厚 2 .5 cm,全书共分上、中、下三篇 ,封面已缺 ,除前言与序言有少量字残缺外 ,正文基本完整 ,书中经常出现“宗礼印章”正方形红…  相似文献   

14.
《证治汇补》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该书采撷了清初以前历代医家对内科杂病和五官科等疾患的证治经验,并补人作者自己的临床心得和见解,故名之日“汇补”。作者李用粹,字修之,号惺庵,清康熙年间名医。著有《证治汇补》8卷,成书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初刊于康熙三十年,流传颇广。  相似文献   

15.
张存悌 《辽宁中医杂志》2010,(12):2435-2436
阴阳辨诀的现实意义在于要坚持按中医标准辨证,不要跟着西医的诊断和指标走,象高血压、糖尿病、顽固性发热、肿瘤等病多数时并非阳热之证,而是虚寒为患,用阴阳辨诀衡量一下就清楚了。  相似文献   

16.
郭玉辨脉     
<正>川北。远处青山叠嶂,近处碧水淙淙。乡间小路上,一年轻农人抱一幼儿急急前行。他的妻子紧随其后,表情慌张。幼儿满面通红,呼吸急促。远处一带房舍,篱笆环绕,竹林苍翠。  相似文献   

17.
18.
编者按 :《奇经证治条辨》一书于 2 0 0 1年 12月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康莱杯”全国中医药优秀著作三等奖。谢海洲教授热情提携后学 ,特写此书评。经整理发表之。  相似文献   

19.
脉浮是伤寒病证最常见的脉象(亦多见于起病时)。从寸口总体上把握脉浮,明辨表里,可避免失治误治;从寸关尺分部把握脉浮,可辨病证之轻重、部位、进退;脉浮结合位、数、形、势等脉象要素,可明辨方证。脉浮主表证是其常,脉浮见于里证言其变,故需脉症合参。脉浮的出现及变化究其实质反映了伤寒病中人体脏腑经脉的功能活动和气血津液聚散消长的病机趋势。  相似文献   

20.
浅析《外科心法要诀》的针灸特色230038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系沈晓明主题词《外科心法要诀》针灸《外科心法要诀》是清代大型医学丛书《医宗金鉴》的一个部分,专论外科疾病的诊治,其中有很多篇幅涉及针灸的理论、方法与技术,颇具特色,兹浅述如下。1取经穴诊法经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