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苓桂术甘汤配伍机制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宋宗华  冯东  许俊博  毕开顺 《中成药》2003,25(2):133-138
目的:研究《伤寒论》名方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的配伍机制及药效物质基础。确定方中各药味的君臣佐使关系和质量控制指标。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方中组成药味进行药味与药量同时加减拆方。选择小鼠常压耐缺氧,对抗氯仿所致小鼠心律失常和利尿三项药理指标对所得16个处方进行药理实验;采用方差分析,逐步回归分析(SREG)与典型相关分析(CCOR)将所得药理数据和组方药味及药理相关联,探讨复方苓桂术甘汤的配伍机制;同时对各处方进行HPLC色谱指纹图谱研究。将所得药理数据和各指纹峰的峰面积(即各化合物的含量)相关联,探讨复方苓桂术甘汤的药效物质基础。并确定其质量控制指标。结果:确定了方中以茯苓为君。以桂枝为臣,佐以白术,使以甘草的配伍关系,与对该复方中药的传统诠释相一致;通过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从50个色谱峰中选取17个作为药效物质基础,其中桂皮酸,甘草酸和去氢土莫酸被确定为质量控制指标。结论:本研究为探讨复方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滋肾丸配伍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中药成方制剂滋肾丸的配伍机制 ,确定方中各药味在处方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全拆方实验设计 ,对不同药味组成的各组方的 50%醇提液进行药理试验 ,选择对小鼠的抗炎实验和对正常小鼠的免疫实验 2项药理指标 ,对所得共 7个组方进行比较 ;采用方差分析、逐步回归分析 (SREG)与典型相关分析 (CCOR)将药理数据和组方的药味、药量相关联 ,探讨滋肾丸的配伍机制。结果 :确定了方中黄柏和知母相须为用 ,肉桂反佐行之 ,三药同用 ,相反相成的配伍关系 ,与对该复方中药的传统诠释相一致。结论 :本研究为探讨复方中药的配伍机制提供了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二陈汤的配伍机制;方法:采用混料均匀试验设计对二陈汤方中组成药味及药量进行加减拆方,并选择止咳、化痰两个药理指标,对所得11个处方分别进行药理实验,采用关联度分析和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分析将所得药理数据和处方组成进行处理,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二陈汤的配伍机制;结果:证明了方中以半夏为君、以陈皮为臣、佐以茯苓、使以甘草的配伍关系,与该复方中药的传统诠释相一致;结论:本研究为探讨复方总要的配伍机制提供了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三七配伍抗炎镇痛治溃疡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冬英  钟正贤  何飞  陈学芬  陈卫卫 《中药材》2005,28(10):935-938
目的:观察三七不同配伍关系抗炎、镇痛、防治胃溃疡的作用.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方中组成药味进行三七与各药味用与不用的组合,选择巴豆油致小鼠耳肿胀,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小鼠应激性胃溃疡等3项药理指标对所得8个处方进行药理实验,结果采用直观分析、方差分析方法将所得作药理数据和组方分析,探讨三七配伍规律.结果:通过正交试验从8个处方中确定了最佳处方:用田七、白芨、黄芪、牡丹皮4味中药组合时对耳廓肿胀抑制作用最好.用田七、黄芪、金银花为药物组合时,对小鼠扭体实验的镇痛作用最强.用田七、黄芪、牡丹皮、金银花为药物组合时,对抗应激性胃溃疡作用最好.结论:本研究为探讨三七配伍抗胃溃疡的药效规律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交试验法分析抗胃溃疡三七复方配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抗胃溃疡三七复方配伍关系,寻找最隹配伍。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方中组成药味进行三七与各药味用与不用的组合,选择小鼠应激性胃溃疡,大鼠幽门结扎型胃溃疡,大鼠乙酸烧灼型胃溃疡,大鼠胃液分泌、胃蛋白酶活性和胃粘膜血流量等6项药理指标对所得8个处方进行药理实验;采用直观分析、方差分析方法将所得药理数据和组方药味相关联分析。结果:通过正交试验从8个处方中确定了最佳处方:用田七、黄芪、牡丹皮、金银花为药物组合时,对抗应激性胃溃疡作用最好;用田七、黄芪、牡丹皮、白芨为药物组合时,对抗幽门结扎型胃溃疡作用最好;用田七、黄芪、白芨为药物组合时,对抗乙酸型胃溃疡作用最好。用田七、牡丹皮、金银花、白芨为药物组合时,对抗胃酸排出量的作用最好;用田七、黄芪、金银花为药物组合时,对抑制胃蛋白酶活性作用最好。用田七、黄芪、白芨为药物组合时,对提高胃粘膜血流量作用最好;结论:本研究为探讨三七配伍抗胃溃疡的药效规律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中药复方戊己丸的配伍机制,对传统配伍理论进行验证并明确各药味在处方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全拆方实验设计,对不同药味组成的7个组方进行药理实验,以大鼠胃溃疡实验,小鼠镇痛实验和小鼠腹泻实验作为药效学指标,用SPSS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 明确了黄连为方中君药,白芍相须为用,吴茱萸药性相反,起反佐之功,与传统的中医理论相一致.结论 本实验证实了中医组方理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戊己丸的现代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中药复方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7.
采用均匀设计-偏最小二乘回归建模(UD-PLS)的方法研究中药复方配伍规律,运用数学、系统科学、计算科学、非线性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综合手段,用数学语言定性定量分析中药复方配伍的相互作用效应,建立针对中药复方药味多、相互作用复杂等特点的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方法。以小承气汤和厚朴大黄汤配伍组方规律为研究实例,分析研究中药复方七情和合与君臣佐使配伍关系及相互作用效应。通过UD-PLS方法获得了中药复方不同配伍与整体疗效密切相关的认识,阐明了药物配伍对中药复方整体作用的重要性和合理性,能体现中医学的整体观与系统论的思维模式,对科学揭示中药复方配伍及组方科学化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中药复方配伍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君臣佐使"是中药复方配伍的基本结构,是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派生而来的用以解释传统复方作用机制的重要原则。中药复方药效具有多靶点的特性,用不同的药效指标评价复方配伍机制并不完全一致。结构方程模型可将复方各药效指标整合为综合药效,并基于研究者的先验知识预先设定因子间的依赖关系,不仅能够判别各因子之间的路径系数,还能对整体模型进行拟合和判断。文章首先介绍复方配伍的基本内容,然后阐述了应用结构方程(SEM)建模分析步骤,最后基于AMOS软件,以苓桂术甘汤为例展示其在复方配伍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中药配伍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结合中药药性理论,遵从"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实现"整体综合调节"的目标。中药性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中药性味配伍是中医方药理论中最具特色的层面,是方剂配伍的原始理论之一,结合病证特点,研究方剂性味配伍,有利于明确方剂的配伍机制。中药复方配伍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进行中药成分、剂量、配伍关系等的研究,是传统医药理论与现代科技的有效结合,是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从符合中药性味的药理效应入手,对性味组分的配伍效应与机制进行研究,能更好地解析中医药配伍机制,用现代信息学方法诠释中医理论,综合探究中药性味归属与组分配伍后药理效应消长的相关性,有利于推动中药复方理论的发展。中药性味与组分配伍研究应该注重性味配伍后对组分配伍药理效应的结合,明确中药配伍的科学内涵,更好的发扬中药的特色和优势。对近年来中药复方配伍方式和药效进行了综述,为后续新药开发和临床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定志小丸的组方规律,探索其组成药物(人参、远志、石菖蒲、茯苓)之间的最佳用量配伍比例。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方中组成药物进行药味及药量的加减拆方,检测各方对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和脑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力的影响。结果:试验表明,全方的益智作用大于其它方。人参益智作用最强,其余依次为远志、石菖蒲、茯苓。方中各药的最佳用量配伍比例为3:2:0.6:3。结论:定志小丸全方的益智作用最强,方中四味药物的最佳用量配伍比例与原方基本一致,表明定志小丸的用量配比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临界CO2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桂枝-干姜药对有效成分的差异,阐释该药配伍前后有效成分的变化情况,以期揭示其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通过超临界CO2萃取法与水蒸气蒸法提取桂枝、干姜、桂枝-干姜药对化学成分,通过GC-MS分析鉴定,比对该药对配伍前后成分变化,总结其变化规律。结果:超临界CO2萃取桂枝、干姜、桂枝-干姜药对萃取物的得率分别为0.69%,3.66%,1.82%,分别从中鉴定出44,57,65个成分,其占萃取物含量分别为84.22%,91.25%,90.13%;水蒸气蒸馏提取桂枝、干姜、桂枝-干姜药对挥发油的得率分别为0.25%,1.75%,1.05%,分别从中鉴定出19,50,57个成分,其占挥发油含量分别为85.35%,93.47%,93.11%。结论:桂枝-干姜配伍有促进成分溶出作用,两者配伍不是成分的简单叠加;超临界CO2萃取法的提取效率明显高于传统水蒸气蒸馏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醒脑静注射液与9种联用药物配伍的稳定性,为该药物的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根据临床使用情况,将醒脑静注射液分别与9种联用药物进行配伍并置于室内避光条件下和光照条件下6 h,考察配伍溶液的外观性状变化,并采用相似性评价及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配伍溶液的HPLC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结果:醒脑静注射液与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等9种药物配伍后外观均未发生明显变化。相似度评价结果显示,醒脑静注射液与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等9种药物配伍0 h,放置6 h及光照6 h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均 0. 98。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9组配伍溶液聚为两类;其中与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等8种药物的配伍溶液聚为一类,且配伍后醒脑静注射液的特征成分相对峰面积均无明显变化;与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的配伍溶液聚为一类,配伍0,6 h后醒脑静注射液的某些特征成分相对峰面积增大,光照6 h后更加明显。结论:醒脑静注射液与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等8种药物的配伍稳定性良好,与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配伍则存在稳定性问题,提示临床应用时需注意其配伍问题。  相似文献   

13.
15种中药材表面污染真菌的分离与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了解中药材受真菌污染的状况,探索中药材表面污染真菌的快速鉴定方法.利用PDA培养基进行中药材污染真菌的分离与纯化.根据真菌基因组ITS序列设计特异引物,通过PCR扩增和序列分析进行菌株鉴定.从15种湖北市售中药材上分离得到50株真菌,污染率为93.3%.利用分子鉴定方法成功鉴定了其中的27株.中药材受真菌污染现象较为普遍,各菌属污染中药材情况不同,其中以曲霉属真菌的污染较严重,存在潜在的风险.该实验所设计的引物通用性较好,可用于中药材表面污染真菌的鉴定.  相似文献   

14.
感冒药YL2000水煎剂中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感冒药YL2000水煎剂中挥发性成分,并考察其中含挥发油的羌活、独活、黄芩、黄连4味中药配伍后对各单味中药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YL2000水煎剂的挥发性化学成分,气相色谱-质谱法分离并分析鉴定其成分,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并与文献中报道的各单味中药挥发油成分进行比较。结果:从挥发油中分离出146种化合物,初步鉴定了其中39个化合物,其挥发性成分总量占色谱峰总面积的85.66%。大部分单味中药中挥发油含量较高的成分在YL2000共煎液中未能检测到,多数成分存在于共煎液挥发油中而在单味药挥发油中无任何相关文献报道。结论:YL2000组成中药配伍对挥发油成分的变化提示,在煎煮过程中发生了增溶作用,可能存在一定的化学反应以及挥发性的成分蒸发了,导致部分成分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乌头类中药药理活性广泛,但其临床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接近,《普济方》是我国最大的方书,分析与研究《普济方》婴孩篇乌头类中药方剂,总结乌头类中药儿童的用药规律和特点,为指导乌头类中药在儿童临床运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和整理《普济方》婴孩篇乌头类中药方剂,建立乌头类中药处方数据表,统计与分析方剂中的乌头类中药、剂量、剂型、适应症及炮制品等。结果:共收集《普济方》婴孩篇中含附子、川乌、草乌、乌头、天雄5种乌头类中药方剂总计300首,64. 45%的处方以附子入药。治疗疾病种类涉及13种,主要是诸风、惊风(包括急慢惊风、慢脾风等)、吐泻、下痢、大小便淋秘等。乌头类中药用药剂量在3 g以下的方剂占有记载剂量的95. 10%,儿童乌头类中药方剂以内服剂型为主,且48. 33%为丸剂,同时丸剂用药剂量高于散剂、汤剂。使用炮制品的方剂有169首,占54. 17%,采用特殊服法的方剂有170首,"米饮服"所占比例最高。结论:儿童乌头类中药方剂占《普济方》比例较少,用药剂量较轻,且不同方剂剂型用药剂量存在差异。通过研究乌头类有毒中药在儿童方剂中的应用,临床应从辨证遣药、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疗程、注重配伍、服药禁忌,加强临床用药监护等方面建立乌头类中药临床用药警戒,为儿童安全、有效地合理使用乌头类有毒中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医杂志》2009,50(9)
目的 探讨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疗法药物、穴位的基本处方及其配伍规律.方法 通过对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相关文献数据的收集、整理,建立数据库,采用复杂网络的分析方法,对穴位贴敷的基本药物和穴位进行分析.结果 发现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以白芥子、细辛、甘遂和延胡索等作为基本药物,穴位则以肺俞、大椎、膻中等作为基本处方穴位.结论 采用复杂网络发现的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疗法药物和穴位的基本处方知识可为制定操作规范和验证性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7.
原子荧光光谱法检测牛黄解毒片及其拆方可溶性砷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牛黄解毒片配伍对有毒中药雄黄是否具有减毒作用及其可能减毒药味。方法:设立牛黄解毒片全方及其不同拆方组,分别用人工胃液或人工肠液处理,然后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并比较不同组可溶性砷的含量。结果:人工胃液或人工肠液处理后,牛黄解毒片全方组可溶性砷含量明显低于单味雄黄组(P<0.01);牛黄解毒片全方去甘草、黄芩、大黄组可溶性砷含量明显高于牛黄解毒片全方组(P<0.01)。结论:牛黄解毒片全方配伍对雄黄有减毒作用,并且甘草、黄芩、大黄是减毒的可能药味。  相似文献   

18.
小柴胡汤及其药群配伍抗小鼠H22肝肿瘤及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李江  谢鸣  甘媛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9):1039-1039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及其药群配伍对小鼠H22肝癌实体瘤的抑制作用及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小柴胡汤抗肝肿瘤的作用、量效关系及作用机制,探讨小柴胡汤及药群内在配伍意义。方法:建立小鼠H22肝癌模型,分别灌服高、中、低剂量的小柴胡汤煎剂(27,13.5,6.75 g.kg-1),腹腔注射5-氟尿嘧啶(5-FU)(20mg.kg-1)做阳性对照;给药10 d后检测各组的瘤重、体重、脾脏和胸腺指数。进一步观察有效剂量(13.5 g.kg-1)小柴胡汤药群配伍煎剂(柴-芩、姜-夏、参-枣-草、柴-芩+姜-夏、柴-芩+参-枣-草、姜-夏+参-枣-草,全方)对小鼠H22肝癌模型的上述作用。在此基础上,观察小柴胡汤及其有效药群(参-枣-草)对该荷瘤小鼠自然杀伤(NK)细胞、T淋巴细胞增殖及白细胞介素-2(IL-2)的影响。结果:小柴胡汤高、中、低3个剂量组对小鼠H22肝癌实体瘤均有明显抑制作用,抑瘤率分别为49.66%,48.52%,36.91%,药群配伍研究中参-枣-草组和全方组的抑瘤率为41.55%和43.65%。与正常组比,H22荷瘤小鼠脾脏指数显著升高(P<0.001),小柴胡汤高、中、低剂量组和各药群配伍组脾脏指数均明显升高(P<0.01);胸腺指数除全方组外,不同药群配伍组与正常组比均有显著降低(P<0.05),5-FU组有极显著降低(P<0.001);小柴胡汤各组小鼠体重均无明显变化,而5-Fu组小鼠体重下降明显(P<0.001)。与模型组比,小柴胡汤组小鼠NK细胞、T淋巴细胞增殖及IL-2活性均明显升高(P<0.001);参-枣-草组NK细胞和IL-2活性均升高(P<0.05);5-FU组NK细胞、T淋巴细胞增殖及IL-2活性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小柴胡汤及其方中参-枣-草配伍药群有抑制小鼠H22肝癌实体瘤生长和提高荷瘤宿主免疫功能作用,其抑瘤作用机制与5-氟尿嘧啶的直接抑瘤有所不同,可能与增强荷瘤宿主免疫功能有关,提示该方中的扶正作用药群(人参、大枣和甘草)可能是其抑瘤作用的核心药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