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温针灸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经颅多普勒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以温针灸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经颅多普勒的影响。方法:以温针灸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观察治疗前后椎动脉(LVA、RVA)及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峰流速、舒张末流速及平均流速的改变,同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为100%;治疗后LVA、RVA及BA的收缩期峰流速、舒张末流速及平均流速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结论:温针灸法可以改善患者的大脑供血,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新中医》2017,(12)
目的:观察推拿配合开气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依常规推拿手法操作,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配合开气门治疗,观察2组患者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指标改善状况及整体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末期峰值流速(Vd)、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等情况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LVA、RVA、BA的Vs、Vd、RI、PI情况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90.00%,对照组82.50%,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配合开气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良好疗效,是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中可考虑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温和灸双侧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对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103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以温和灸双侧风池穴治疗,对照组患者以尼莫地平口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速度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收缩期峰流速(LVA、RVA)、平均峰流速(LVA、RVA)、舒张期末峰流速(LVA、RVA)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眩晕评定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愈显率为80.0%,对照组愈显率为6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和灸双侧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改善患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桂枝加葛根汤辅助针灸治疗颈椎病的近期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34例颈椎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桂枝加葛根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中医症候及不良反应,测定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右侧椎动脉(RVA)、左侧椎动脉(L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峰流速(Vs)、平均流速(Vm)及一氧化氮(NO)、内皮素~1 (ET-1)水平,比较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 02%,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 05),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 05);治疗后RVA、LVA和BA的Vs、Vm值显著升高(P0. 05),观察组升高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NO水平显著提高(P0. 05),ET-1水平显著下降(P0. 05),治疗后观察组下降或升高的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 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桂枝加葛根汤联合针灸治疗颈椎病患者疗效显著,可通过缓解椎动脉受压情况改善患者血液循环,缓解患者中医症状,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清上蠲痛汤对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颈源性头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清上蠲痛汤加减治疗。对患者中医症候进行积分,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VAS)及颈椎活动度(ROM),观察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并测定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右侧椎动脉(RVA)、左侧椎动脉(L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峰流速(Vs)、平均流速(Vm)。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0. 62%及65. 63%,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VAS评分及ROM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 05),治疗后观察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RVA、LVA和BA的Vs、Vm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 05)。结论:清上蠲痛汤可显著改善颈源性头痛患者的中医症状,减轻疼痛及颈部僵硬程度,改善局部血流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项后9穴为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风府、风池、完骨、天柱、C3夹脊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尼莫地平片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TCD各项指标及眩晕评定量表的评分系统(DARS)平均评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TCD各项指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TCD相关指标[Vs(RVA)、Vd(BA、LVA)、Vm(BA、RVA)、PI(BA)]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TCD相关指标[Vs(BA、LVA、RVA)、Vd(BA、RVA)、Vm(BA、LVA)、PI(B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7 d后DARS平均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DARS平均评分与同组治疗7 d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7 d后及治疗后DARS平均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6.0%和98.0%,对照组分别为44.0%和96.0%。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项后9穴是一种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刀结合养生功法八段锦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针刀结合八段锦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4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两侧椎动脉(LVA、R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改变和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改善情况,并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7%(36/38)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9.5%(31/3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ESCV评分和LVA、RVA、BA收缩期峰值的Vs均有显著改善(P0.01),且观察组的改善更为明显(P0.01)。结论:针刀结合八段锦可有效的改善椎动脉供血状况,在提高预后及生活体验方面有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对痰浊上蒙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治疗组57例采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对照组53例用眩晕停治疗,并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和经颅多普勒(TCD)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收缩期最大流速(VS)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2%,对照组为73.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液流变学主要指标的改善和经颅多普勒(TCD)LVA、RVA、BA收缩期最大流速(VS)的增加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浊上蒙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肝阳夹痰证患者服用定眩汤前后血液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将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肝阳夹痰证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予定眩汤口服,对照组予西比灵。两组均连续服药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TCD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全血还原黏度(低切)及全血还原黏度(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低切)、全血还原黏度(高切)及红细胞聚集指数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治疗组及对照组基底动脉(BA)及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的收缩期血流速(Vs)、舒张期血流速(Vd)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BA、RVA"的Vs、Vd及"LVA"的V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眩汤治疗肝阳夹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能改善脑部血流速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疗效优于西比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平衡针刀联合温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平衡针刀组及联合组,每组30例。温针灸组以温针灸风府、风池、完骨、天柱治疗,1次/d,连续5 d后休息2 d, 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平衡针刀组使用平衡针刀治疗,每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3周;联合组在温针灸组的基础上使用平衡针刀治疗,连续治疗3周。比较3组患者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的变化情况,对比治疗前后3组患者眩晕症状与功能(ESCV)评分,观察3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ESCV评分及BA、LVA、RVA平均血流速度均升高(P<0.05),PI、RI均下降(P<0.05)。与温针灸组、平衡针刀组比较,联合组ESCV评分及BA、LVA、RVA平均血流速度均升高(P<0.05),PI、RI均下降(P<0.05)。与平衡针刀组比较,温针灸组LVA、RVA、BA平均血流速度均升高(P<0.05),PI、RI均下降(P<0.05)。温...  相似文献   

11.
压灸百会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压灸百会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机制。方法 1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采用压灸百会穴结合电针颈夹脊治疗,观察患者症状积分、ICAM、ET和PGI2治疗前后的变化,并与单纯电针组对照。结果和结论 治疗组ET下降。PGI2上升,ICAM下降,提示对ICAM和ET、PGI2的平衡产生影响可能是压灸百会穴治疗本病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2.
压灸百会穴配合针刺夹脊穴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压灸百会穴配合针刺颈部夹脊穴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压灸百会穴配合针刺颈部夹脊穴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66.7%,对照组愈显率为4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压灸百会穴配合针刺颈部夹脊穴治疗颈性眩晕愈显率明显优于传统针刺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热敏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08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37例、电针组37例和药物组34例。热敏灸组取双侧天柱、C6夹脊穴进行热敏灸治疗,电针组取百会及双侧天柱、C6夹脊穴进行治疗,药物组采用口服中成药治疗。观察三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液流动变化情况。结果热敏灸组总有效率为91.9%,电针组为62.2%,药物组为61.8%,热敏灸组与电针组和药物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敏灸组治疗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和血管搏动指数与电针组和药物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热敏灸是一种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针灸并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Yi GQ  Huang YX  Lu M  He LT  Huang NH 《中国针灸》2010,30(10):793-797
目的:观察针灸并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温灸组和针刺组,每组30例。针刺温灸组针刺百会、风池、颈夹脊穴等,温和灸百会、大椎、命门、神阙、关元穴;针刺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取穴、操作同针刺温灸组中的针刺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及治疗前后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血流阻力指数(RI)。结果:针刺温灸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优于针刺组的73.3%(22/30)(P0.05)。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针刺温灸组优于针刺组(P0.05)。针刺温灸组治疗后VA、BA的Vm、RI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针刺组VA、BA的Vm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针刺温灸组VA、BA的Vm、RI较针刺组改善更加明显(均P0.05)。结论:针刺配合温和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较好,能提高VA、BA的平均血流速度,降低血流阻力指数。  相似文献   

15.
针刺治疗偏头痛患者疗效观察及对脑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针刺对偏头痛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针刺百会、太冲、合谷等穴位治疗偏头痛患者作为治疗组,以口服西比灵为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针刺对患者脑血流的影响。结果两组临床疗效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前后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对VA、MCA、ACA发生流速增快时的血流速度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VA、BA发生流速减慢时的血流速度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能双向调节,有效影响偏头痛患者的脑血流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芒针循经透刺对颈源性眩晕镇眩作用及即时效应。方法:将234例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118例)和对照组(116例)。实验组用芒针循经透刺治疗,对照组用静滴麦普宁针治疗。观察第1次针刺治疗前后即时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左右两侧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Vpeak),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min)及血管搏动指数(PI)、血管阻力指数(RI)值,并分别于治疗后1、2、3、4……7天对眩晕程度进行评分,最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镇眩效果:实验组显效112例(86.44%);对照组显效71例(61.20%);两组综合疗效:实验组:治愈93例(78.81%);对照组:治愈67例(57.76%)。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即时效应:经针刺治疗后,VA及BA的Vpeak和Vmin值明显增加(P<0.01),恢复或接近正常水平。VA、BA的PI和RI值明显下降(P<0.01)。结论:芒针循经透刺能使颈源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管舒缩弹性好转,明显改善脑部血供,从而达到镇眩作用。  相似文献   

17.
颈外夹脊穴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海锋  沈小雷 《中国针灸》2005,25(3):173-175
目的:比较针刺颈外夹脊穴为主与针刺传统夹脊穴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将7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颈外夹脊穴组(40例)与传统颈夹脊穴组(32例),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和头颅超声多普勒(TCD)检查.结果:颈外夹脊穴组总有效率为87.5%,传统夹脊穴组总有效率为65.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TCD检测的血流速度和血管搏动指数(PI)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 (P<0.05,P<0.01). 结论:颈外夹脊穴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优于传统颈夹脊穴.  相似文献   

18.
温针夹脊穴为主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温针夹脊穴为主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方法:温针夹脊穴、风池、大椎、晕听区为治疗组计43例,与电针治疗的对照组24例作比较。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均能增大椎动脉的血流量,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温针夹脊穴为主对颈源性眩晕有较好的疗效,而且能明显增大椎动脉的血流量。  相似文献   

19.
针刺不同穴位组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观察针刺不同穴位组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将91例患者随机分为玉枕、风池穴组(35例,A组),颈夹脊(C4-6 )穴组(31例,B组)及百会、合谷组(25例,C组),观察比较各组眩晕、颈肩痛等症状与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后,A、B两组眩晕程度及功能评分增加(P<0.01或P<0.05),且组间差异显著(P<0.05);B组对颈肩痛改善评分明显(P<0.01)。提示针刺玉枕、风池穴能显著改善颈性眩晕症状,且疗效优于其他穴位;颈夹脊穴对颈肩痛改善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20.
以TCD观察针刺对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研究针刺不同的颈部穴位组对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紊乱的干预作用.方法:针刺不同的颈部穴位组,经穴组取大椎、风池、天柱,夹脊组取相应的夹脊穴,并通过经颅多普勒对针刺前后的血流速度进行观察.结果:针刺对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状态有明显的即刻效应及近期疗效,针刺不同的颈部穴位导致的即刻效应有差异.结论:针刺颈部不同的穴位组均能以双向调节的方式有效地改善椎动脉的供血强度,纠正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紊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