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伤寒论》太阳病的分类与传经。方法:分析介绍太阳经气的产生、运行和敷布,指出太阳病大致分为伤寒、中风、温病三类。从气机的角度详细分析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结果:太阳伤寒是气机闭合太过,而太阳中风是气机开泄太过。提出温病的治疗宜忌,以及火法、水法与火逆、水逆的关系。结论:《伤寒论》太阳病的分类与传经对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的发展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许积成 《新中医》1995,27(4):55-55,54
浅谈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之病机许积成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是《伤寒论》中太阳病的两个证型。宋·成无己有中风证为“风并于卫,卫实而荣虚”,伤寒证为“寒并于荣,荣实而卫虚”之说[1]。此论一出,后世遵崇,相沿至今。本文从两证的受邪性质、病变部位、方药机制等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伤寒论》六经中各经中风证的生理情况、表现及治疗异同。方法:从《伤寒论》第 12 条、第 13 条、第 42 条、第45 条、第95 条、第15 条、第24 条,入手将中风证的论证分为三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①太阳中风证脉象并不是全是浮缓,尚有浮弱、浮数的不同,浮弱重于浮缓,无论缓、弱均应兼浮数;②太阳中风证的治疗分为原始证、误治后症状不变证和误治后症状改变证三类;③“营弱卫强”的实质是营卫两者都虚,病机以开泄太过为主,即卫气浮散,偏行于表,而见发热、汗出,即“阳浮而阴弱”;④下之后气上冲实际是太阳中风证气机开泄太过病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不是正气向上冲;⑤表证用桂枝汤后反而增加烦症,是邪在经里不能外出所致,刺风池、风府使经里邪气透于经表,然后随汗外出。结论:《伤寒论》各经中风证从生理情况和临床表现有异有同,要注意分清原证变证。  相似文献   

4.
王付  汤国祥 《四川中医》2000,18(6):16-17
通常认为辨太阳病本证即是《伤寒论》中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太阳温病证而已。今揆度《金匮要略》中有关论太阳病本证内容,则知《伤寒论》中论太阳病本证仅是仲景论太阳病本证四大方面之一。所谓太阳病本证,即指太阳统摄营卫及筋脉受邪而发病的证候。果能从《伤寒杂病论》角度全面认识太阳病本证,方可免于偏失。于此试将仲景所论探析于次。1太阳营卫肌表证太阳营卫肌表证主要指太阳受邪,营卫与邪相争,病位在肌表的病理特征,其治重在解表散邪,燮理营卫。1.1太阳中风证:即感冒属外感风寒表虚证者。《伤寒论》第12条云:“太阳中…  相似文献   

5.
太阳中风表虚有兼夹它症的一类证候,太阳伤寒表实也有兼夹它症的一类证候。就兼夹症和本证在病机、治法、方药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言,太阳中风表虚、伤寒表实大体可以触类旁通。而具体到变化的内容,两者则又宜从对勘中领悟,来扼其精要。太阳主气为寒水,系由肾(包括心)火蒸动膀胱(包括小肠),津液阴阳水火合化,敷布于体表皮毛。中风表虚,汗孔开而不合,卫(阳)散营(阴)泄,再经误治、失治,不损阳即损阴,甚或  相似文献   

6.
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相互对侍,是《伤寒论》太阳病的又一大证候类型,其主治方为麻黄汤。总观论中主旨,大要不外有二:阐明太阳伤寒证的证机治药及其有关问题,此其一;阐明太阳伤寒证的治法方药不尽然只是麻黄汤,麻黄汤的适应证也非只是太阳伤寒证,两者的内涵、外延有离有合,不完全等同,此其二。  相似文献   

7.
表证虚实的决定因素在正邪力量的对比。人感邪后有四种可能状态:邪重气实,邪重气虚,邪轻气实,邪轻气虚。太阳中风表虚证属太阳伤风寒,邪轻气虚表虚状态;太阳伤寒表实证属太阳伤风寒,邪重气实表实状态。本文从状态分析,结合传统的营卫学说,以脾胃为中心,通过阐述不同状态下营卫在三焦表里的生理病理变化,对太阳病表实表虚证的病机作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李宇铭 《河南中医》2011,31(9):953-956
太阳中风证在《伤寒论》第2条的四大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均是由风邪所致.风为阳邪,故亦主热,因此太阳中风亦可理解为表热证.若按表虚表实而言,太阳中风相对于太阳伤寒,伤寒因寒邪束表,表气郁闭较重,张仲景习惯表述为“阳气重”,而现在一般称为“表实证”;中风因腠理疏松,相对而言则可称为“表虚证”.加上寒热的分类,太阳...  相似文献   

9.
李宇铭 《河南中医》2011,31(10):1081-1084
太阳中风证在《伤寒论》第2条的四大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均由风邪所致。风为阳邪,故亦主热,因此太阳中风亦可理解为表热证。若按表虚表实而言,太阳中风相对于太阳伤寒,伤寒因寒邪束表,表气郁闭较重,张仲景习惯表述为"阳气重",而现在一般称为"表实证";中风因腠理疏松,相对而言则可称为"表虚证"。加上寒热的分类,太阳中风当属表虚的表热证。  相似文献   

10.
太阳病鼻发病与鼻病毒感染、防御因子、调节肽及免疫球蛋白等密切相关。鼻病毒感染诱导细胞因子及介质mRNA表达的变化,可能是太阳病鼻重要的病理机制之一。防御因子与免疫球蛋白SIgA可能是太阳伤寒证、太阳中风证病理生理学基础的微观指标。调节肽对太阳病鼻的鼻部症侯群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太阳病肺卫的病理变化,可通过上述机制在鼻部症侯群中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1.
朱光 《浙江中医杂志》2000,35(12):531-532
通阳与温阳均为中医学常用的治疗方法。临证实践中,常可见将通阳与温阳混为一谈者,其实二者同中有别。兹对此二者加以辨析。1通阳 通阳,顾名思义为通达阳气,其适应症当为阳气阻遏。阳气是机体的一种营养物质,为机体功能活动的动力,所呈现的是一种流动、弥散的状态。它弥漫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具有温煦、推动、固护、防御、气化等作用。当机体发生某种病理变化时,这种状态即有可能被打破,表现为郁滞、阻遏。临证发现,造成阳气不通的原因很多,其常见病变证治如下。1.1寒凝遏阳:素体阳虚,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  相似文献   

12.
阴阳大挪移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阴和阳的统一,在其动态的相对的平衡之中,显示出“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许愿祈福     
《东方养生》2007,(3):156-156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你和他(她)一起来到寺庙里进香许愿。你期盼今年万事如意。并抽了一个大吉签。现在你和他(她)准备把这个好签系在许愿树的树枝上,你会选以下哪个树枝?  相似文献   

14.
阴阳为太极之一体两面,阴阳是上承易道、下接万物的枢纽,是事物的基本构成元素;阴阳的关系为阴为体、阳为用,阳为主、阴阳协同。中医之中字即中庸之义,调整身体达到阴阳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5.
虚阳浮越证与阴虚阳亢证,为临床上两个较常见而又容易混淆的证型。二者病理本质相反,机理各异,文章从证候表现上对两证进行鉴别,提出了两证的辨证系数,并举验案说明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素问·生气通天论》“生气”二字冠以篇名之首,全篇从生理、病理、摄生等方面论述,意在重点阐述阳气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为要其义有三:即营养物质,阳气所化;生理之火,温养诸脏,又可布精;固护体表,防御外邪.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属"胸痹""心痛"范畴,"阳微阴弦"是对胸痹病因病机的高度概括,"阳微,寸口脉微也,(关前为阳)阳得阴脉,为阳不及,上焦阳虚也;阴弦,尺中脉弦也,(关后为阴)阴得阴脉,为阴太过,下焦阴实也。凡阴实之邪,皆得以上乘阳虚之胸,所以病胸痹心痛"。气虚是发生发展基础,气虚血瘀是病机关键。宜辨证与辨病结合,灵活运用益气活血法,临床疗效显著。未来应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实验,运用循证医学手段,系统深入研究,为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在岭南地区较为多发,其临床表现具有地域特征。杨钦河教授强调岭南地区乙肝后肝硬化多以湿热疫毒侵袭,肝失条达,脾不健运,湿热蕴结,气滞血瘀,邪毒久羁,肝肾亏虚为其病因病机。在临床治疗该病的过程中,杨教授强调中西医结合,西药以抗病毒治疗为主,中医治疗方面重视疾病的分期论治,注重标本兼顾,调燮脾胃,扶正驱邪;在疾病早期清利湿热为主,兼以疏肝健脾、软坚散结;在疾病中期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并重,兼以清热调肝健脾;在疾病后期以健脾养肝补肾为主,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辅。同时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叮嘱患者要调畅情志,注意起居饮食和劳倦等。  相似文献   

19.
补阴论     
郭洪 《吉林中医药》2004,24(11):1-2
补阴之道在于通阳。通阳之药寒热不一,火气盛者当与寒药合用,阴寒盛者当与温热药同用。通阳之道在于辨明邪之强弱,邪气盛者,通阳药当与抑阳之重剂合用,邪气微者,通阳药宜与抑阳之缓剂合用。总之,邪之轻重,通阳药之缓急,当临证分析。  相似文献   

20.
阴阳的两极反复是阴阳说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涵盖了寒热之互化,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之反复,有部分与整体之异,是处于“极”期还是“甚(重)”期,是阴阳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后综合性结果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