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茵陈     
《亚太传统医药》2006,(2):75-75
<正>传说华佗给一黄痨病人治病,苦无良药,无法治愈。过了一段时间,华佗发现病人突然好了,急忙问他吃了什么药?他说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华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采集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华佗又去问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几月的蒿子,他说三月里的。华佗醒悟到,春三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蒿子有药力。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集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给黄痨病人们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但过了三月青蒿却又没有功效了。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又把根、茎、叶进行分类试验。临床实践证明,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这就是“华佗三试青蒿草”的传说。他还编歌供后人借鉴:“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相似文献   

2.
青蒿不同部位薄层鉴别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收集青蒿植株不同部位的药材,对其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定性研究,为黄花蒿药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薄层鉴别法。结果:所建立的方法适用于青蒿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鉴别。结论:青蒿子、青蒿地上部分以及青蒿叶成分最为相似;花所含的挥发油种类最多,茎最少;茎可能不含或是含有极微量的青蒿素。其中,青蒿子、花、茎的薄层鉴别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
青蒿虽药用、食用历史悠久,《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也已明确认定中药青蒿的来源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但在不同时期、不同典籍中,青蒿却有不同的名称,为了还原青蒿的药用、食用历史,对青蒿的记载进行了梳理,以期对其药用、食用历史有着更深刻的认识,为合理利用青蒿资源提供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4.
1.蒿、青蒿《病方》191行:“弱(溺)口沦者方,……先取鹊棠下蒿。”248~251行:“[牝]痔,以煮青蒿大把二,……青蒿者,荆名曰[萩]。”《病方》89页注⑥云:“青蒿,见《神农本草经》。《尔雅·释草》:‘萧,萩。’郭璞注‘即蒿。’这里是说荆楚地方称青蒿为萩。”笔者对此注持有不同的看法。按萩蒿是蒿的一种,但不是青蒿。清代郝懿行《尔雅义疏》下释草:“萧,簌。即蒿。按《尔雅》有二萧:许君所谓艾蒿乃是藾萧;陆所云萩蒿似白蒿,白叶茎粗,科生,数十茎即此。……今萩蒿叶白似艾而多歧,茎尤高大如  相似文献   

5.
青蒿道地药材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青蒿入药有2 000多年的历史,根据现代研究结果推断,1 700多年前的《肘后备急方》中所记治疗疟疾的青蒿应该来源于黄花蒿。基于本草资料从治疗暑热、截疟等方面,青蒿的道地产区应在历史上的荆州(今湖北)及其周边地区;从抗疟成分青蒿素含量高低的角度,青蒿道地产区应在重庆、广西及周边省份。研究表明:黄花蒿在秋季花盛开时采收,抗疟用青蒿素含量较高;黄花蒿放置半年后青蒿素可降解30%左右,一般需放置阴凉干燥处贮藏。野生黄花蒿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试验田选育出的黄花蒿其青蒿素质量分数最高可达2%。  相似文献   

6.
中药青蒿,即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又名臭蒿、臭青蒿,为菊科蒿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继喹啉类和吖啶类之后的一类新的抗疟药物[1],如今临床上还用蒿甲醚、青蒿琥酯预防和治疗血吸虫病,据近几年报道,二氢青蒿素、蒿甲醚用于治疗与艾滋病相关的弓形虫病已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2]。最近也发现青蒿类药物具有抗肿瘤的作用,免疫调节作用,抗心律失常以及预防和治疗矽肺的作用等[3]。但由于青蒿为异花授粉植物,群体内单株之间性状差异显著,花特别细小,自交不亲和,自交纯化难度大,青蒿素含量高的优良种质的繁育与保存相当困难。通过组织培养获得高青蒿素含量的中药青蒿无性系,使母株的优良性状可以完整地遗传下去,是快速稳定青蒿优异性状、缩短青蒿育种年限的有效途径。关于青蒿组织离体培养虽有报道,但愈伤组织分化率较低,杨耀文等[4]的研究中每块愈伤不定芽仅5个左右,且存在随愈伤组织继代次数的增加不定芽分化能力降低的缺点;耿飒等[5]研究认为激素和基本培养基对青蒿丛生芽的发生有显著影响,但对于各种成分的影响大小未进行研究,并且在其研究中没有考虑暗处理对丛生芽分化的影响。本研究以野生青蒿幼叶为外殖体,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影响青蒿丛生芽发生的因素进行比较研究,筛选一步诱导青蒿丛生芽的最佳条件,为青蒿优良品种的大量微体快繁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为,从《医学衷中参西录》“茵陈解”中对茵陈的形态描述、生长过程、功效特点,以及镇肝熄风汤中配伍茵陈的本意分析,所言茵陈都应是青蒿。1茵陈与青蒿不是一物茵陈与青蒿不是同一种植物,这是近年来大家所一致认可的。但因俗语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茵陈当柴烧”的说法,  相似文献   

8.
青蒿是一种常用中药。据 1995年版《中国药典》记载 ,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 .的干燥地上部分。并记载秋季花盛开时采割 ,除去老茎 ,阴干后使用。但文中并未见有青蒿鲜用记载。笔者曾用鲜青蒿治疗小儿高烧 ,屡见奇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李文杰 (12岁 )自去年 7月以后 ,患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 ,几乎每月发病一次 ,每次高烧达 40℃左右。曾用多种中西药治疗 ,效果不明显。后改用鲜青蒿治疗 ,服药 2次 ,即获奇效。2 治疗方法 采集鲜青蒿地上部分 ,除去茎枝 ,专取鲜叶 ,每次 15 g,用沸水浸泡 2 0 mi…  相似文献   

9.
<正> 青蒿与黄花蒿均见于《本草纲目》(以下简称《纲目》)卷15;邪蒿则见于菜部卷26。其中黄花蒿条下标记了“纲目”字样,意即系李时珍发现的“新药”或“新种”。近400年来,本草学家和植物分类学家未提出异议,并将青蒿的拉丁学名定为Artemisia apiacea Hance,而将黄花蒿定为Artemisia annua L.。至于邪蒿则先是定为伞形科植物Seseli libanotis-Kock,后又改为Artemisia apiacea Hance,即与青蒿相同,构成这三蒿的纷乱关系。其根源之一在于李时珍  相似文献   

10.
青蒿鳖甲汤载于吴鞠通《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全方由青蒿、鳖甲、细生地、知母、丹皮五味药物组成,主治温病后期余邪深伏阴分,证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等。吴氏自释该方的药物配伍时说:“此方有先入后出之妙,青蒿不能直入阴分,有鳖甲领之入也;鳖甲不能独出阳分,有青蒿领之出也。”本方证  相似文献   

11.
青蒿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本草纲目》关于青蒿开“细黄花,大如麻子”等形态特征,以及味苦、截疟的性味功能,考证青蒿应为Artemisia annua L.。19世纪后半叶,日本学者把《本草纲目》青蒿考证为Artemisia apiacea Hance是错误的,必须纠正,因为这种植物的头状花序大如黄豆,味不苦,治不了疟疾,与真实的青蒿特征不符,而且李时珍长期生活、行医、著述的湖北蕲春,没有Artemisia apiacea Hance的分布,其它地方亦呈星散分布,不常见,资源量少,极少见到商品,即使偶见,也只不过是混淆或误用。《五十二病方》(公元前168年)中最早记载青蒿,距今2千余年;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也有1700多年,参照《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在名称的保留、选用和废弃方面的“优先律”基本规则,青蒿的正确拉丁名只能是Ariemisia annua,没有理由继续把青蒿与Artemisia apiacea错误地联系在一起。《本草纲目》新增的黄花蒿属于Ariemisia annua,晚出异名,赵燏黄等本草学家的见解是正确的,应予采纳。  相似文献   

12.
青蒿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青蒿不同种源,生育期的不同处理栽培比较,寻找青蒿的栽培技术措施.方法 开展野生青蒿与家种青蒿栽培,青蒿播种量,移栽期,青蒿不同苗龄移栽,青蒿摘尖等试验.结果 青蒿应野生驯化栽培,育苗亩用种150 g较为合适,移栽期为6月下旬,生育期生长至1 m时摘尖,可提高产量.结论 青蒿应野生驯化栽培,加强管理.采用有性繁...  相似文献   

13.
“类风关”颗粒是以青蒿等7味中药组成的复方颗粒剂,其中青蒿、黄芪为君药,工艺设计中考虑到青蒿、常山等药味的主要活性成分为脂溶性,且青蒿中青蒿素、常山中常山碱对热比较敏感,故采用乙醇渗漉的方法进行提取。本实验采用L9(34)正交设计,用HPLC法测定青蒿素的含量,以此为考察  相似文献   

14.
经药经方,精准用药,精准处方。《神农本草经》所言草蒿,即现今之青蒿Arlemisia apiceae Hance.、黄花蒿Arlemisia anaual L.全草为化学药"青蒿素"的提取原料,不能作中医用药之青蒿。《中国药典》2015年版删除青蒿,只收载黄花蒿是不明智的。  相似文献   

15.
动态     
《新中医》1989,(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公布了新评出的31项1988年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奖,广州中医学院三亚热带医学研究所的“青蒿素栓、青蒿琥酯、蒿甲醚临床研究”获一等奖。(本刊黎)  相似文献   

16.
夏爱华 《科学养生》2012,(10):12-12
芦蒿又称水蒿,柳叶蒿,具蒿之清气、菊之甘香,鲜香脆嫩,诱人食欲。苏东坡的两句诗"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中的青蒿,实际上指的就是芦蒿。陆游的"小园五亩剪蓬蒿,便觉人间迹可逃"两句诗中,蓬蒿其实指的也是芦蒿。两首诗可谓异曲同工,反映  相似文献   

17.
正中药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的干燥地上部分,有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的功效,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湿热黄疸等。青蒿素(Artemisinine)是从植物黄花蒿叶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于1972年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其衍生物有蒿甲醚、蒿乙醚、青蒿琥酯、双氢青蒿素等。青蒿与青蒿素的抗疟疗效已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可,2015年10月青蒿素的发现者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  相似文献   

18.
阅贵刊1985年2期百家园“镇肝熄风汤中之茵陈当为青蒿”一文,一些中医教科书亦持这种观点,对此笔者从植物学和药物品种考证的角度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1.首先张锡纯本人在“茵陈解”中说:“菌陈者,青蒿之嫩苗也。秋日青蒿结子,落地发生,贴地大如钱,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蒙药制剂“三花散”对小鼠免疫水平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蒙药制剂“三花散”的免疫药理机制。方法:常规方法制备蒙药“三花散”醇提液为实验药物,以小鼠为试验动物,通过灌胃法连续给药,观察不同剂量的蒙药制剂“三花散”分别对小鼠淋巴细胞转化率、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影响,RT—PCR技术检测对免疫分子Fas配体及穿孔素等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蒙药制剂“三花散”:(1)能够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2)能够促进小鼠体内淋巴细胞的转化与增殖,实验组小鼠的淋巴细胞转化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提高(P〈0.01);(3)实验组小鼠脾脏免疫分子Fas配体及穿孔素为阳性表达,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蒙药制剂“三花散”不仅能使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及淋巴细胞活性增强,并能增强小鼠脾组织免疫分子Fas配体及穿孔素的表达水平,提示蒙药制剂“三花散”能够有效的促进小鼠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0.
角蒿一药,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上、七窍病上,口病第三载:“为口疮之神药,人不知之。”治“口中疮久不差,入胸中并生疮,三年已上,不差者方。角蒿灰傅之,一宿知,二宿差,有汁吐之,不得咽也”。孙氏晚年所著《千金翼方》卷三,本草中也载:“角蒿:味辛苦平有小毒,主甘湿(?)诸恶疮有虫者。”然角蒿究为何物,人多不知。清·张路玉《本经逢源》云:“茵陈有二种:一种叶细如青蒿者名绵茵陈,专于利水,为湿热黄疸要药。一种生子如铃者,名山茵陈,又名角蒿,其味苦辛小毒,专于杀虫,治口齿疮绝胜。”据此,可见山茵陈即是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