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阴黄)的辨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瑞斌  沈秋华 《中医杂志》2001,42(7):397-398
黄疸病,阳黄易治,阴黄难愈。慢性肝炎阴黄若血胆红素不高者治之不难,而胆红素显著增高者治之棘手。我们把后者暂称为慢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阴黄),本病的显著特征就是阴黄和高胆红素血症,以慢性活动性肝炎(以下称慢活肝)合并胆汁淤积者较为常见,慢活肝胆汁淤积发生率为12%~20%,血清胆红素超  相似文献   

2.
阴黄辨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阴黄辨治探讨空军南京医院(210002)潘雪飞,张长法,常洁江苏省中医院陈列红江苏省淮阴市传染病院徐明关键词黄疸,辨证论治黄疸中阴黄以症情危重,病机复杂,治疗棘手为特点。笔者为此遍览中医经典,研读名家专著,结合临证进行初步探讨。1阴黄的病因病机祖国医...  相似文献   

3.
茵陈蒿汤在阴黄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茵陈蒿汤在阴黄中的应用郭海平,刘安祥解放军289医院(043014)主题词黄疸/中医药疗法,茵陈蒿汤/治疗应用,阴黄茵陈蒿汤由茵陈、大黄、栀子等3味药组成,古人用其治疗阳黄,其效甚捷,但因其药物组成均为苦寒之品,阴黄多不采用,经临床验证此方在阴黄的治...  相似文献   

4.
用小建中汤治疗阴黄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小建中汤治疗阴黄的体会张尔新临洮县改河卫生院(730515)小建中汤治疗黄疸,早在《金或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就有记载"男子黄,小便自利,留与虚劳小建中汤。"笔者临床多年,用小建中汤加味治疗阴黄效果满意,浅谈个人体会,望同道指教。1前贤对阴黄清理...  相似文献   

5.
“阴黄”一名最早见于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认为黄疸分阴黄、阳黄,首见于宋·韩祗和的《伤寒微旨论》,有专篇《阴黄证篇》,与其时间相近的宋代医家窦材在其《扁鹊心书》中将阴黄、阳黄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元代医家罗天益在韩、窦二位医家的研究基础上,对阴黄、阳黄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明·张景岳对黄疸及阴黄、阳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至此,阴黄、阳黄理论已基本完善。罗天益所论阳黄是“身热不大便,而发黄者,用仲景茵陈蒿汤”,若是阴黄“皮肤凉又烦热欲卧水中,喘呕脉沉细无力而发黄者,治用茵陈四逆汤”(《卫生宝鉴·发黄》);而张景岳所论“阴黄证,多由内伤不足,不可以黄为意,专用消利,  相似文献   

6.
自汪承伯先生报道重用芍治疗肝炎后,经各地验证现已形成重用赤芍治疗重症肝炎的共识。肝炎属中医黄疸病范畴,并以“阳黄色明,明黄色晦”把黄疸分为阳黄、阴黄,两者在病因病机上有“寒与热”的不同,故治疗方药迥然有别,若囿于“阳黄”证治,单从湿热论治,为免失之一隅。笔者通过2例不同黄疸证治,说明重剂赤芍治疗重症肝炎须因证而异,辩证配伍。如属实热阳黄配用清肝泄火中药,如属寒湿阴黄则选温中散寒药品,方能获得较好疗  相似文献   

7.
阴黄辨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祖国医学对阴黄的认识可上溯到隋代。《诸病源候论》首先提出阴黄概念,但隋代之“阴黄”属热毒之范畴,与后世学者所论不同,故而渐被扬弃。历代医家不断研究阴黄,汉代张仲景对阴黄的辨治作出了重要贡献,宋代韩祗和、元代罗天益则有专篇著述,近代诸多学者又有发挥与创见。然现代阴黄之定义比典籍所述之内涵狭窄得多,与前人对阴黄的理解差异甚著。按中医理论定义规则,阳黄属实属热,阴黄应属虚属寒;而现在将阴黄定义为脾虚与寒湿,除此之外的证型必然会游离于黄疸概念之外,显然此种定义法存在缺陷,其辨证思维自然会受到影响与掣肘,故阴黄之概念需要充实与完善,阴黄之辨证亦有待发展与提高。  相似文献   

8.
黄疸分阳黄、阴黄,多以色黄而晦暗者为阴黄。此盖言其常,然考诸先贤诸论,多有出入,验之临床也非尽然。笔者经验黄疸其色晦暗如烟熏者,临床多见于以下三端:寒湿为患、阳虚兼湿热为患、湿重于热。兹就此申而述之。  相似文献   

9.
我们治疗血吸虫病在流行地区所患发之黄疸,大约不出于阴黄、阳黄之范畴。一般对治疗方法采取陆久芝医师所云:“无论阴黄、阳黄,皆不外茵陈蒿汤。阳黄宜大黄、栀子为伍;阴黄宜附子、干姜为伍”。陆氏此说,乃为临床随证而治之经验谈。因此,我们在临床上,治疗阳黄以茵陈蒿汤为主;治疗阴黄以茵陈四逆汤为主。兹将数月来治疗黄疸择其典型病例,作一初步简介。借以抛砖引玉。尚希同道,给予指正。  相似文献   

10.
阴黄,一为素体阳虚,发病时即为阴黄;一为阳黄失治,或过用寒凉之品,迁延日久所致。笔者常以顾护脾胃之气、温阳散寒退黄为法,颇获佳效。如治焦某某,男,38岁。1990年12月3日初诊。诊见黄疸,身目皆黄,小便黄,纳差乏力,干呕,口淡无味,便溏,日行4~5次,精神不振,头重嗜睡,右胁不适。舌质淡、舌体胖大,脉迟缓。言病已月余,曾服用中药10余剂不见好转,反而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