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备急千金要方·少小婴孺方》内服方,分析其处方特色和用药规律。方法:以《备急千金要方·少小婴孺方》中记载的内服方作为研究对象,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及名词规范建立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5.0等软件进行中药使用及性味归经的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出内服方178首,单味药72首;2~4味药组成的方剂分别有21、8、11首;涉及中药共216味,其中使用频次≥10次的高频中药达17味;中药药性以寒凉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多,归经以脾胃经最多;经关联分析后得关联图链接共10条,如“大黄-黄芩”“甘草-肉桂”“大黄-甘草”等;经Apriori算法得出药对关联规则8个,如“大黄、甘草→黄芩”“石膏→黄芩”“黄芩→大黄”等;因子分析结果得到公因子6个,体现了清热解毒、宣肺平喘等代表治法;聚类分析结果得到6种聚类组合,涉及麻杏甘石汤、增液承气汤等方剂。结论:《备急千金要方·少小婴孺方》的用药规律体现了孙思邈治疗儿科各种疾病时善用大黄攻补兼施,善用小方灵活...  相似文献   

2.
大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有大黄45个品种和2个亚种,但载入《药典》可以药用的只有3种,即正品大黄、唐古特大黄及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1]。中药大黄是中国特产药之一,味苦,性寒,归胃、脾、大肠、肝、心包经,具有  相似文献   

3.
<正> 大黄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 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 R.tangntic-nm Maxim ex Reg,或药用大黄 R.officin-ale Bill 的根和根茎,性味苦寒,能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中药学》教材,上海科技出版社,1989)。《本草汇言》言:“大黄气味大苦大寒,性禀直趋,长于下通,峻利猛烈,横驱直捣,一往不返,特有将军之号”,后世对于大黄“长于下通”多理解为大黄善于攻坚,适用于肠胃积滞便秘等证,对大黄利小便功能常不论及,如《中医内科学》(五版教材)治疗“水肿”、“臌胀”、“癃闭”诸方中,如不兼有大便秘结,均不使用大黄。然而,笔者在翻阅古代有关大黄的文献,不乏有大黄利小便的记载,如  相似文献   

4.
1985年秋冬,苏州地区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甲肝)大流行。笔者从实践中逐步探索到以重剂量生大黄为主药组成的“泻肝利胆方”(已收录入《中医临床实用方药粹》,笔者编著,江苏科技出版社,1991年8月  相似文献   

5.
笔者应用张延昌主任医师从《武威汉代医简》中整理出的祛寒逐风方和清热逐风方治疗寒热错杂之痹证,获得很好的疗效。这两方以乌头、附子为主药,佐以川椒、苦参、大黄等药,  相似文献   

6.
(庶虫)虫与龙虱的鉴别与效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庶虫)虫,乃近年来为中医师所喜用之活血祛瘀良药,仲景之祛瘀生新名方“大黄(庶虫)虫丸”中的(庶虫)虫,便是以(庶虫)虫为主药的方剂。然而我省多数地区却习将“龙虱”称“(庶虫)虫”配方应用。(庶虫)虫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别名土鳖虫,陶弘景曰:“(庶虫)虫形扁扁如鳖,……生墙壁下土中湿处……故名土鳖。”纵观历代本草及《本草纲目》等文献,所记载的(庶虫)虫,根据其对虫体的外形、性状及生活习性的描写,与《中国药典》所收载的  相似文献   

7.
<正>大黄别名川军、文军、锦纹、生军、将军,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大黄药用历史悠久,为临床常用中药之一,具有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活血去瘀、清泻温热的作用,可用于痈疡肿毒、疔疮、烫火伤[1]。历代医家都把大黄作为治疗臃肿疔疮  相似文献   

8.
大黄为常用泻下药之一,以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为正品。该品分布地区较广。以青海、甘肃、四川为主产区,云南、贵州、湖北、陕西等地亦产,由于产区、品种、野生与栽培以及加工方法的不同,性状、气味、色泽等均有差异.因而在历史上形成品种规格繁多。为了简化繁琐的名称,根据商品大黄的各种特点,并且照顾到历史用药习惯,商业部颁发了“三类药材100种商品规格试行标准”。把大黄归纳为六个品种。  相似文献   

9.
真人养脏汤在方剂学里均列在固涩剂中,但对该方的论述,多数医家认为以补虚为主。《方剂学》二版教材认为:“方中参、术、甘草益气健脾,合肉桂、肉豆蔻温中止泻,为方中主要部分。”《方剂学》四版教材则明确指出:“方中党参、白术益气健脾,为主药。”《历代名医良方注釋》进一步说:“方中党参、白术、甘草为君。”……那么,本方到底应该以何药为君呢? 大家都知道,君药在方中的意义“是针对病因或主证而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方剂学》四版教材)这也就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寻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治疗小儿病症的用药经验及处方规律,以期指导儿科临床实践。方法:收集孙氏二书中治疗小儿病症的口服方药,建立数据库,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Microsoft Excel进行药物使用频次及性味归经频次统计;使用R4.2.0 apriori函数进行关联分析;利用IBM SPSS Modeler 18.0、Cytoscape 3.9.0构建核心中药共现网络;并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对核心中药进行无监督的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共筛选纳入方剂102首,涉及中药168味,药物使用累计频次达699次,使用频次≥15次的有甘草、大黄、桂心、黄芩、芍药、麻黄、苦杏仁、石膏。药物四气以寒性居多、温性次之;药味以苦、辛、甘为主;归经主要集中在肺、肝、胃、脾、心经。支持度最高的药对为黄芩-大黄(支持度21.57%);常用的角药有大黄、甘草-黄芩(支持度14.71%,置信度71.43%),茯苓、芍药-大黄(支持度8.82%,置信度100.00%)等。聚类分析得到的潜在处方有“桂心、紫菀、生姜、半夏、苦杏仁”“...  相似文献   

11.
在儿科,早有用大黄治疗“小儿寒热时疾”、“小儿诸热”的记载。如宋代著名儿科医家钱乙所创的“三黄丸”,《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的四顺清凉饮子,方中皆以大黄为主。其意在于泄热祛毒,使邪有出路,从而达到缩短疗程、提高疗效之目的。石膏为清解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凡见高热、汗出、烦渴以及肺热咳嗽、热毒发斑等证,皆可以治疗之。两药一为苦寒,一为甘寒,其力虽猛,然有病则药当之,相互伍用,尤能直折阳明  相似文献   

12.
董文燊  李清  瞿发林 《光明中医》2014,29(1):207-208
<正>大黄与玄明粉同为攻下药。大黄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掌叶大黄蓼科植物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和根茎,气清香,性寒、味苦,归胃、大肠、肝、心包经。玄明粉别名白龙粉(《御药院方》)、风化硝(《本草蒙筌》),为芒硝经风化失去结晶水而成的无水硫酸钠,为白色粉末,性寒,气微,味咸,归胃、大肠经。共同具有泻下通便、润燥软坚、清热泻火之功。大黄与玄明粉常相须为用,对实热积滞,大便燥结者尤为适宜,以增强泻下通便作用,如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相似文献   

13.
<正> 攻下治黄成其一法,始于仲景。《金匮·黄疽》即有“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之说,并以利湿兼以攻下之茵陈蒿汤为其代表方。但治黄以攻下为主立法制方,当推明代吴有性,其《温疫论》所列之茵陈汤,药同仲景之方,但剂量上主以大黄,故攻下治黄法包括了攻下为主辅以利湿(下称攻下利湿)和利湿为主兼以攻下(下称利湿攻下)两种治法。近年来我们依据大便  相似文献   

14.
大黄是一味常用的中药材,其是多种蓼科大黄属的植物的总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关于大黄的描述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cihale Baill.的干燥根和根茎,其药用价值主要体现在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唐古特大黄作为药典规定的大黄的主要来源之一,在临  相似文献   

15.
正大黄为蓼科大黄属植物。大黄属植物全世界约有60种,主要分布在亚洲温带及亚热带的高寒山区。以中国为分布中心,共有41种和4个变种。《中国药典》收载的大黄为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以根及根茎供药用。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切段,用绳穿成串后干燥或直接干燥。功能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用于实热积滞便秘、  相似文献   

16.
龙丽明  宁在兰 《江西中医药》1999,30(1):13-13,15
大黄,效峻而力猛,正如《汤液本草》所云:“大黄,阴中之阳药,泄满,推陈致新,去陈垢而安五脏,谓如戡定祸乱以致太平无异,所以有将军之名。”以大黄为主组成的名方如大小承气汤、无极丸、泻心汤、大黄牡丹汤、凉膈散等,都是治疗急性痛证的方剂。近年来,运用大黄治...  相似文献   

17.
<正> 大黄性味苦寒,具有攻下导滞、解毒、凉血止血、活血化瘀、利胆退黄等功效,是一味常用的苦寒泻下要药。但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中,运用大黄独辟蹊径,现浅析如下。1 里热成痉 痉以项背强急、牙关紧闭、四肢抽慉、角弓反张为主症。痉本应忌下,仲景却以大黄为君,配伍芒硝、枳实、厚朴(大承气汤)治疗“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之证。据药测证,大黄所治之痉实属阳明热盛、化燥伤津所致。用大黄重在通腑泻热、急下存阴以解其痉。因而《金匮要略心典》曰:“此痉病之属阳明瘀热者”。临床运用,要辨  相似文献   

18.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性寒味苦,具泻热通便、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之功。大黄中化学成分复杂,最主要成分是葱醌衍生物。其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部分为游离羟基蒽醌,大部分与葡萄糖结合形成蒽醌甙即结合性蒽醌。结合状态的蒽醌甙是大黄泻下的有效成分。我们在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中,参照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药药剂学》实验指导,安排了“不同煎药法对汤剂中大黄总蒽醌的影响”实验,让学生通过751分光光度法检测不同煎药法所得汤液中大黄有效成分的变化情况,初步判断大黄入汤剂时合理的煎药法,并让学生初步掌握比较试验研究方法。 但是,在多年的实验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原实验在实际  相似文献   

19.
风引汤出自《金匮要略》,用作“除热瘫痫”,由大黄、干姜、龙骨、桂枝、甘草、牡蛎、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组成。笔者从药证辨析,本方具有泻火解毒、清热利湿、熄风安神功效,试用此方治疗以疹、痒、皮肤糜烂为主的皮肤病,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栀子大黄汤类方的配伍规律,为湿热黄疸治疗方剂提供组方指导。方法:从历代瘟疫方剂数据库中检出栀子大黄汤及类方共20首,采用中药核心系数法对用药频率、性味配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栀子大黄汤类方共用药42味,药物按核心系数排在前3位的是栀子、大黄、茵陈。(2)栀子大黄汤类方的寒凉药性的总积分为2.631,温热药性的总积分为0.257,寒温比例约为10:1。且寒凉药物的药性以寒居多,微寒次之,大寒最少,没有凉;温热药物,以温居多,微温与热次之,没有大热。(3)栀子大黄汤类方苦味药最多、辛味药其次、甘味药第三,三类相合占总数的87.2%。药味积分占总数的92.2%。3者的使用频率远远大于酸味药、咸味药、淡味药。结论:(1)栀子、大黄、茵陈是湿热黄疸最基本和常用的药物,佐证了茵陈蒿汤是治疗湿热黄疸的基本方。(2)栀子大黄汤类方药物的药性以寒为主,少量温;药味以苦为主,辅以辛。寒温共用、苦辛结合是栀子大黄汤类方的配伍特点,也是湿热黄疸治疗方剂的性味配伍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