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兰玉 《新中医》2005,37(9):81-81
附子理中汤(丸)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炮附子、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组成,具有温中散寒、益气健脾功效,主治脾胃虚寒所致腹痛、泄泻等。笔者用治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婴儿惊啼、呃逆等病症,疗效较佳,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理中汤为治疗脾胃病的主方。方由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各15.0组成,人参补气,干姜温中,白术健脾,甘草和中。人参配甘草,补气之力特强,千姜合白术,温中健脾之功更著。全方辛甘相合,以化脾胃之阳,使清者升,浊者降,虚得复,寒得除,故方名理中。本方可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中焦虚寒证,其应用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应用本方的主要脉证如下:①面色萎黄,苍白或虚浮。②口淡不渴,食欲不振或纳谷痞满;③大便溏薄,或先干后溏、或溏结不调;④四肢倦怠无力,或四末欠温;⑤舌质淡,苔  相似文献   

3.
理中丸新用     
崔秀丽 《新中医》2006,38(11):78-78
理中丸出自《伤寒论》,由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组成。具有温中散寒,补气健脾之功,主治太阴虚寒所致之吐、利、腹痛等证。笔者师其法,应用理中丸加味,治疗小儿因过食寒凉所致口唇疱疹,虚寒牙痛,取得满意疗效,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征稿     
崔秀丽 《新中医》2006,38(11):78-78
理中丸出自《伤寒论》,由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组成。具有温中散寒,补气健脾之功,主治太阴虚寒所致之吐、利、腹痛等证。笔者师其法,应用理中丸加味,治疗小儿因过食寒凉所致口唇疱疹,虚寒牙痛,取得满意疗效,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理中丸(《伤寒论》卷七方)人参、炙甘草、白术、干姜各三两,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功能温中祛寒,补益脾胃。治疗太阴病欲,中焦虚寒,自利不渴,寒多呕吐,腹痛,不饮食,以及中寒霍乱等症。方中白术健脾燥湿,散寒。真武汤(《伤寒论》卷六方)茯苓三两,赤芍三两,生姜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功能温阳利水。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内停,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肢  相似文献   

6.
枳实消痞汤,是金元四大家脾胃派代表李东垣所创,又名失笑丸,是清热破结、和胃除痞、消补兼顾的有效方剂。本方由人参、土白术、白茯苓、炙甘草、炒麦芽、半夏曲、厚朴、干姜、黄连等十味组成。四君子坐镇中州,健脾除湿;干姜、黄连为除痞之要  相似文献   

7.
角药是临床配伍组方的固定组成形式,依据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七情归经等配伍原则,在临床辨治中3味中药相参、有机配伍、灵活加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疗效较佳。在敦煌《辅行诀》中含有4组常用角药:调和营卫角药桂枝、甘草、白芍;益气和胃角药人参、大枣、炙甘草;温中健脾角药干姜、人参、白术;清热泻火角药大黄、黄芩、黄连。通过探析敦煌《辅行诀》中辨治内科疾病的常用角药,为临床更好传承敦煌中医药辨治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本经》言"温中",是指治疗中焦脾胃阳虚阴盛的方法。临床症见食不消化,呕吐清水,大便清稀,舌淡苔白,脉沉细等。"中",即中焦脾胃等,也包含温肾,指其温的作用在内。常用方剂简介如下。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附子、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三两,主治中焦虚寒之证。  相似文献   

9.
理中汤新用     
周某,女,52岁,教师。1982年10月8日初诊。诉间发心悸、气促,伴呕吐5年,曾在某医院经心电图等检查,西医诊断为“冠心病”,服西药效果不佳。近5月来因受凉后复发心悸,气促,神疲乏力,纳差,呕吐较剧,大使稀,1日2次,小便正常。查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证属脾胃虚寒,心阳不足。治以健脾益气,温中助阳止呕。方投理中汤加桂枝:人参15克白术10克干姜6克桂枝6克炙甘草3克,服5剂后呕吐减轻,心悸气促好转。守方再服10剂,心悸、气促、呕吐消失,食欲增加。嘱继服原方5  相似文献   

10.
附子理中汤(丸)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伤寒论》理中丸加附子而成,方由炮附子、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组成,具有温中散寒、益气健脾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寒、风冷相乘、泄泻、胃脘痛、霍乱吐痢转筋等病症。笔者运用此方加减治疗慢性口腔溃疡伴腹痛腹泻1例,获满意疗效,略有体会,举述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