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6 毫秒
1.
从中草药化学成分看归经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归经”系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特殊选择作用,它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理论一起对药物性能进行高度的概括,并借以阐明药物作用原理和疗效所在的重要依据。近年来,由于中草药成分化学、中药药理及临床试验等研究工作的进展,已逐步的揭示了中草药化学成分与药物性能、疗效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就试图从这一方面对中药归经理论谈一点肤浅的看法。从中草药化学成分的药理特性看归经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药的归经与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中药归经和药物作用选择性的概念 中药归经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学>指出:"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的选择作用,即某药对某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有主要和特殊的治疗作用.归经不同,药物的治疗作用不同,归经指明了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也就是药效所在.[1]"  相似文献   

3.
中药归经理论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归经学说,是中药药性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起源较早,在《内经》中就已有萌芽。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记载:“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以后,中药归经理论也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归经学说与四气五味、升降沉浮等药性理论一样,从不同角度反映药物的性能,对指导中药临床应用起到一定的作用。为了对归经问题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本文从几个方面对目前常用中药的归经情况用统计的方法作了初步的归纳分析,现将统计结果及有关讨论作一介绍。由于历代本草对药物的归经记载出入较大,本文以凌一揆编高校第五版《中药学》教材为蓝本,参考《中药大辞典》、《中草药药理学》(吴保杰编)、《中药学》(周凤梧编),取所载有归经的中药进行分析。一、药物归经与作用部位的关系一般认为,药物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些病变部分(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选择性作用。即药物在机体内发生作用的部位和范围。现参考《中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中药归经理论的概念内涵.方法 通过梳理中药归经理论的概念渊源,探讨中药归经理论与脏腑经络学说、五味理论和临床实践之间的关系,进而阐述归经的"经"的具体所指和归经"所归"的物质基础.结论 中药归经理论是历代医家以脏腑经络学说、五味理论为指导,以临床所治病证的疗效为依据,经过反复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阐述中药作用机理的定位、定向理论.归经的"经"应指经脉为宜;归经"所归"的物质基础应指药物所化生的"药食之气".  相似文献   

5.
目的验证中药方剂芪归益肾方在延缓肾脏纤维化方面的功效。方法芪归益肾方由黄芪、当归和川芎等药物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所组成,观察方剂对阿霉素肾病大鼠的治疗作用。结果通过本研究发现"芪归益肾方"可以有效地减少阿霉素肾病大鼠尿蛋白的漏出和降低尿NAG的表达水平。通过肾脏组织的免疫组织化学对TGF-β1、TIMP-1和MMP-2以及细胞外基质成分Col-Ⅰ和LN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芪归益肾方"具有调节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以及细胞外基质相应成分及代谢酶表达作用。结论传统中草药可以有效减轻阿霉素肾病大鼠的肾脏纤维化水平,从而达到延缓肾脏病变进展,保护肾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近年来关于中药"归经入脑"在中医药脑病治疗方面的研究做一整理,以期为丰富药物归经理论及中医脑病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药物归经、脑病、中医药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系列文献数据库,搜索近五年来关于归经入脑与中医脑病治疗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整理与归纳。结果:发现部分中药可以通过多途径、多机制发挥治疗脑病的作用。结论: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脑病具有独特优势,探索药物归经入脑是正确的也是可行的,这对药物归经理论及中医脑病治疗学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归经指中药作用归属、趋向于某脏腑、经络或特定部位的定位、定向理论。明代中药归经在继承金元时期药物归经学说的基础上又有发展,众多医家对中药归经进行阐述与发挥,并出现了方剂归经。  相似文献   

8.
目的 统计归肺经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功效及毒性的分布情况,依据中医理论系统分析归肺经中药的性能及功效特点.方法 以《中国药典》2005年版所记载的146种归肺经中药为样本,通过Access中的VBA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归肺经药物寒性占41.1%,温性占27.4%,平性占23.3%,凉性占6.2%,热性占2.0%.这与肺的生理、病理特点是相符的.五味中以苦、甘味最多,辛味次之,涩味位居第三,成、酸味位居第四,淡味位居第五.归肺经中药以沉降性质的占药物总数的50.0%,升浮性质的占药物总数的45.2%.这与肺气本身同时具有宣发、肃降气机升降形式相一致.归肺经中药的毒性明显,占该经药物总数的10.3%.结论 归肺经中药以苦寒、甘温为主,辛平次之.  相似文献   

9.
在方剂配伍的过程中,源于<内经>,发展于后世的中药归经理论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中药归经理论在方剂配伍中的指导作用,除了"分经用药"、"引经报使"外,还体现在中药归经所属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的应用方面.运用中药归经理论指导方荆配伍,可合理优选药物,配伍出高效、速效的方荆,既达到有的放矢、提高疗效的目的,又能避免药材浪费.  相似文献   

10.
浅谈中药颜色、归经、疗效三者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归经理论的内容,主要是阐明药物对机体某些部位的选择性作用.但涉及归经与中药颜色、疗效三者关系的报道较少.笔者就此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1.
药物归经是根据脏腑经络理论,结合中药的作用机理,把中药与经络、脏腑之间的关系加以梳理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用来说明某药物特定选择性的治疗作用。引经药特指方剂中某些中药具有能使方剂中其余药的归经作用、定向地加强或发生变化,在临床方剂配伍用药时能发挥左右该方剂治疗的定向、定位等重要作用。引经药学说、方剂归经学说等都来源于药物归经理论体系,引经药及中药归经理论的产生极大地推动了方剂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药归经理论是中药理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体现了药物对机体脏腑作用的选择性,是药物发挥作用的定位概念。归是药物作用的归属,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经,指脏腑经络。通过中药归经理论的指导,可以有效地指导临床用药,使药物直中病所,提高药物治疗疾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汉唐时期虽未有关于中药归经理论的明确记载,但实为归经理论产生的学术渊源。《内经》确定了五味、疾病等与五脏的关系,《神农本草经》归纳了中药对机体脏腑的趋向性作用,唐代已有药物对脏腑经脉概括性治疗作用的描述。宋金元时期中药归经作为一门单独的药性理论已渐成体系。北宋后期医家结合五味理论等对药性理论进行阐述和发挥,金元易水学派用药重视分析脏腑病因病机,将中药归经进行具体化、系统化的归纳,使之由用药经验上升为单独的药性理论。明清时期中药归经理论渐趋成熟完善,出现药物归三焦、走卫气营血、入络和入奇经等思想。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辨证理论的盛行,及药性理论的发展程度等均对中药归经理论的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比较治疗肺癌、大肠癌有效中药药性特点。方法从《抗癌中草药》书中分别筛选117味抗肺癌药物、101味抗大肠癌药物,对其四气、五味、归经作药性的比率分析。结果四气对比无显著性差异,五味、归经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治疗两种疾病中药性偏寒凉、味偏苦,多归肺肝经。  相似文献   

15.
从炮制辅料与药物归经、药物生熟与治疗作用、药物炮制与临床应用三个方面,初步探讨了中药炮制与中医医疗实践的关系,认为中药炮制是决定疗效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中药的性能是多方面的,除了上次所述“性味”以外,还有多种性能,归经和升降浮沉也是其中两项重要的内容。一、关于药物的归经归经,就是药物对于脏腑、经络具有选择作用的性能,例如对肺脏或手太阴肺经具有选择作用,就称为“归肺经”;对肝脏或足厥阴肝经具有选择作用,就称为“归肝经”等。归经学说,是在中医的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同时也是古代医家在长时期临床用药实践中,通过仔细的观察,发现药物对于人体  相似文献   

17.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即作用点或靶器官。藏象经络学说是药物归经的主要依据,是指导用药的基本原则。中药归经学说源于中药的作用和临床效应,是中药基本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医学家把中药的定向、定位功效与脏腑经络理论相结合,派生了临床执简驭繁、行之有效的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8.
中药归经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特色之一,中药归经是指药物作用的定位,即药物对机体的选择性作用。归经学说是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用药方法,可从四气五味、临床辨证、方剂配伍、中药炮制等几个方面理解。目前用于中药归经理论的实验研究方法主要有中药有效成分体内分布观察法、微量元素体内分布观测法、药效观察法、环核苷酸水平变化观测法、受体学说等5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目前中药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中药归经研究的现状,提出中药现代化即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中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中药归经理论作为中医药理论的特色之一,其实质亦即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归经即搞清中药通过何种途径对脏腑发挥作用。因此,中药归经理论的研究,是中药规范化、标准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归经【概念与含义】药物有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一个或某几个脏腑经络的性能,叫作“归经”。根据脏腑经络学说,并结合中药对机体的选择性作用,归纳认识中药的理论,称作“归经学说”。中药归经的特性虽然早在秦汉时期已为医家所注意,但是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以后又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逐步对药物的选择性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并经归纳方形成了归经理论。张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