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肠道微生态及"肠-肾轴"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肠道菌群与慢性肾脏病发病的关系,追溯中医学肾病治脾之理论渊源,从慢性肾脏病与肠道菌群、脾虚与肠道菌群,以及肾病治脾的理论根源、现代研究、临床应用方面阐述慢性肾脏病从脾论治的重要性,为慢性肾脏病的临床防治开拓新思路,提供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2.
陈紫薇  陈明 《陕西中医》2020,(11):1627-1631
脾为后天之源,肾为先天之本,以后天滋先天,使从脾论治成为中医临床治疗慢性肾脏病(CKD)的经典方法。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体内最庞大的“器官”——肠道菌群与“脾”的功能非常密切。目前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是加速CKD进展的重要环节,基于脾肾互根互用的中医原理,收集、整理肠道菌群与CKD代谢功能、免疫应答及肾脏损伤关联的文献,从肠道菌群与机体功能代谢和内环境稳态的角度进行探讨,认识到运用中医药可通过干预肠道菌群的丰度、结构和代谢功能,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从而达到调节肾脏代谢和免疫应答的作用,提出肠道菌群是从脾论治慢性肾脏病的重要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细菌源性的尿毒症毒素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快速进展的高危因素,肠道菌群失调后加剧尿毒素蓄积并诱发全身性微炎症反应,从而导致肾脏损伤,因此从调节肠道菌群、改变细菌代谢的角度来干预慢性肾脏病可能是一个新的治疗靶点,目前各种调节肠道菌群及减少尿毒素吸收的微生态制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肠道菌群失调是中、晚期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进展至尿毒症的高危因素之一,其特征就是益生菌减少、能产生尿毒素的条件致病菌(产尿素酶菌群、产内毒素菌群以及产代谢毒素菌群)增多。"肠-肾轴(gut-kidney axis)"学说和"慢性肾脏病-结肠轴(chronic kidney disease-colonic axis)"概念的核心观点认为,失调的肠道菌群通过加剧尿毒素蓄积和诱导全身性微炎症反应等途径加重肾脏的损伤。初步的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的结果显示,以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制剂为代表的益生菌和以菊粉、低聚半乳糖为代表的益生元,还有鲁比前列酮、活性炭吸附剂等都可以针对CKD患者体内失调的肠道菌群,通过减轻尿毒素蓄积和抑制全身性微炎症反应等途径而改善肾功能。不仅如此,一些经口服或肠道给药的单味中药、中药复方还有中药提取物(大黄素等)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调节肠道细菌,保护肠道上皮屏障,减轻尿毒素蓄积,延缓CKD进展。其中,大黄类经方——大黄甘草汤(浓缩颗粒TJ-84)改善肾衰竭动物模型体内尿毒素蓄积的靶点不是肾脏,而可能是"肠道菌群所启动的肠-肾轴"。基于此,针对中、晚期CKD患者肠组织中肠道菌群相关的病理因素(紧密连接蛋白、辅助性和调节性T细胞等)的干预性研究可能是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5.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发病率、患病率已呈上升趋势,成为全球性的重要健康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慢性肾脏病进展的重要指标因素之一是患者肠道菌群发生紊乱,血清内毒素水平升高。现代中医学家认为,慢性肾脏病主要病机为脾肾亏虚,治疗大法为健脾补肾。而脾居中焦,具有运化抗邪之功能,这种运化抗邪的功能与肠道菌群对机体代谢、免疫等功能极其相似,后者可能是脾生理功能的生物学基础之一。本文从现代肠道微生态与代谢的角度系统阐述了从中医“脾”论治慢性肾脏病(CKD)的现代理论基础,主要包括:1. 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与脾胃的联系:中医“脾”生理功能的现代生物学基础可能与肠道微生物对机体代谢及免疫功能等的影响有关;2. 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与慢性肾脏病的关系:慢性肾脏病患者胃肠功能紊乱,其肠道微生态也发生紊乱,从而产生蛋白结合毒素,影响慢性肾脏病患者的愈后,基于此对CKD进行防治是现在研究的热点;3.慢性肾脏病从脾胃论治的源流和现状:慢性肾脏病迁延日久,损耗人体正气,属于慢性疾病中虚劳性疾病的一种,脾虚是其核心病机之一,因此健脾法应该贯穿治疗的始终。且在前期临床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的理论,提出了基于系统生物学技术开展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尿毒清颗粒对慢性肾脏病(CKD)3~4期未透析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就诊的慢性肾脏病3~4期未透析患者60例,随机分为CKD组30例和尿毒清组30例,尿毒清组在CKD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尿毒清颗粒,另外征集健康志愿者10名作为对照组,分别于试验前及试验后3个月观察各组肠道菌群结构及多样性、血清尿毒素及炎症因子水平、肾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CKD组和尿毒清组分别有2例和3例失访,最终分别纳入28例和27例。试验前,与对照组相比,CKD组及尿毒清组肠道菌群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且血清尿毒素及炎症因子水平、肾功能指标均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后3个月,与CKD组相比,尿毒清组有肠道菌群多样性增加的趋势,且菌群结构更加接近对照组的菌群分布。此外,尿毒清组的硫酸吲哚酚(IS)及部分肾功能指标血清肌酐(Scr)、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显著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KD患者的肠道菌群发生了显著变化,经尿毒清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肠道菌群失调,减轻机体炎症反应状态以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而肠道菌群失调与肾功能改变之间的相关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肾病是我国慢性肾脏病的主要原因,肠道菌群失调对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涉及血流动力学异常、糖脂代谢紊乱、慢性炎症反应等机制,糖尿病肾病可进一步加重肠道菌群失调。目前已有研究证实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同时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肠道菌群调节可能是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肾病的重要途径。基于肠道菌群调节的糖尿病肾病中医药防治研究应在开展辨证分型研究、侧重早期干预及取效机制研究等方面着重进行,为临床应用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8.
肾间质纤维化(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 RIF)为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发展成终末期肾脏病的共同病理特征,其发生机制与炎症损伤、氧化应激和细胞自噬等因素密切相关。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与RIF的发生相关,其机制涉及肠道菌群相关的尿毒症毒素、代谢物质等方面。中药在改善RIF进而保护肾功能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大量研究表明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进而改善RIF。文章就肠道菌群参与RIF的相关机制以及中药调节肠道菌群防治RIF的相应措施做一总结,为后续肠道菌群作为影响RIF提供些许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临床上,肠道菌群与肾脏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肠道菌群紊乱诱导IgA肾病显示以肠道菌群失调为枢纽的"肺-肾-大肠"传导轴与Ig A肾病关系极为密切。研究发现,肺肠疾病通过干扰"肺-肾-大肠"传导途径从而对肾脏病产生负向调控作用,补肺、清肠及调菌等法或可成为治疗IgA肾病的新靶点。本文基于肠道菌群分析"肺-肾-大肠"轴与IgA肾病的相关性,梳理补益肺气、通腑清肠类中药在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保护肾脏免疫应激等方面的应用,可为治疗Ig A肾病提供肺、肾、大肠脏腑互通互用的分子生物学靶向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高艳霞主任医师是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孙郁芝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从事中西医结合肾病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30年,尤擅肾病诊治,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遣方用药,自成一格。笔者师从导师学习,临证侍诊,受益匪浅,现将高师从湿论治慢性肾脏病经验简介如下。1慢性肾脏病中湿浊普遍存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简称CKD)是临床常见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对CK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