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保胃气"思想历来被医家所推崇,本篇就《伤寒论》中"保胃气"思想做一探讨,并结合目前中医治疗肿瘤的时弊,阐述保胃气思想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学习《伤寒论》,从书中遣方用药、治疗禁忌、煎服调护、判断预后四方面加以论述,阐述了保胃气思想在《伤寒论》临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王芬  何华亮 《北京中医药》2010,29(10):756-757
概述郭志红对"胃气"概念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其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分别从胃气为本、护胃养生及临床应用体会三方面具体阐述"保胃气"的指导思想及临床意义.在临证过程中,郭教授强调步步顾护胃气,而其关键之处是消耗最少量的元气去正确治疗疾病,即利用最少的正气去消除全部的邪气,最终达到人体阴阳平和的目的 ,保证药有所依,病有所治;同时认为<伤寒论>中保胃气思想是指导我们养生、防病的基石,为临证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借鉴.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保胃气”思想源流探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伤寒论》“保胃气”思想源于《内经》,《内经》对“胃气”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在诊断预后中的重要性做了详细的论述。仲圣将“保胃气”的临床治疗思想贯穿于《伤寒论》的始终。仲景之后的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保胃气”。对仲景“保胃气”思想源流的探究,可为今后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5.
黄建略 《新中医》2018,50(6):220-222
通过追溯中医学胃气的概念,探究胃气理论在生理病理等方面的内涵,分析了保胃气理论与现代胃肠功能保护、肠内营养支持之间的关系,以及保胃气对危重病治疗的指导作用。并以温扶阳气,补土保元;辛开苦降,调脾和胃;通腑泄热,化瘀扶正等治法为例,阐述了保胃气理论在危重病治疗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6.
中医辨证论治之鼻祖的《伤寒论》始终贯穿着保胃气的思想,十分重视脾胃在人体发病和辨证论治中的作用,顾护脾胃的思想和保胃气之秘旨贯穿于《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杂病辨证论治体系通篇。从承前启后重视脾胃,六经发病重在脾胃,六经传变脾胃为枢,治疗原则无犯胃气,立法处方法重脾胃,调理脾胃寒热虚实,提出治禁源于护胃,煎服调护顾护脾胃,预后吉凶胃气为本,病瘥调理继培后天等10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概述郭志红对"胃气"概念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其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分别从胃气为本、护胃养生及临床应用体会三方面具体阐述"保胃气"的指导思想及临床意义。在临证过程中,郭教授强调步步顾护胃气,而其关键之处是消耗最少量的元气去正确治疗疾病,即利用最少的正气去消除全部的邪气,最终达到人体阴阳平和的目的 ,保证药有所依,病有所治;同时认为《伤寒论》中保胃气思想是指导我们养生、防病的基石,为临证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借鉴。  相似文献   

8.
<正>胃气者,脾胃之气也。脾与胃同居中焦,一燥一湿,一升一降,相反相成,对立统一,共同完成受纳运化、升清降浊之功能。胃气理论,源自《内经》,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云:"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  相似文献   

9.
探究仲景《伤寒论》治则,不外乎祛邪与扶正两方面,在治疗过程中始终贯彻着"保胃气"的思想,旨在保护人体的正气,已成为仲师治病的一大特色,不仅体现在祛邪与扶正上,且在饮食、调护上也有涉及,对后世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10.
从《孙子兵法》看中医“保胃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医药理论主要奠基于春秋时期.两千多年来,她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众多学科的学术精华,其中包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军事思想.作为兵法之祖,<孙子兵法>对中医"保胃气"理论的应用和深入研究有着独特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探讨<孙子兵法>的"五事"与中医学"保胃气"理论间的内在联系,旨在促进人们从更深的层次理解和运用中医"保胃气"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