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5年3月12日,世卫组织发布了有史以来第一份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导。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的病毒感染,它损及肝脏,每年估计会造成65万例死亡,其中大多数死者处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全球约有2.4亿人携带慢性乙型肝炎病毒,非洲和亚洲的感染率最高。慢性乙型肝炎感  相似文献   

2.
刘涛  王中华  李金田  张毅  赖乾 《新中医》2018,50(3):184-186
正《伤寒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其条文中涉及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相关词条。如果仅认为《伤寒论》中的虚实概念等同于与"八纲"中的虚实概,其实就忽略了中医学中相关概念是在不断演变和发展的必然~([1])。中医学的相关概念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其意义也必然存在着差异。八纲辨证中所包含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意思是指疾病的本质,包含了人体一系列的证候群,与《伤寒论》中各相应概念的含义不尽相同。例如  相似文献   

3.
总结和阐释《中藏经》首创之脏腑辨证八纲“虚实寒热生死逆顺”。其诊断思想析为:基本观点是天人相应,生理观点是阴阳平衡,病机观点是阴阳否格,辨证要旨是判定顺逆、决断生死,辨证依据是形证脉气,辨证纲领是虚、实、寒、热、生、死、逆、顺。其诊断内容归结为:以面色、身形、脉象、主诉辨虚实寒热,以五色、五脉、时气三者相应与否辨生死逆顺。此八纲以“虚实寒热”辨病机定性,以“生死逆顺”辨病势预后。  相似文献   

4.
八纲辨证是明清时代逐步总结和完善起来的一种辨证纲领,它起源于《内经》、《伤寒论》等古典医著。尤其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为八纲辨证奠定了基础。八纲辨证是对一切疾病的病位和证候性质的总概括,它和六经辨证有密切关系。因为六经病证的发生、发展、变化,关系着疾病性质、发展趋向和预后,所以《伤寒论》的六经病证中,无不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内容,为八纲辨证的思想起源。  相似文献   

5.
中医认为月经不调主要由外邪侵袭、内伤七情、房劳多产、饮食不节等因素损害机体,最易导致月经不调的外邪主要为寒、热、湿邪,使人体气血不和,阴阳失衡;最易导致月经不调的情志是怒、思、恐,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易使脏腑功能失调,出现月经的周期、经期及经血的量、色、质的异常。治疗月经不调,需驱逐外邪、调畅情志,使气血充足、阴阳平衡,诸脏腑各司其职。因此运用中医辨证中的八纲辨证与脏腑辨证来论治月经不调会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7.
胡希恕先生通过毕生对仲景之学的深入研究,总结出自己独特的六经辨证体系.提出《伤寒论》是继承发扬了《伊尹汤液经》与《神农本草经》的经验理论.认为伤寒六经辨证是病位与病情的辨证统一,其实质为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的八纲辨证;辨方证是六经辨证的继续,是辨证的最尖端.胡先生医案体现了其六经辨证思想.  相似文献   

8.
咳嗽是临床常见病,但如果失治或误诊往往容易导致病情迁延不愈,形成顽固性咳嗽。顽固性咳嗽病机复杂,病位涉及多脏腑,病性上多寒热夹杂、虚实兼见,易夹痰夹瘀,往往对一般中成药及西药止咳治疗效果不佳,给患者健康及工作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笔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发现通过六经八纲辨证,予以选择经方同时结合经验用药疗效甚佳。本文通过具体病例阐述余对顽固性咳嗽辨证及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9.
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为《伤寒论》中两大辨证纲领。对二者间的关系,前人有所论述,见仁见智。笔者亦欲就此问题作一简要探析,与同道共商。首先,应当明确,六经与八纲两大辨证纲领皆是对疾病共性的概括,它们不仅适用于外感热病,也适于杂病的辨证。其中,六经辨证乃《伤寒论》辨证论治的根本,为全书之总领,运用它可提纲挈领,执简驭繁,利于掌握病机,推断病势。正如喻嘉言所说:“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而八纲者,虽论中未提及其名,然八纲辨证的实际应用,确始  相似文献   

10.
证,又称证候,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个特有的概念,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等的高度概括,是临床治疗的依据。辨证,则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对病人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判断为某个证的过程。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辨证方法,八纲辨证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1.
亚健康状态与中医基本证候特征所包含的内容是相互交叉、相互联系的,研究亚健康状态的落脚点,就是找准证候,调节功能状态,使之恢复平衡。辨证论治方法与亚健康状态调治之间存在最佳结合点,从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相结合入手,可有效认知各种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机制和表现特征,进而概括出具有不同内涵本质的“证”,从而科学有效地予以调治。认为开展基于八纲辨证结合脏腑辨证调治亚健康状态研究,既可明确各种亚健康状态的本质属性,为临床有效防治打下坚实基础,又可依据不断积累的临床经验,不断扩展和深化亚健康状态临床辨证体系。  相似文献   

12.
对内经基础理论研究发现,内经疾病理论是以虚实补泻论疾病的产生与治疗。现实的八纲辨证与阴虚证阳虚证理论,是没有完全认识理解内经疾病核心理论,是一个不完整的理论。对内经虚实之证理论研究,与现实寒热虚实及阴虚阳虚之证病例研究,都证实了虚实之证理论是传统医学对疾病产生与治疗的理论。内经的虚实补泻理论可以解释八纲与阴虚阳虚之证所论述的疾病,从理论到病例都能验证虚实之证理论的合理完整性。结果:"百病之生,皆有虚实""处百病,调虚实""虚者不足,实者有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疾病产生与治疗的理论。结论:虚实之证理论是传统医学对疾病产生与治疗合理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亚健康失眠困扰着大量人群,目前开发出的三代催眠药都因其局限性和不良反应未能根本解决问题,中药研究规模尚小及其辨证分型的繁杂也阻碍了中药的应用,针刺因无不良反应和疗效显著收到广泛重视,"医者善于调肝,乃善治百病",根据近年医学统计文献及名家经验基于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对针刺从肝论治亚健康失眠进行探讨以更好的指导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4.
《辽宁中医杂志》2015,(11):2110-2111
目的:通过分析《千金药方》中的脏腑辨证,探析孙思邈时期以阴阳为纲,结合脉诊,运用脏腑整体观,结合脏腑所属经络进行辨证。方法:通过分析并总结脏腑篇相关内容,考证《千金药方》辨证体系。结果:《千金药方》主要阴阳为纲,结合脉诊,运用脏腑整体观,结合脏腑所属经络进行辨证。结论:《千金药方》为临床用方用药提供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在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中,脏腑辨证、六经辨证、方证对应等多种辨证方法并存,皆发挥重要的临床指导作用.由于受到病种、患者个体差异、学术流派等因素的影响,对同一疾病的治疗亦各有不同.本文试图运用上述不同的辨证方法,或从病机入手,或从病症入手,或从方证入手,通过对病案的解析,旨在给出更加贴近于临床实际的诊疗思路,使学习者知常达变,举一反三.  相似文献   

16.
1侧重五脏为中心的脏腑生理层,奠定脏腑辨证的基础《灵枢·本藏》云:"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可见脏腑生理层未及经络,然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及精神魂魄不在其外。上古至春秋战国为脏腑辨证的哲学阶段,表现为五行阴阳辨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可见当时二(阴阳)五(五行)哲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脏腑辨证乃至整个中医学的发展,到了六朝《中藏经》则以脉证为中心,分析五脏六腑寒热虚实病证。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八纲辨证作为中医辨证施治临床实践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而部分医家认为八纲辨证存在不完整性,因为八纲作为客观物质的外在表现,必须结合气血才能全面概括分析病位、病情、病势的表里、寒热、虚实,因此部分医家提出将气血辨证纳入八纲辨证体系的观点,文章就这部分医家提出的相关论点进行归纳总结,并提议将气血辨证纳入八纲辨证体系。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汉代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篇》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完善起来的一套综合性辨证大纲.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辨证则是概括了人体的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等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结合参考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致病原因的性质,病位所在的浅深,病势演变的进退缓急,对临床各种证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紧扣其证候特点,从而辨到了病情的性质、病位的所在、寒热的盛衰程度、正邪的消长态势,而予以立法、处方、遣药.所以,六经辨证实际上涵盖了所有的辨证方法在内,如八纲辨证、经络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在此本篇重点阐述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之关系.  相似文献   

19.
郑文龙 《新中医》2020,52(17):183-185
比较分析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与五运六气思维模式的异同,认为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所发现的病机,本质也是五运六气思维的一种不完整的表现形式。除分析病机外,五运六气指导下的临床还需要关注时间和空间因素,综合分析值年运气格局及其对疾病的影响,而脉诊则是印证气运加临的重要依据。五运六气辨证方法能更好地体现中医学"天人合一"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20.
脏腑辨证起源于《黄帝内经》,五脏虚实辨证是《内经》时期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为探究五脏虚实辨证与治疗的内容与特点,将《内经》中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内容虽零散,不成体系,但是均以“四时五脏阴阳”藏象体系为基础,虚实证候的出现多归因于本脏与相表里脏的脏腑功能失常与经络循行异常,五行生克关系也融入在五脏虚实辨证之中。治疗多采用针刺疗法,选取相应经脉穴位,行补虚泻实手法,对于五脏实证,也可以选用泻血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