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颅内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探讨其发生机制及治疗策略。方法对4例确诊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均以动脉瘤破裂出血为首发临床表现,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诊,并有计划地决定治疗策略。结果全组病例诊断明确,按照Redekop分类法:AVM团内型1例、血流相关型3例,无与AVM无关型。团内型先行介入栓塞治疗,3个月后行γ刀治疗;血流相关型2例行动脉瘤手术夹闭,1月后行AVM介入栓塞治疗;1例因经济困难而放弃治疗。结论全脑数字血管造影检查是诊断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的金标准,治疗应根据不同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体现手术方法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二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
颅内动静脉畸形的出血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畸形大小、部位、供血动脉条数、引流静脉数目等与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46例经手术证实的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资料。结果颅内动静脉畸形出血危险性与年龄有显著关系,但与性别无关;小颅内动静脉畸形出血危险性明显高于大型者;深部者出血危险性高于半球者;引流静脉条数少者出血危险性大于引流静脉条数多者;供血动脉条数多少与出血无明显关系。结论颅内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除了与患者年龄及畸形大小、部位、引流静脉条数多少有关外,体力活动、情绪波动、大小便时血压升高均可使出血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动静脉畸形在低场核磁共振成像特征及与高场核磁共振的区别.方法 收集2009 年10 月至2012 年2 月间资料齐全患者共23 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 患者病灶多位于脑实质内,相对位置较为表浅,增强扫描时可见供血动脉及粗大引流静脉信号.病灶占位效应不明显,局部脑质萎缩,部分患者病灶附近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着.进而证明低场MRI 扫描能显示该病的所有特征.结论 无并发症的AVM 特征性低场MR 表现是粗大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呈一堆匐行的无信号区,通常引流静脉较粗大.合并出血的AVM MRI 表现较为复杂.急性出血除保留AVM 原有表现外,T2WI 上出血部位呈低信号、亚急性出血时,T1、T2 加权图像上都出现高信号,使AVM 原有的低信号被部分掩盖.脑干血管畸形的MRI 表现较为特殊,常常表现为出血.经过对比发现对于AVM 而言,高场、低场核磁共振表现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仪(DSA)具有空间分辨率高、实时显示图像等优点,并能显示颅内血管动脉期、静脉期、毛细血管期,能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AVM)、脑血管闭塞、动静脉瘘、肿瘤血管的多少和肿瘤染色,为临床诊断和介入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2002-2005年我院开展股动脉插管进行全脑血管造影50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1病例报告患者,男,50岁,主因酒后摔伤头部意识障碍伴左侧胶体活动受限8小时入院。查体:神志不清,意识障碍,躁动,呼之能睁眼,疼痛刺激能发音,右侧肢体对疼痛能定位,颅脑CT扫描提示:右顶后部有-6cmX5cmX4cm混杂密度影,同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轻度左移,骨窗提示右额后有一骨瓣影。入院考虑可能为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出血,立即行开颅手术探查,术中发现右额后有一骨瓣已接近愈合,游离骨瓣打开硬脑膜时发现,出血部位有一畸形血管团,直径约4cm大小,沿血管周围仔细分离,发现有两条供血动脉及两条引流静脉,给予电凝剪断,将畸形…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血液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本病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破裂,约占57%,其次是高血压脑出血。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由动脉瘤破裂所致者好发于30—60岁间,女性多于男性,约有1/3的动脉瘤破裂发生于剧烈运动中,如:举重、情绪激动、咳嗽、屏便、房事等,吸烟、饮酒也是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临床表现、MRI、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结果。结果:患者多起病缓慢,主要表现为:感觉障碍、运动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MRI检查显示脊髓表面的蛛网膜下腔可见迂曲扩张斑片或蚯蚓样血管流空样信号;病变受累部位脊髓表现为脊髓水肿信号。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表明,单一瘘口,单支血管供血9例;单一瘘口,多支血管供血10例;两个瘘口,多支血管供血3例。其中肋问动脉供血14例;肋问动脉和腰动脉联合供血6例;它们主要集中在T8~L3。髂内动脉供血2例。回流静脉流入髓周静脉,后经脊髓前或脊髓后静脉引流。结论:临床上仅靠症状、体征作出该病诊断比较困难,对表现为渐进性单侧或双下肢肌力下降中老年男性患者,应高度警惕该病的可能。MRI是诊断该病的首选检查方法。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是诊断SDAVF。的金标准,也是确定治疗方案必不可少检查。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最大的危险就是易破裂出血 ,每次破裂出血的病死率约为 30 %。故及时正确处理颅内动脉瘤极为重要。采用电解解脱式微弹簧圈 (JDC)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可使患者免于开刀之苦 ,是神经科的发展前沿。我院于 2 0 0 3年 5月— 2 0 0 4年 1月先后对 3例脑动脉瘤患者使用JDC栓塞治疗 ,均已痊愈出院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2例 ,女 1例 ;年龄 36~ 6 0岁 ;1例有蜘网膜下腔出血史 ,1例第四脑室出血 ,1例无出血史。1 2 操作方法 在神经安定镇痛麻醉及全身肝素化后 ,经股动脉插管行全脑动脉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脑表面或脑实质的血管发生病变、破裂而使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统称。临床上将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自发性和外伤性两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原因有先天性颅内动脉瘤,脑血管动、静脉畸形,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高血压、脑动脉痉挛、血液病等,发病前多有情绪激动、咳嗽等诱因。各年龄均可发病,好发于30—60岁。  相似文献   

10.
<正>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脑动脉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病因,早期病死率达36%,且反复出血者病死率达70%以上[1],故一旦发现宜尽早治疗[2]。目前,对于已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方式主要有  相似文献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颅内脑外的血管非外伤性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又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见于先天性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和动脉硬化患者,发病占脑卒中的6%~8%。常规治疗后病人可恢复健康,但若发生再次出血将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死亡率、致残率高达70%~90%,是SAH病程中最需预防,也是引起患者死亡最危险的因素。近年来,我们从护理角度寻找再出血诱因,并采取护理干预,明显降低了SAH再出血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1例妊娠合并原发性脑室出血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芸 《国医论坛》2007,22(4):39-40
原发性脑室出血源于脑室脉络丛、脑室内和脑室壁以及脑室旁区的血管(室管膜下区1.5cm内血肿也属于原发性脑室内出血,原发性是指病理表现而不是指病因不明)的一类脑室出血类型,其原因多为高血压动脉硬化、脉络膜动脉瘤、脑室周围血管畸形破裂出血,也可见于脑底异常血管网(Moya-Moya病)及脉络丛乳头状瘤等脑室内肿瘤出血.其发病急骤,病情凶险,患者常有头痛、头晕等现象,严重时会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价值。方法对52例拟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MSCTA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重组得到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现(VR)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除1例已破裂小动脉瘤外,所有病例均可准确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钙化、血栓、栽瘤动脉及动脉瘤与颅底骨性结构的关系,并可显示颅内其他血管与非血管性病变。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肾癌术前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癌术前介入化疗加栓塞对临床效果的评价.方法:对28例中晚期肾癌患者应用化疗加栓塞后手术切除.介入前经B超、CT、MR检查确诊后采用SELDINGE技术,选掸股动脉穿刺插管选择性插入患侧肾动脉,进行DSA造影观察肿瘤供血动脉,了解肿瘤大小形态,再将导管超选择性插入近肿瘤动脉供血支进行化疗、栓塞.结果:介入术中反应轻、术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恶心、呕吐、少数副反应较重,静脉或肌注止痛、止吐药后缓解.血管造影显示肾肿瘤血管明显增粗、扭曲、移位、粗细不均、部分呈环状包绕征象,肿瘤血管染色深.结论:肾癌术前介入栓塞是一种可行的辅助治疗手段,能够使肿瘤血管闭塞,瘤体坏死,体积缩小,周围粘连减轻,提高了手术切除率,术中出血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青年人脑干出血的病因、危险因素,探讨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青年脑干出血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7例患者中,有高血压病史6例,高血压伴有肾上腺瘤、醛固酮增多症1例,有卒中病史1例,大量饮酒史3例,长期吸烟5例,伴有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伴有梗阻性脑积水1例。CT扫描示桥脑出血13例,中脑和桥脑两处出血2例,中脑出血2例。血管畸形1例,动脉瘤1例。临床表现与出血部位和出血量有关。治疗后好转13例,死亡4例。结论:青年脑干出血的病因及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动脉瘤、血管畸形、吸烟、饮酒等。一般预后较差,致残率高。预后与血肿大小及波及部位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6.
脑动脉瘤是脑动脉的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状突起,主要症状多由出血引起,部分因瘤体压迫、动脉痉挛及栓塞造成,动脉瘤破裂出血常致患者残废或死亡,动脉瘤居于脑血管患者的第三位,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及高血压脑出血,主要见于成年人(30—60岁),因先天发育异常、动脉硬化、感染等使脑动脉管壁异常改变,继而由于各种诱因如剧烈活动及情绪激动引起血压波动诱发动脉瘤破裂[1]。方法: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及疾病知识指导,准确给予患者药物治疗,控制血压,解除脑动脉血管痉挛。结果:患者安全渡过围手术期。结论:细心、严密的病情观察,准确的药物治疗护理,可有效地促进脑动脉瘤患者的疾病恢复。  相似文献   

17.
小肠出血的诊断一直是临床上的一个难题,其中由小肠血管畸形引起的约占小肠出血的70%~80%,常规胃肠钡餐造影、内镜检查难以对小肠血管畸形进行诊断。现将本院收治的14例行肠系膜动脉造影的小肠血管畸形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以期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急性血管源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经手术或临床确诊的急性血管源性病变的64层螺旋CT表现,均行平扫和增强扫描,并利用多平面重建法(MPR)、曲面重组法(C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容积成像法(VR)和表面遮盖成像(SSD)进行血管成像。结果 37例中,急性门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12例,夹层动脉瘤10例,脑动脉瘤破裂4例,急性肺栓塞2例,急性下肢血管闭塞2例,其他部位动脉瘤5例,大动脉炎1例,锁骨下动脉狭窄1例。二维图像(MPR和CPR)能够较好显示病变的范围、大小和病变细节,而三维重建图像(MIP,VR,SSD)可以更好地显示病变与周围空间关系。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结合影像后处理重建技术是早期确诊急性血管源性病变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RA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98例脑血管病患者行MRA及DSA检杳,血管直径狭窄率大于50%为严重狭窄。结果脑梗死患者39例中,共检查血管240根。DSA发现闭塞血管10根,严重血管狭窄34根,狭窄病变血管57根,MRA发现闭塞血管12根,严重血管狭窄37根,狭窄病变血管61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7例中共检查血管132根,DSA发现狭窄病变血管37根,MRA发现狭窄病变血管41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5例中共检查血管83根,DSA发现狭窄病变血管11根,MRA发现狭窄病变血管13根。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病患者17例中DSA发现动脉瘤6例,动静脉畸形5例,Moyamoya病1例,MRA发现动脉瘤5例,动静脉畸形5例,Moyamoya病1例。结论MRA对脑血管病诊断有其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高发病,并非先天性疾病,其形成源于多种因素造成动脉壁结构以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多数颅内动脉瘤在未破裂、未出血前无明显症状,一旦破裂出血,就会造成蛛网膜出血或脑内血肿,有非常高的病死率或致残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