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38例胃窦炎患者的临床观察,认为胃窦炎具有痞病俱见,以痞为主、痞痛与嗳气同时出现、上腹部按之自濡的临床特征。本病与《伤寒论》之痞证有相一致的病证、病位与病机。提出了痞证可有微痛的见解。胃窦炎按痞证治疗,可选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和半夏泻心汤,并注意予药宜温寒并用,治须攻补兼施,大黄不可不用等要点。  相似文献   

2.
历代医家对少阳证误下后的痞证治疗宜半夏泻心汤,不宜小柴胡汤的研究较多。成无己和柯琴从痞证病位的分析比较深入,小柴胡汤用于病位在半表半里之证,半夏泻心汤用于病位比半表半里更深的部位——心下。陈修园从六经病位的角度解释了痞证的原因,开阔了问题思路。方有执认为痞证的病邪是阴邪内伏,虚热上凝,因此半夏泻心汤有"清热倾痞之用"。张璐和程应旄认为痞证是由于邪气入里,内有痰饮,所以半夏泻心汤是"清热涤饮"之剂。黄元御和钱潢认为痞证是由于阴邪痞塞于心下,但黄元御认为痞塞不消会继续郁而生热,所以半夏泻心汤是"清上温下,寒热并用"之方;而钱潢认为痞证只有阴邪,半夏泻心汤方中的黄连、黄芩只起反佐作用,黄连量少姑且说得通,但黄芩的量(与干姜量同)是黄连量的三倍,理解为反佐的作用就太过牵强。徐灵胎和吕震在分析半夏泻心汤组成和用法时更倾向于小柴胡汤与半夏泻心汤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在于半夏泻心汤变换了两味药来治疗痞证。  相似文献   

3.
童俊生  李玉明  覃小兰 《新中医》2023,55(16):21-25
泻心汤类方是张仲景专为痞证而设,五个泻心汤均可治疗寒热错杂之痞证,但是相互之间存在差 异和联系。现通过论述病机,分析方药及结合历代医家经验剖析五个泻心汤,认为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无形邪 热痞结于心下之痞,附子泻心汤治疗无形邪热互结兼下焦肾阳衰败之痞,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 汤均治疗脾胃虚弱所致痞证,在病机上,半夏泻心汤证兼有痰浊,生姜泻心汤证兼有水气,甘草泻心汤证为脾 胃虚盛,三者脾胃虚弱程度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4.
赤石脂禹余粮汤证出自《伤寒论》原文第159 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  相似文献   

5.
1 泻心汤所治痞证与其他“痞证”的区别《伤寒论》指出痞症的形成乃因 :“病发于阴 ,而反下之 ,因作痞” ,“脉浮而紧 ,而复下之 ,紧反入里 ,则作痞”。说明本无实邪而反下或本属太阳表证却误下 ,均可导致里虚邪陷而成痞。胃之上脘 ,是气机升降之要道。气机升降失常 ,痞塞于中 ,必致心下痞。另外 ,饮食所伤、气郁不舒 ,以致脾胃不和 ,也是形成心下痞的原因之一。总之 ,泻心汤所治痞证的病机是以气机升降失常为主 ,此与其他病症兼痞不同 ,必须加以区别。《伤寒论》16 1条五苓散证、15 7条十枣汤证、171条瓜蒂散证、16 6条旋覆代赭汤证、16 8…  相似文献   

6.
试析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和附子泻心汤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围绕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和附子泻心汤证的病机,从其形成原因、症状表现、用药特点等方面进行纵横对比、深刻论述,希望能对两方证的认识有所提高,对其掌握应用有所准绳。1病因两方之主证明言“心下痞”。心下是指中焦胃脘部,“痞”的形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素体脾胃虚弱,又误  相似文献   

7.
李宝丽 《陕西中医》2005,26(3):278-279
痞证,又称“心下痞”,乃心下胃脘部位堵闷痞塞不舒之证。《伤寒论》论述心下痞之病因证治十余条,载泻心汤方5首,关于痞证的成因辨证论治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浅析辛开苦降法治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勤  刘少晶 《河南中医》2008,28(11):15-17
着重分析脾胃升降功能失司而致痞证的发生及痞证的临床分型,阐明应用辛开苦降法治疗的机制.辛开苦降法,不仅苦辛并用调和其升降,而且寒热同用和其阴阳,补泻兼施以调其虚实,苦辛之品各走其道,各奏其功,恰好针对痞证的病理机制而治,也正是本法治疗痞证的绝妙之处.  相似文献   

9.
<正>半夏泻心汤是经方中用于治疗中焦疾病的有效方剂之一,据《伤寒论》有关条文,结合本人临床实践,症状以胃脘部痞满月真胀、纳呆嗳气、气逆恶心或烧心、或呃逆,舌质红,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为特点。包括现代医学慢性浅表性胃炎、食管炎、慢性消化道溃疡、胆囊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等病,用药取得良好的疗效,现将点滴体会如下,供同道借鉴:1方解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灸甘草、大枣组成。病有心下痞结、恶心,故以半夏为主,辛开散结,苦降止  相似文献   

10.
痞证是临床常见内科病证,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而在《伤寒论》中则创建了纲领性的辨证论治体系。目前,关于痞证如何分类的理论研究仍存在诸多争议,主要围绕痞证内涵划分、"泻心汤"痞证与类似证区分等问题展开。本文通过梳理《伤寒论》及历代医家论述痞证的相关条文,对痞证的源流、传承发展及辨治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简要概述和探究,发现《伤寒论》中并无明显以痞证内涵或泻心汤证及主症对痞证进行区别划分之意,而对于痞证的核心病机认识却具有潜在的统一性,即升降失调、气机逆乱,治疗则以"通降"为基础大法、兼顾他症、随证治之,并由此初步确立了"通降"治疗痞证的基本准则。后世多位医家在此基础上,创新补充,灵活变化,极大丰富了通降治法的内涵和痞证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