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炎症细胞及其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糖皮质激素已经是治疗支气管哮喘常规药物,可以有效控制气道炎症,延缓气道重构,但激素带来的副作用也造成了哮喘患者依从性差,控制不佳。中医中药在哮喘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其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独特优势,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临床缓解期3个不同发展阶段全面论治,对支气管哮喘治疗和预后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非特异性疾病,以气道慢性炎症、反复气道阻塞和气道高反应性为主要特征,多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对哮喘全病程的诊疗,指南将其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临床缓解期。其中慢性持续期处于哮喘发作的过渡阶段,被认为是哮喘治疗的黄金时期,研究显示,尽管现代医学治疗该病效果显著,但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往往存在激素依赖或抵抗。中医中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辨证准确,施治及时,可减少患者发病几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通过探讨风邪特性与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关系,认为"肺肾气虚,痰饮内伏;风动气逆,肺气失宣,气道挛急"是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重要病因病机,治疗当以疏风解痉为要,为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正>哮喘持续状态是机体对抗原或非抗原性刺激引起的一种气管——支气管反应性过度增高的疾病。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疾患。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并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  相似文献   

4.
<正>慢性气道疾病,是指呼吸系统中长期存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riary disease,COPD)最为典型,多具有反复发作、持续进展的特点~([1])。其中,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炎症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往往会导致气道高反应性与广泛的可逆性气流受限,以及随之  相似文献   

5.
小儿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哮喘)是儿童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哮喘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为一组异质性疾病,这与中医"宿根"理论有相通之处。T细胞分化和功能异常是哮喘慢性气道炎症的免疫机制之一,microRNA可能是在基因层面调控T细胞的分化和功能。参与哮喘气道炎症的发生与发展。中医中药可能通过抑制慢性气道炎症从而起到干预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支气管哮喘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疾病之一。哮喘缓解期患者虽然症状消失,但慢性气道炎症、气道重塑及气道高反应性仍持续存在。哮喘慢性气道炎症大鼠模型有利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及寻找更为有效地治疗方案。根据文献从动物选择、造模方法、模型评价等方面来综述建立哮喘模型的方法要点,为制更好备出接近人类哮喘慢性气道炎症特征的大鼠模型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7.
孟鲁司特纳治疗小儿轻、中度持续性哮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哮喘是一种气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由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复杂过程,而哮喘持续状态(SA)是指哮喘发作时出现严重呼吸困难,病情进行性加重[1]。多种炎症因子的参与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导致气道广泛性狭窄与气道阻力增  相似文献   

8.
《国医论坛》2021,36(3):50-52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异质性疾病,以气道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分为发作期、慢性持续期、缓解期。中医对哮喘的病因病机认识以"宿根"理论为主。王书臣教授认为哮喘慢性持续期属于肺肾阳虚为主的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应当攻补兼施、扶正祛邪、标本同治,特别重视温肺化饮、补肾助阳法在哮喘慢性持续期的应用。常选用麻黄、干姜、细辛、仙茅、淫羊藿等药。文中附寒哮医案加以说明,以期对临床治疗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9.
<正>支气管哮喘(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气道的炎性细胞、结构细胞和细胞组分(cellula relelements)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1],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炎症性疾病。王烈教授曾指出:"一般而言,哮喘发作病者必治,医者必药,而缓解期则往  相似文献   

10.
<正>哮喘是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及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1]。气道慢性炎症被认为是哮喘本质。哮喘缓解期患儿气道炎症并未完全消除,气道高反应性仍存在,易受过敏原、理化因素、运动和药物等刺激,使哮喘反复发作。目前西医多采用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患儿家属大多畏惧激素,担心副作用,为减少激素用量,增强患儿体质,越来越多的患儿家长转而寻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