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分析穴位埋线疗法在临床各科疾病中的优势,并探讨其临床应用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穴位埋线数据库,对近40年来与穴位埋线相关的文献进行筛选、录入、审核、提取、统计分析。结果:①录入1075篇文献,穴位埋线疗法在临床各科均有应用,尤其在内科中治疗病种最多,占所有病种的48.54%(50/103),以治疗胃脘痛为主,频次为102次,肥胖病频次为74次;其次是外科疾病,占所有病种的14.56%(15/103),以治疗腰腿痛为主,频次为79次;皮肤科以治疗牛皮癣为主,频次30次;五官科以治疗重睑术为主,频次为30次。②纳入的文献研究中,穴位选择以近部选穴和远部选穴为主;埋线工具有多种,主要以改制的腰穿针为主,在线的选择上以不同型号羊肠线为多。③疗效分析显示,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各科疾病疗效显著,尤其以外科和皮肤科最为突出,总有效率均达90%以上。结论:穴位埋线疗法主要优势病种是内科的胃脘痛、肥胖病、痫证、哮喘、腹痛、面瘫、便秘;外科的腰腿痛;皮肤科的牛皮癣和五官科的重睑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发现毫针单式针刺补泻手法在临床运用中的规律与特点,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决策。方法:采用现代计算机与数据挖掘技术,建立毫针针刺补泻手法数据库,对60多年来毫针单式针刺补泻手法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筛选、录入、审核、提取数据、统计分析,总结毫针单式针刺补泻手法在临床应用中的规律和特点。结果:毫针单式针刺补泻手法在临床各科应用广泛,在内科中应用频次最高,其次为外科,相对于其它疾病,中风、中风后遗症应用频次最高;不同毫针单式针刺补泻手法中以捻转补泻和提插补泻应用广泛,其中捻转泻法和捻转补法应用频次最高;穴位选择以近部选穴和远部选穴为主;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中,留针时间在30~45min时有效率高于其它留针时间;毫针单式针刺补泻手法在针刺临床各科的疗效显著,尤以皮肤科和外科最为突出。结论:毫针单式针刺补泻手法在内科、外科中应用优势明显,多使用捻转补泻和提插补泻手法,在临床各科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穴位贴敷疗法效应特异性规律与特点,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决策。方法:采用现代计算机与数据挖掘技术,建立穴位贴敷数据库,对近60年来穴位贴敷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筛选、录入、审核、提取数据、统计分析,总结穴位贴敷在临床治疗的优势病种和应用规律。结果:从数据挖掘结果可以看出,穴位贴敷疗法在临床各科疾病均有使用。其中以内科疾病最多,涉及病种占疾病种类总数的35.92%(51/142),并以哮喘、咳嗽、腹痛为多;其次为儿科,涉及病种占病种总数的21.13%(30/142),并以小儿咳嗽、小儿哮喘、小儿泄泻为多;外科涉及病种占总数的19.01%(27/142),并以腰腿痛为最多;五官科涉及病种占总数的9.86%(14/142),并以鼻渊最多;妇科涉及病种占总数的7.04%(10/142),以经行腹痛为最多;皮肤科涉及病种占总数的7.04%(10/142),有蛇串疮等。贴敷用药多选用复方中药剂;药物制作以膏剂和糊剂为主;助渗剂使用较少;选穴以近部选穴为主;在临床各科疗效中以皮肤科痊愈率最高,其次为外科、妇科、儿科、内科、五官科,各科总有效率均在90%以上。结论:穴位贴敷疗法应用于临床各科的142种疾病。优势病种为内科的哮喘、咳嗽、腹痛、面瘫、便秘;儿科的小儿咳嗽、小儿哮喘、小儿泄泻;外科的腰腿痛;五官科的鼻渊;妇科的经行腹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究文献中手针疗法治疗疾病的应用规律,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搜集期刊、医案、医籍中手针治疗疾病的文献作为原始数据,建立手针疗法治疗疾病数据库,对60多年来手针疗法相关文献进行整理、筛选、录入、审核、提取数据、统计分析,总结手针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规律和特点。结果:手针疗法在临床各科中均有应用,在外科和内科中应用频次较高。期刊、医案、医籍文献中外科应用频次分别是132次(66.33%)、73次(50.69%)、67次(11.65%),内科应用频次分别是37次(18.59%)、59次(40.97%)、338次(58.78%)。期刊文献中,手针疗法治疗各科疾病疗效显著,愈显率分别为:外科88.45%、内科78.06%、五官科89.96%、儿科90.65%、妇科60.61%、皮肤科67.73%;手针治疗各科疾病以双侧或者健侧手穴为主,手针配合运动疗法的使用频次为107次。医案文献中涉及34种疾病,以伤筋和腰腿痛较为多见。医籍文献中涉及了123种疾病,内科病种最多(56种)。结论:手针疗法在临床各科中均有应用,其中外科以伤筋、腰腿痛为主,内科以腹痛、哮喘为主,儿科以小儿遗尿、小儿腹泻为主,五官科以肌筋膜疼痛功能紊乱综合征、乳蛾为主,妇科以经行腹痛为主,皮肤科也有应用;取单侧手部穴位治疗疾病愈显率较高;手针治疗外科疾病时多配合运动疗法;手针疗法在治疗各科疾病时均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毫针复式针刺补泻手法的临床应用规律与特点,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方法:采用现代计算机和数据挖掘技术,建立毫针文献数据库,对60多年来与毫针补泻相关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筛选、录入、审核、提取数据、统计分析,总结毫针复式针刺补泻手法的效应特异性规律。结果:1从研究的病种看出,毫针复式针刺补泻手法在内科的应用频次最高,其次是外科、妇科、五官科、皮肤科、儿科;相对于其他疾病,腰腿痛出现频次较高。2烧山火手法的临床应用病种最多、频次最高,其次是透天凉、龙虎交战、阳中隐阴、阴中隐阳。3在临床各科疗效中儿科痊愈率最高,其次是内科、外科、五官科、皮肤科、妇科。4烧山火手法应用频次最高的穴位是足三里,其次是三阴交;透天凉手法应用频次最高的穴位是足三里,其次是曲池;龙虎交战手法应用频次最高的穴位是环跳。结论:复式针刺补泻手法在内科中的应用频次较高,腰腿痛是应用最多的病种,对于儿科疾病的治愈率最高。各种复式针刺补泻手法中,烧山火和透天凉手法多用于足三里穴,龙虎交战手法多用于环跳穴。  相似文献   

6.
通过文献检索,整理、分析近10年关于穴位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文献,从治疗机理及选穴方法、选穴数量、药物选择、药量、药物配置、治疗疗程、与其它疗法的联合使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规范应用穴位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挖掘电针疗法在周围神经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特点,为临床运用电针治疗周围神经病提供依据。方法:以"电针"和"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腓总神经麻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桡神经麻痹""臀上皮神经炎""尺神经损伤""肋间神经痛""正中神经麻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枕大神经痛"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Ovid、PubMed、Embase 1999年至2019年的电针治疗周围神经病的中文文献和英文文献,查阅电针、神经病学等相关书籍,建立电针治疗周围神经病的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以及统计软件EpiData,对收集的文献进行整理、筛选、录入、审核、提取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共涉及13种疾病,以面神经麻痹及面肌痉挛篇数最多,其次为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电针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率在90%以上。电针治疗周围神经病的选穴特点以近部选穴加沿神经干走行和分布选穴为主;针刺手法以透刺使用最广泛,同时涉及齐刺、扬刺、傍刺等不同手法;补泻手法中平补平泻频次最高;电针治疗时间多为30 min,频率以50 Hz频次最高;配合疗法中多选穴位注射,同时涉及艾灸法等多种疗法;治疗周期多为30次。结论:电针疗法在临床上治疗周围神经病的病种比较广泛,其选穴部位、选穴原则、针刺手法、电针治疗频次与周期、电针参数以及配合疗法具有一定特点,可为电针治疗周围神经病的临床教学与科研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水针疗法也称穴位注射疗法,是根据经络学说,穴位注射小剂量药物以达到治病的一种疗法。近年来,有关该疗法的临床应用屡见报道。一、内科疾病水针疗法可用于内科某些急症,如临床上遇有高热用物理降温和药物退热而高热仍持续者,用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注入双侧曲池穴,体温可逐渐下降;对腹痛患者用维生素K_3注射液于双侧足三里和中脘有止痛作用;对有些服止吐药无效的呕吐患者,用维生素B_6穴注往往可收到治“药注呕止”之效。此外,对急性菌痢用小剂量黄连素穴位注射也可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探讨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MGH)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VIP、万方和Pub Med 4个中英文数据库中针刺治疗MGH的临床文献,通过筛选,最终从纳入的153篇文章中建立针刺治疗MGH选穴频次及频次居前5位的选穴分析数据库,对选穴归经、分布进行归纳总结。结果针刺治疗MGH的针刺组方共有85条,涉及穴位105个,频次居前5位的穴位为:膻中、乳根、屋翳、足三里、三阴交,其中频次最高的是膻中;针刺治疗MGH涉及十四条经脉及经外奇穴,使用穴位最多的经脉是: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肾经等;选穴主要分布在躯干部,以近部选穴为主。结论针刺治疗MGH最常选用腧穴为膻中、乳根、屋翳、足三里、三阴交等;多在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肾经取穴;主要以近部取穴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近5年来天灸疗法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临床研究进展及选穴规律与用药特点,对天灸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标准化进行初步探索。方法:检索近五年各中文数据库中与天灸疗法相关的临床文献,分析其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特点并将用药与选穴整理成数据库。利用频率频次、关联规则及复杂网络分析天灸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与穴位及药物选择之间的关系。结果:天灸疗法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多采用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背俞穴,天灸药物大多归肺经与肾经,多为温性药物;关联性最强的穴位为定喘、肾俞、肺俞、脾俞,关联性最强的药物为甘遂、细辛、延胡索、白芥子。不同的呼吸系统疾病选方用穴具有一定差异。结论:本研究使用多种方法深入分析天灸疗法的选方用穴规律,为天灸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标准化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有助于天灸疗法的应用推广。参考文献28篇。  相似文献   

11.
论穴位注射的穴药效应   总被引:44,自引:5,他引:44  
穴位注射疗法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的成功范例,已在临床各科广泛应用.该疗法将经络、腧穴、药物效应进行有机结合,总体疗效明显高于常规针灸疗法、肌肉或静脉注射.本文重点讨论了穴位注射的总体治疗效应、药效高效性以及穴药整合效应,认为穴位注射产生药效高效性的根本原因是药物的某些药理作用被经络腧穴整合所致.  相似文献   

12.
赵兴梅  陈华德 《光明中医》2014,(10):2242-2244
穴位注射疗法的关键在于将药物通过穴位直接作用于病灶或病灶周围,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最初仅仅用于神经阻滞、缓解疼痛,现在已延伸到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等各科临床疾病的治疗,且疗效甚佳。随着该疗法在临床上的大量应用及现代科学的发展进步,人们对其作用机理也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印堂穴临床应用概况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春媛  孙佳铭 《针灸临床杂志》2005,21(7):56-57,i001
目的:介绍近年来国内印堂穴的临床应用状况及动物实验研究,为印堂穴临床应用提供相应的参考资料.方法:从取穴、治疗方法、动物实验研究等角度进行综述.结论:印堂穴在临床应用中,对神志疾病、鼻炎、呃逆、急性腰扭伤等病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张雨露  许小凤 《吉林中医药》2014,(12):1243-1245
输卵管因素成为女性继发性不孕的第一大因素。其临床表现可归属祖国医学的"不孕""瘕"等范畴。西医治疗输卵管性不孕多采用通液、宫腹腔镜及辅助生殖技术(IVF-ET)等,多为有创操作,且费用昂贵。中医采用内治法(辨治论治、自拟方、周期治疗等)、外治法(中药保留灌肠、穴位注射、中药外敷、针灸等)以及中医内服与外治相结合等方法。临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相似文献   

15.
收集国内近10年来发表的穴位埋线治疗癫痫的研究文献,从临床报道、埋线穴位、材料、方法及机制研究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目前穴位埋线治疗癫痫取得满意疗效,但对中医理论的研究稍显滞后,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研究.今后穴位埋线治疗癫痫的研究应加强中医理论挖掘,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前沿及先进技术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失眠症是以入睡困难和睡眠维持困难为特征,进而引起睡眠质量和时间达不到正常生理需求,导致患者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的一种主观体验。穴位埋线是将医用羊肠线植入相应腧穴,通过长期持久地刺激腧穴来起到治疗作用。中医特色穴位埋线疗法因其价廉效高、操作简单方便逐渐被运用于失眠症的治疗中。基于中医和西医两方面探讨穴位埋线的治疗机制。从穴位埋线的辨证选穴规律、单用穴位埋线法、穴位埋线联合中医其他特色疗法、穴位埋线联合中药治疗、穴位埋线联合西药治疗、穴位埋线联合认知行为疗法等方面对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症的临床应用研究进行论述,以求更好地指导临床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近5年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越  王超  郭义 《中国针灸》2012,32(5):477-479
检索2006年5月1日-2011年6月1日PubMed数据库、ISI 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及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并分别从穴位选取、药物选择及操作方法3方面总结归纳.结果表明颈夹脊穴、风池、阿是穴等为常用穴位;药物有单纯中药(当归注射液等)及复合中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等)、单纯西药(维生素B族等)及中西药合用(复方当归注射液与维生素B12合用等);一次性注射器作为注射用具.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临床应用有效,但其研究大多局限于临床观察,机制研究不够充分;穴位注射操作未规范统一;临床作用规律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中药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肺系疾病的取穴规律。方法: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为检索库,检索各个数据库自建库以来关于慢性肺系疾病的穴位注射相关文献,建立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肺系疾病的文献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软件对取穴规律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等。结果:共纳入文献64篇,其中针刺穴位24个,以肺俞使用频率最高(22.66%);涉及经脉10条,主要归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主要中药注射液25种,使用频率最多的是黄芪注射液(21.43%)。聚类分析结果并不理想,但由关联分析可见,腧穴配伍多以肺俞为主穴,配以定喘、肾俞、足三里、天突、丰隆等穴。结论: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肺系疾病在经脉循行上主要选取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一般多选用肺俞、定喘、足三里、肾俞等穴位,采用多穴配伍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利用西安中医脑病医院住院病历针灸穴位处方数据,分析治疗小儿脑瘫穴位配伍规律。方法 从住院电子病历数据中提取诊断及针灸穴位处方信息,经过预处理之后,应用基于最小覆盖的频繁闭项集压缩方法进行分析,从中发现治疗小儿脑瘫的穴位配伍规律,并进一步分析穴位组合与证候诊断的相关性。结果 701个针灸穴位处方中包含77个穴位,通过88个频繁闭项集可以覆盖所有数据,从中进一步筛选出15个更具有代表性的项集,覆盖了85%的数据。结论 西安中医脑病医院治疗小儿脑瘫用穴相对固定,每个证型有对应的穴位基本方,在此基础上进行少量的加减,本研究方法可以应用于临床针灸处方数据的挖掘分析和名中医的经验传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醒脑降逆活血法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组的30例患者进行针(人中、内关、中脘、足三里、攒竹、天鼎、膻中、膈俞等穴)药(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丁香、枳壳、沉香、川芎、桔梗、黄芪、党参、木香、全蝎、地龙、蜈蚣等)结合的方法治疗。结果痊愈18例,占60%;有效6例,占20%;好转4例,占13.33%;无效2例,占6.67%。总有效率为93.33%。结论醒脑降逆活血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