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阴火论     
"阴火"一词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正如张景岳云:"其以阴火名者自东垣始",而且贯穿全书,是其核心内容也。其指的"阴火"系由饮食劳倦,失于调节,而伤脾胃,脾胃中气下陷所致的肝肾相火离位,上乘脾土,干扰心包,所以谓之"阴火"。既非火热烦渴的实火,也非阴虚发热的虚火,更非阴盛格阳的假火。《脾胃病·脾胃胜衰论》云:"脾病则下流乘肾,……是阴气重迭,此阴盛阳虚之症。此所谓阴盛于下,逼阳于上,井水寒,而雷电合也。  相似文献   

2.
李东垣阴火论为临床治疗内伤热病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思路和方法,其对"阴火"论述虽欠明确,然而瑕不掩瑜。李东垣通过复杂现象看清本质,用扶正以祛邪之法,处处顾护病家的胃气,实在是树立了"治病必求于本"的典范,有力地说明了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李东垣认为"阴火"是与"元气"相对立的,由于脾胃虚弱导致元气化源不足,其运行的道路被"阴火"所占,致使元气而为不能升腾运用,水谷精微不得敷布,使脏腑无所禀受而导致人体发生疾病。"阴火"之治,以轻清甘辛之品补脾胃复阳气升浮为本,使元气得以充养并归于本位,酌情从权以苦寒之药泻火,余脏受病,则同时对症加减,使机体归复于常。  相似文献   

4.
栾海燕 《天津中医药》2019,36(10):977-979
"阴火"一词,首先出现在古代的文学作品里,是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描述,中医将其引入到防病治病的方法和理论中,自李东垣提出"阴火",后世医家对其进行了发展和演化,扩展为内伤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广义阴火,属内伤发热的范畴。从病理阴火,到药物阴火,再到生理阴火,使得阴火理论产生了发展和变革。  相似文献   

5.
对补土伏火法的认识,李东垣认为"脾胃气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内外伤辨惑论》)。中焦升降失司,使清气不得升浮,水谷荣气不能输布,气郁置中土而化火,李氏认为此"火"为"阴火"。脾居中土,为人体气机升降枢纽,若  相似文献   

6.
小议阴火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垣的阴火理论传诵广泛对后世医家影响颇深,但各位医家对其理解却有所不同,本文从阴火的概念、病因、病机、临床治法方药诸方面对李东垣的阴火理论作了探讨.立足于李东垣的脾胃论及其有关阴火理论原文进行解析,力求渗透东垣阴火理论的真谛,笔者认为"阴火"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后世医家对二者有所混淆,李东垣的阴火理论即包括了广义阴火又包括了狭义阴火,是脾胃学说的基础理论,对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李东垣之前已有关于阴火的名词,阴火论是李东垣对脾胃内伤学说的延伸,故专论其阴火论理论之涵。阴火的病因与六淫外感以及饮食、起居、劳役、七情内伤有关,病机要点在于元气不足,气火失调,由此而致脾胃气虚,阴火以乘;谷气下流,肾之阴火上冲;营气虚少,心之阴火炽盛以及肝、肺阴火内生。阴火之证乃内伤热中证,其治法以"益气升阳,甘温除热"为主,兼以泻火、散火,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和升阳散火汤。李东垣阴火论对后世有较大影响,至今仍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东垣首提阴火理论,历来各位医家对其理解却有所不同。从阴火的含义、产生机理、证治诸方面对李东垣的阴火理论作了粗浅的分析,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通常认为,阴火学说为金元时期医学发展的产物。而实际上"阴火"一词并非起源于医学,早在阴阳五行学说盛行之际,古人便对其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中医学对阴火的认识与阴阳学说所定义之阴火有明显差别,我们在此文中稍作补正。  相似文献   

10.
金元四大家中的李东垣,突破性创见阴火理论,但皆因种种原因其本人并未对其作出明确解释,故而后世对此素有争议。结合众家学者对阴火理论的理解,试从概念、病机、症状及治法方面探讨李氏的阴火理论,以求对此有一概解。  相似文献   

11.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疾病"一词在今天是个常用的双音词,其意义人人皆知.但在古代文献中,"疾"和"病"往往单独使用,其意义也稍有区别.……  相似文献   

12.
刘明 《科学养生》2009,(1):56-56
“三鹿奶粉”造就了一堆结石婴儿,这才让很多人知道有个东西叫三聚氰胺。据报载,这种东西早些年曾引起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的关注,起因是一些宠物主人发现宠物进食某种食物后就死亡了,于是将该商家告到法院。经过周密调查与化验,罪魁祸首就是三聚氰胺。出于某种原因,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对外宣布,该物微毒,  相似文献   

13.
14.
《三国志·魏志·华佗传》中有“府吏免寻、李延共止”一句。其中“兒”乃今“倪”字,为姓。作为姓氏,兒、倪关系复杂,源远流长。本文从姓氏学角度剖析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中药基因组学”与“中药化学组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对众多疾病的独特疗效已为人们广泛认可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 ,其理论基础很难得到现代社会特别是国际社会公认 ,因此中药现代化势在必行。如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给传统中药理论以现代科学理论解释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本文基于现代基因组学特别是功能基因组学、现代分析化学及一些生物高技术手段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出了开展“中药基因组学 (TCMGenomics)”和“中药化学组学 (TCMChemics)”研究的策略。这一研究体系的核心是将中药的作用机理或功能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基因表达的影响来诠释 ;将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化学成分来诠释。本文试图从上述观点出发探讨建立现代中药理论体系和现代中药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在络脉理论研究中,"络脉"这个核心概念与"脉络"经常混淆使用,甚至被"脉络"取代使用,导致不能正确对络脉理论进行表述。络脉与经脉、血脉等,都是全称的固有传统概念。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又是血脉的分支,络脉又简称"络"。故有经脉之络与血脉之络的区分。由于后人对概念认识混乱,以致经脉与血脉被经络与脉络取代使用,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17.
王Jie 《中药材》1995,18(6):312-314
对中药赤小豆用药历史的考察,认为《本草纲目》以前以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为主,自《本草纲目》至今则以赤小豆P.calcaratus Roxb.为佳。相思子混作赤小豆药用始见于明《本草原始》,中药腐婢是泛指豆科多种植物的小豆花,非特指赤小豆花。  相似文献   

18.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和精髓,而《内经》则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及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中医学术界认为的"医易同源"结论提出质疑,从《内经》中较为重要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出发,与《周易》的学术思想一一对比,得出二者间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同源或许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19.
精、气都是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名词,意义深广。在"气一元论"的影响下两者均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并逐渐形成了"精气学说"。然在中医范畴下,精和气有了相对明确的分流,并且多是针对人体而言。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气是功能活动的动力源泉,具有物质和功能双重性质,由此可知,精和气对人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着手于经典医学著作,查找相关论述,分析中医之"阴精"、"阳精"、"阴气"以及"阳气"的涵义,以期明确其所指并对今后中医阴阳相关名词的理解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0.
"未"可作为一个时间段的一种状态,属于从午时阴阳交到申时形体成的中间发酵阶段,是一个量变过程,"治未病"是调理体质状态,纠偏扶正,引导其向平和质方向发展,防治疾病的一种过程。"未病"含义包括"状态""无病""转折",认为"治未病"不仅是"无病养生",可以是"调理体质",还是"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治未病"不仅仅只是治"没有"的病,也不是治"不知遥远未来何时发作"的病,而是掌握了现在的身体状态是平和体质?或是偏颇体质?是无病?是病前?是病中?还是病后?了解疾病的发展规律,评估身体的疾病风险,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方式,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