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目的:运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观察健康志愿者筋结点与KOA患者结筋病灶点血流灌注量的差异,印证经筋结构-功能相关性。方法:KOA组选取2016年3月—2017年10月间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第二医院门诊及住院的KOA患者,通过经筋辨证为足阳明经筋型103例。健康组选取2016年3月—2017年10月间在辽沈地区,经诊断无膝骨性关节炎及其他腿部疾病的健康社区居民100名。(1) KOA组经触诊后,统计结筋病灶点出现频次,记录频次最高的5个结筋病灶点;(2)以激光散斑成像系统观察记录平静状态下KOA组结筋病灶点以及健康组相应筋结点的血流灌注量。结果:(1) 103例足阳明经筋型KOA患者频次最高的前5个结筋病灶点分别是髌内下(95. 15%)、胫骨内髁(92. 23%)、髌下(84. 47%)、髌外(82. 52%)、足三里次(72. 82%);(2)与健康组筋结点相比,KOA组的髌内下、胫骨内髁、髌下、髌外、足三里次的平均血流灌注量明显抬高(P 0. 05,P 0. 017)。结论:足阳明经筋型KOA患者膑内侧支持带、胫侧副韧带的筋结点损伤机会较多,结筋病灶点反映病候的功能可能是导致其血流灌注量升高的原因,激光散斑成像技术有助于建立经筋病候的客观疗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针刺结筋病灶点配合推拿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通过电脑随机法分为联合组和常规组各30例.常规针刺采用传统取穴,取双侧肾俞、大肠俞、委中及阿是穴以一次性针灸针针刺,得气后留针20 min;联合组先以推拿对腰部结筋病灶点进行放松,再以经筋针刺取腰部结筋病灶点,以一次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寻肩周炎患者结筋病灶点在肩关节近端与远端的分布规律。方法:以经筋理论为指导,采用触诊法触诊阳性反应点,结合结筋病灶点解剖特点,选取216例肩周炎患者,对其306个患肩结筋病灶点于肩关节近端与远端出现的部位和频次进行统计。结果:手阳明经筋、手少阳经筋、手太阳经筋及手三阴经筋4种证型肩周炎患者的结筋病灶点在肩关节近端出现的结筋病灶点百分比分别为25.6%(1 446/5 657)、30.9%(1 749/5 657)、19.0%(1 075/5 657)、24.5%(1 387/5 657),出现结筋病灶点分别是肩髃次、巨骨次、消泺次、臑会次等;在远端出现的经筋病灶点百分比分别为31.7%(287/905)、23.2%(210/905)、10.9%(99/905)、34.1%(309/905),出现结筋病灶点分别是阳溪次、手三里次、阳池次等。结论:肩周炎结筋病灶点在近端与远端出现部位的频率,与肩关节解剖学结构及其生物力学密切相关,为临床治疗肩关节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主要评估经筋疗法对非老年膝骨性关节炎人群的临床疗效。方法:依据诊断标准共选取60例非老年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健康对照组男性20名,女性10名。方法:通过肌骨超声区分辨别治疗组结筋病灶点和健康组筋结点图像特征,通过触诊和肌骨超声相结合的方式,定位治疗组人群的结筋病灶点,以长圆针进行针刺干预,并对治疗组人群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进行评估。结果:筋结点和结筋病灶点在肌骨超声图上有显著差异,通过长圆针经筋针刺干预,治疗组疼痛评分在治疗后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循经筋病灶点针灸配合拉伸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对46例肩周炎患者,采用触诊法对其肩部的经筋病灶点进行定位,以针灸配合拉伸进行治疗。并与采用常规针刺的46例患者做统计学对比,10次为1疗程,经过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治愈35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5%。对照组治愈11例,有效2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1.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对照组(P0.01)。结论:循肩部经筋病灶点针刺配合拉伸治疗肩周炎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寻膝骨性关节炎(KOA)患者常见结筋病灶点在膝关节近端与远端的分布规律。方法:选择516例KOA患者的765个患膝,以经筋理论为指导,采用触诊法,结合经筋病灶点的解剖特点,统计经筋病灶点在膝关节近端与远端出现的部位和频次。结果:共触诊KOA患者近端经筋病灶点11 835次,远端经筋病灶点9455次。足阳明经筋、足太阳经筋、足少阳经筋及足三阴经筋4种证型的结筋病灶点分别占膝关节近端经筋病灶点总数的37.1%(4388/11 835)、34.9%(4127/11 835)、9.5%(1129/11 835)及18.5%(2191/11 835);占远端经筋病灶点总数的24.7%(2333/9455)、25.2%(2380/9455)、28.5%(2700/9455)及21.6%(2042/9455)。结论:KOA患者近端和远端经筋病灶点与膝关节解剖学结构及其生物力学特性密切相关,此经筋病灶点分布规律的研究为临床各种针灸疗法选择有效治疗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寻原发骨质疏松症患者痛点分布与经筋理论的相关性。方法:对60例原发骨质疏松症患者经筋病灶点出现的部位和频次进行统计,并进行初步临床应用观察。结果:60例原发骨质疏松患者的结筋病灶点,足太阳经筋占比最多76.60%,其中腰部最多,占44.86%,骶部次之,占20.55%;出现率最高的依次为腰大次、环跳次、秩边次。对这些患者运用复方当归制剂结筋病灶点注射治疗,与口服阿仑膦酸钠对比,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临床疗效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探讨原发骨质疏松症痛点分布与经筋理论的相关性,对结筋病灶点分布规律进行总结及初步临床研究,为临床经筋辨证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比较毫针针刺循经筋阿是穴、经穴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腕管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经筋组与经穴组各40例,经筋组患者于腕管、臂中、肘内侧、肱二头肌尺侧等处触诊,采用毫针针刺常见结筋病灶点(大陵次、臂中次、泽下次、肱骨内髁、曲泽次、极泉次等),留针30min;经穴组取传统经穴进行常规针刺,留针30min。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RWE分值,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与功能障碍均得到有效缓解,经筋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经穴组,且经筋组患者的PRWE分值改善情况更显著(P0.05)。结论:毫针针刺循经筋阿是穴治疗腕管综合征疗效明显,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拇外翻患者以疼痛为主的临床表现与足太阴经筋疾病证候表现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13例(444足)拇外翻患者的临床资料,参考经筋理论,尤其是足太阴经筋疾病的证候学特点,寻找两者在证候学上的相符程度。结果:拇外翻患者足内侧的痛沿足太阴经筋走行,可循足太阴经筋找到结筋病灶点,即95.05%的病人在大都次,45.72%的病人在公孙次找到结筋病灶点。结论:拇外翻反映足太阴经筋病变,可用中医经筋理论来指导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股骨头坏死患者髋周压痛点及结筋病灶点的分布规律,分析其与经筋理论的相关性,为针刀治疗本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6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髋周触诊检查,确定并统计压痛点及结筋病灶点。结果:160例患者,其中双侧患病142例,单侧患病18例,总计302髋。其中23髋压痛点不明显,279髋存在数量不等的压痛点(占92.38%)。股骨头坏死患者的压痛点主要分布于髋关节前侧,其次为髋关节后侧、外侧、内侧。足六经筋在髋部的结筋病灶点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为足太阴经筋,平均达到46.36%,其次为足阳明经筋,出现频率平均为37.58%,足少阳经筋平均为23.42%,足太阳经筋平均为14.94%,足厥阴经筋为11.92%,足少阴经筋平均为10.71%。结论:股骨头坏死患者髋周压痛点及结筋病灶点有明显的分布规律,此规律与足六经筋的生理功能和压痛点的解剖结构密切相关,对中医针刀治疗股骨头坏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针刀疗法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