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毅 《国医论坛》2002,17(6):18-19
郁作为一种常见的病理现象 ,主要是通过影响气机升降出入而致病。朱丹溪曾提出六郁以气郁为先。《金匮钩玄》曰 :“郁者 ,诸聚而不得发越也 ,当升不得升 ,当降不得降 ,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证治汇补·郁证》云 :“郁证虽多 ,皆因气不周流。”《临证指南医案·郁》:“郁则气滞 ,气滞则化热 ,热郁则津液耗而不流 ,升降之机失度。”升降出入是气的基本运动形式 ,无器不有 ,升降出入异常反映于肺则为咳为喘。《医源》云 :“咳嗽虽说有五脏六腑之分 ,内伤外感之别 ,而咳嗽之因 ,大要有三 :一由气之滞而不宣 ;一由气之逆而不顺 ;一由气之虚而…  相似文献   

2.
常贵祥 《中医研究》2007,20(5):48-50
皮肌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祖国医学“肌痹”范畴。本病由寒湿之邪侵袭肌肤,阴寒偏盛,不能温煦;或因七情内伤,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淤阻经络;或气血不足,肌肤失养;或禀赋不强,卫气不固,风寒毒邪侵袭肌肤,热毒蕴结所致。《素问·长刺节论篇》中说:“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肌痹既有肌肤损害,又有内脏之伤。既不可发汗,又不能吐下,惟用和解之法,才能达到“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该病的主要症状是肌肉疼痛无力,临床上多表现为热邪郁肺,寒湿阻滞,肝气郁结,气血不足4种类型,现报道如下。1热邪郁肺型肺为娇脏…  相似文献   

3.
刘鹏 《光明中医》2008,23(6):768-768
《温病条辨·上焦篇》中宣痹汤为吴鞠通治气分痹郁之方。笔者喜用该方治疗胸肋闷、气短咳喘等气分病。因肺主全身之气,肺气得宣,郁气得和,则许多疾病会自然而愈;《伤寒论·阳明篇》论小柴胡有:“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截然汗出而解”之效,其实宣痹汤具有同样疗效。  相似文献   

4.
外感咳嗽是临床常见病证,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者,多属病毒感染,对症处理疗效不佳。祖国医学对外感咳嗽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咳证虽多,无非肺病”,“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肺主宣降,不耐寒热”。提示我们治咳之药宜轻扬清灵,直达病所;宜宣中有降,顺应肺气;宜温凉适度,正对病的。今将辨治外感咳嗽的粗浅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上焦宣痹汤(由枇杷叶、郁金、射干、通草、淡豆豉5味药组成)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四六、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者,宣痹汤主之."吴瑭自注:上焦清阳愤郁,亦能致哕,治法故以轻宣肺痹为主.由此看出,宣痹汤主治湿热郁于上焦,肺失宣肃之病证.其在儿科湿热病证中的临床运用,疗效甚佳,现举案例如下:  相似文献   

6.
2 湿热病——三焦辩证 三焦辨证是根据湿热邪气伤人之后在发展变化中上下相传的待点,结合所伤害的脏腑部位划分的。同时又标志着湿热病初、中、末三个阶段。因此三焦辨证不仅是湿热病发展中三类证候类型的概括,而且标明了这三类证候之间由上到下,向纵深发展的有机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2.1 上焦湿热:上焦湿热是湿热病初起阶段,一般热象不甚明显,重点在于湿。其来路有二:或因湿热邪气相结合侵袭人体,或因感受湿邪,久则郁而化热,渐成湿热之证。湿热邪气在上焦侵袭于肺,使肺的宣发、肃降功能障碍,卫外功能失常,而出现卫气同病。症见发热恶寒,身热不扬,头痛重胀,周身沉重,胸闷不饥,口干不欲饮,或见大便溏滞、小便黄少,舌苔白腻、脉濡。治宜宣化湿热。方用三仁汤或藿朴夏苓汤。上焦湿热的另一种特殊情况是,因湿热  相似文献   

7.
贾英杰从三焦辨证论治肺癌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邈 《吉林中医药》2010,30(12):1024-1025
贾英杰教授认为,肺部恶性肿瘤与温邪虽一为有形之邪一为无形之邪,且不若其由口鼻而入的途径,但综其症状、舌脉,肺癌痰湿瘀血之邪气亦具有某些温邪易化燥伤津,耗损真阴的特征,其疾病发展亦符合"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的变化规律。在肺癌诊治方面,病在上焦,湿热阳肺,治宜行气化痰、化瘀散结;肺入胃阴伤,治宜滋养肺胃阴津。病在中焦,治宜滋阴润肠通便。病在下焦,治宜填补真阴,敛阴纳气。  相似文献   

8.
清代温病大师吴瑭(字鞠通)擅用辛味药。据统计,其所著《温病条辨》总载方二百余首,而用辛味药者竟达百余首,其中以苦、辛并用最多,中焦及湿湿病证应用为广。兹就其应用特点浅探如次。1 辛凉轻宣以透表 对温病初起病邪在表、内应于肺所致的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一系列肺卫表证,吴氏宗《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的基本原则,并结合自己长期临床实践之经验,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中医杂志》1987年第5期载《杂病汇讲(读)—程门雪遗稿之八》专论—《燥湿同形同病解》文曰:“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亢甚皆见火化,郁甚皆见湿化,郁极则由湿而转见燥化,何者?亢甚则浊气千犯清道,有升无降,故见火化也;郁则津液不能流通,而有所聚,聚则见湿矣;积久不能生新,则燥化见矣”。又曰:“大抵燥湿同病者,湿多在脾,以脾为阴土,性最恶湿,湿病必先困于太阴,燥湿必用脾药,用药不离苦温,苦以燥化,湿为阴邪,非温不化也,而燥则有伤肺、伤胃、伤肝肾之不同,肺胃同治,均以甘寒为主,故脾湿胃燥,脾湿肺燥诸病,必以甘寒与苦温同用……。”阅后颇受启发,用之临床,每获良效。现举病案如下。 1 痞证案  相似文献   

10.
卢传坚  黎汉津 《新中医》1992,24(8):17-17
颈淋巴结肿大,多与炎症、结核、癌肿淋巴转移等有关。中医归属痰核、瘰疬、石疽、失荣等病的范畴,其形成多与阴虚火旺、肺郁痰凝关系密切。明代医家赵献可《医贯·痰论》云:“阴火炎上,熏于上焦,肺气被郁,故其律液之随气而升者,凝结而成痰。”指出了阴虚导致痰凝的机理。沈教授认为,颈淋巴结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