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肿瘤的预防     
癌症在我国35~59岁年龄组人群中是第一死亡因素,59岁以后心脑血管疾病上升为第一死亡因素,癌症导致社会劳动力巨大的损失,治疗费用最贵,患者经济负担重。从治疗来说可以延长生存期,但不能根治且治疗后易复发,治疗上目前没有取得明显突破,因癌症病因复杂,涉及致癌因子、免疫应答、识别、自我凋治等多方面多系统综合因素,因此治疗上取得突破尚需时日,如何预防癌的发生就成为当前重要而且不可回避的问题,从病因病机的研究来看,癌症的发生是有规律可循的、不是一发而就的,因此通过积极、科学的措施,我们不仅可以降低癌症的发生,患病后亦有助于防止病情的发展和复发,提高生活质量,赢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富可得永年,让我们生活得更好。  相似文献   

2.
腹腔化疗及中药治疗卵巢癌术后43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43例中、晚期卵巢癌手术后腹腔化疗配合中药治疗的疗效,认为腹腔化疗对腹水的清除、肿瘤标志物的下降、提高生存率有显效。化疗后配合中药治疗对调整机体功能、减轻化疗毒副反应及改善卵巢切除后类更年期症状有西药不可替代之作用,展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癌症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毒"是中医学的独特认识,也是癌症等顽疾的重要成因。章永红教授临证常从"毒"解析癌症,并从"毒"施治癌症,认为癌毒的形成是癌症发生发展的关键,以毒攻毒治法即运用有毒药物攻解癌毒,则是治疗癌症的核心手段,具有较高的临床认知度。以药之"毒"攻癌之"毒"固然成效明显,然亦不可妄加用之,临床选用应强调有据、有度并合理配伍,把握癌症中的正邪关系,权衡施治,方能最大程度地解除癌毒,并有利于正气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吴小丽 《国医论坛》2009,24(3):38-38
严肃的手术室大门在许多病人和家属眼中通常被视为是一道生死离别的“鬼门关”,对生命的渴望和对外科手术的恐惧,使患者在手术前很难摆脱紧张的心理。而癌症又是我们人类健康的大敌,长期以来癌症一直以其高死亡率使病人及其家属产生较为强烈的心理反应,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肿瘤治疗水平的提高,癌症并不是不可治疗的,对于早、中期癌症病人,  相似文献   

5.
张颖  杨颖 《针灸临床杂志》1996,12(11):52-53
穴位反应在癌症普查及癌症诊断中的意义200032上海医科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张颖杨颖众所周知,癌症的防治其基本要点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如能做到“三早”,则癌症并不可怕,大部分癌症病人均可获得90%的疗效。但如何才能做到“三早”则是目前医学界普遍关...  相似文献   

6.
止汗散是本科研制的治疗肿瘤病人出汗的一种外敷药.临床中很多癌症患者中晚期会出现出汗过多症状,包括自汗和盗汗.汗为心之液,由精气所化,不可过泄,过泄则气随津脱,导致精气衰竭.本科2006年6月~2008年12月采用止汗散治疗癌症患者中晚期出汗46例,取得一定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由于环境、食品等各种污染加剧,全球癌症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之势。癌症让人感到恐陌,但癌症并非像人们风传的那么可怕,如果能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完全可能从它的魔爪下逃离。  相似文献   

8.
调理脾胃对癌症术后及术后化疗、放疗患者的康复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法新 《中医研究》2010,23(4):48-50
癌症本属瘾瘕积聚、气血痰瘀类有形之患。中医治疗癌症“以人为本,救人治病”,多采用扶正祛邪、治病求本之法。笔者根据癌症患者术后及术后化疗、放疗的具体情况辨证论治,首先调理脾胃,固后天之本,以充气血之化源,扶正为主,祛邪为次,故临床获良好效果,现总结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癌症是当今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长期以来,随着医学技术和治疗手段的提高,癌症不再是不治之症,而是可治之症。并且中药防癌治癌领域逐渐突显出很多优势。笔者根据祖传治疗淋巴结结核之验方。又加之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抗癌增免散”治疗诸多脏器癌症,疗效尚良。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国医大师张磊从医数十年,尤善于治疗各种疑难杂病,对癌症的治疗亦有独到见解。认为中医对癌症的治疗应立足于辨证,从人的整体出发辨证施药,不可盲目堆砌"治癌药"。其通过经验总结自创疏利法、涤浊法,治疗癌症及癌症术后恢复颇有疗效,可明显减轻癌症病痛和极大改善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本文通过分析张磊运用自创疏利法、涤浊法治疗癌症的案例,探讨张磊的临证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求"蛇串疮"的中医辨治用药规律。方法:选取近十年中医文献中有关治疗蛇串疮的医案、方剂,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计量学方法对其进行系统学分析。结果:药物类别上以清热药、补益药、利水渗湿药及解表药为主,其次为活血化瘀药及理气药;药性以寒性药物占多数,其次为微寒药、温性药和平性药;药味以苦、甘、辛味药物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其他药味的药物;药物归经以肝经、胃经为主;高频药物包括甘草、柴胡、栀子、黄芩、当归、生地、龙胆草、板蓝根、泽泻、蒲公英、车前子、金银花、木通、大青叶、赤芍。结论:中医治疗"蛇串疮"用药以寒温并用、补泻兼施、宣散通滞并用的特点,同时又注重疏肝清心健脾胃。  相似文献   

12.
探求裴正学教授“心脑同治”学术思想的内涵。临床应强调培补元气,调理气血;活血化瘀,疏通脉络;痰瘀同治,标本兼顾;辛香宣通,引经透络;虫类走窜,搜邪剔络;通阳散结,行气祛痰;取类比象,藤类入脉等方药的应用;尤其重视药物归经入脑和痰瘀同治及化瘀药物层次性选择问题,为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病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刘完素的玄府理论对中医眼科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干眼为临床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中医将其归纳为“神水将枯”“白涩症”“干涩昏花”等范畴。本文通过分析目与玄府的关系,总结干眼在病因方面以风、湿、热、痰、瘀、虚为主,而玄府闭塞、津液代谢失常、目失濡养是其主要病机。治疗方面,以开通玄府为法,根据虚损、阻滞之不同分别施以补、通之法。用药方面,宜在补益或宣通玄府的基础上佐以辛散通络之品,如麻黄、羌活、荆芥、防风等。本文主要探讨玄府理论在干眼治疗中的应用,以期完善本病相关中医疗法,有效防控其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洪素兰教授运用"治未病"理论防治乳腺增生病的经验。方法:乳腺增生病的未病先防,首重情志调节,强调移情易性、腹式呼吸,保持心情舒畅;重视形神兼养,节饮食、慎劳逸;结合自我按摩腹部以疏通经气。已病早诊早治,运用"肝舒乐片"治疗肝郁脾虚、痰凝血瘀型乳腺增生病,坚持守方、按疗程正规治疗,同时结合情志疏导、自我腹部按摩等。瘥后防复,强调避免情志、饮食等复发因素。结果:经三十余年临床观察,有效率达98.22%。结论:应用"治未病"理论防治乳腺增生病效果显著,复发率降低。  相似文献   

15.
陈晓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114-115
通过对汗法实质的剖析,认为“通玄府”是汗法的重要机制之一,汗法不仅可用于外感病,亦可用于内伤杂病,其机制正是通过开通玄府而达到调节脏腑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胡志敏教授总结胃癌求治中医有三种①术后接受系统化疗中,畏惧静脉化疗毒副作用。②术后已完成足疗程化疗欲服中药巩固防止肿瘤复发及转移。③失去手术机会(局部晚期或有远处转移)及术后复发,体质虚弱不能进行静脉化疗针对不同时期病机特点进行综合辨证,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以达到疗效最大化。化疗期间.扶正为主,减轻化疗毒副作用,此期避免使用抗肿瘤中药,以免助邪伤正,犯虚虚实实之戒;化疗后.攻补兼施,巩固治疗,防治肿瘤进展应该抓住正虚与邪实两方面,注重扶正药物,重在脾胃,避免水蛭、虻虫、斑蝥、地龙等虫类药,此类药性峻猛,且大多有毒,易耗血、动血,耗伤气阴,不应一味追求对原发肿块治疗忽视机体整体调理,以缓图之,用药宜平和,用药太过反伤脾胃,药味宜少,剂量不宜过重,以胃腑得以容纳而不失其效为原则;晚期,难以耐受静脉化疗.中药加口服化疗药。气机不畅是胃癌形成重要因素,治疗应始终注重气机调理,每于健脾益气时定配少量理气药以疏导气机,所谓补中寓通,动静结合,避免“呆补”。诊疗过程中注意患者主观感觉,强调形神合一及身心、内外合谐,不能单纯以局部瘤体的变化程度作为疗效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17.
香加皮具有通阳利水、宣痹止痛之效,其性温而不热,其效利而不峻。该药于通调中寓祛邪之意,渗利中寓化气之法,为治水饮之和剂,现代多用于治疗水肿、风湿痿痹、心力衰竭诸疾。本文在对香加皮历代本草记载及现代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探析张伯礼教授临证运用香加皮治疗心系、肾系疾病的心得要法,希冀为香加皮的临证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不寐”论治内容丰富,正常寤寐与阴阳变化、营卫巡行、跷脉盛衰密切相关,不寐由外邪侵袭、脏腑失调(肠胃、肝、肾)、营气不足所致,治以补虚泻实、疏通经络、祛邪外出,方药或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19.
周慎治疗中风后手痉挛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慎认为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最主要的病机为"阴血亏虚、瘀血阻络"。文章结合临床病例,总结了周慎教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擅长于从肝主筋入手、采用内外并重的方法,局部与整体结合,内服滋补肝肾、柔肝通络药物以治疾病之本,外用活血通络、舒筋解挛药物熏洗以缓解主要症状,能有效地降低手部肌肉的痉挛,缓解瘫肢的疼痛症状,且注重随证加减,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王庆国教授临床善用经方,灵活施治妇科经带胎产诸病。王师治疗痛经,依据"痛则不通"的理论,强调着眼于"不通"这一主要矛盾,力主"通则不痛"。分论气滞寒凝两大证型。气滞血瘀证,主以《本事方》琥珀散;寒凝血瘀证,方用少腹逐瘀汤、温经汤等,临床疗效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