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应用于肺源性心脏病对患者心功能康复及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以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6例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以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46例患者为观察组,给予认知行为疗法。观察并记录2组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心、肺功能和焦虑、抑郁情绪变化。结果:观察组干预后6个月6分钟步行试验、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水平高于对照组,脑尿钠肽(BNP)和肺动脉收缩压(PAS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6个月肺活量(VC)、最大呼气中段流速(MMEF)、第一秒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和呼气峰值流速(PE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6个月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应用于肺源性心脏病具有较高临床价值,可有效改善心功能和肺功能,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3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冠心病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负性情绪改善情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和本组干预前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后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和本组干预前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和对照组干预后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有利于临床治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电针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早期干预轻度抑郁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轻度抑郁状态患者随机分为心理组、电针组、综合组各30例,心理组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心理干预,每周1次;电针组选取百会、印堂为主穴进行电针治疗,每周2次;综合组同时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及电针治疗,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 AMD)、抑郁自评量表(CES-D)对各组患者进行评价,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 综合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优于心理组(总有效率68.97%)以及电针组(总有效率7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治疗后HAMD、CES-D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综合组与心理组、电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是轻度抑郁状态较优化的干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岳燕凤 《新中医》2016,48(1):194-196
目的:观察中医情志调护联合低盐饮食干预对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将67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低盐饮食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情志调护。监测指标:24h、白天(d)、夜间(n)平均收缩压(SBP)、平均舒张压(DBP)、心率(HR)。焦虑、抑郁评定量表:采用国际通用焦虑评定量表(SAS)、抑郁评定量表(SDS)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后观察组24h SBP、d SBP、n SBP、24h DBP、d DBP、n DBP、24 HR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干预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干预前后SAS、SD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尿钠值与本组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尿钠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情志调护能够帮助改善患者焦虑、抑郁负面情绪,提升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认知心理干预疗法对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AIDS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应的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及并发症的对症治疗,对照组不给予认知心理干预疗法治疗,干预组给予认知心理干预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组在躯体化、抑郁、焦虑、人际关系、强迫、偏执、精神病性、饮食及睡眠因子、阳性项目数得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躯体化得分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因子均无明显改善。干预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本组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项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心理干预治疗AIDS,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血透患者内瘘穿刺疼痛的影响。方法:将长期维持血液透析与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予常规护理,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积极的心理行为干预,2组干预周期为2个月。结果:2组患者干预前焦虑抑郁与疼痛、疲劳和食欲下降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评分明显下降,同时组间干预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治疗组患者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与总体健康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行为干预应用于血透内瘘患者能有效缓解焦虑抑郁情况,减轻穿刺疼痛,有利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认知行为疗法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8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按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用认知行为疗法干预。评价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程度。结果:干预组患者经认知行为疗法后焦虑、抑郁程度明显下降。结论:认知行为疗法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康复期精神病病人家庭护理干预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12月我院出院的康复期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接受家庭护理干预,对照组不接受干预。比较干预前及干预后两组焦虑、抑郁评分。结果:干预前研究组与对照组焦虑、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与对照组焦虑、抑郁评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家庭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康复期精神病患者不良情绪,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产后抑郁患者再孕期间的心理护理方法。方法:将80例产后抑郁再孕产妇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针对初次妊娠后抑郁再次妊娠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重点在于提高患者角色认知能力,比较2组诺丁汉健康调查问卷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及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诺丁汉健康调查问卷评分,观察组精力评分、疼痛程度评分、情感变化评分、睡眠质量评分、社会生活适应能力评分及躯体活动能力评分等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及抑郁评分2组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汤氏睡眠质量量表中难以入睡、易醒、醒后难以再次入睡、药物应用、宿醉感及睡眠充足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能显著降低产后抑郁患者再孕期间焦虑抑郁状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青年肝癌患者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青年肝癌患者60例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团体认知行为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肝癌患者生存质量量表(QOL-LC V2.0)评估2组患者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结果:护理干预后2组患者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量表评分较入院时均有改善(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团体认知行为疗法能改善青年肝癌患者心理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郭东 《亚太传统医药》2011,7(10):158-159
目的:观察认知行为治疗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0例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治疗时间为4周,观察其治疗后的效果,疗效评定采用SCL-90。结果:治疗后SCL-90各因子分中躯体化、强迫、抑郁、精神病性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治疗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焦虑、抑郁状态进行评估,探讨焦虑、抑郁与慢传输型便秘患者发病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42例慢传输型便秘便秘患者(治疗组)和42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心理测试。结果: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的评分上,女性高于男性,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焦虑、抑郁状态与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的症状的轻重有相关性(P〈0.05)。结论:慢传输型便秘患者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焦虑和抑郁,其临床症状的轻重与抑郁和焦虑成相关性,临床治疗上我们应当配合认知治疗,使患者建立良好而健康的认识模式,减轻情绪反应,使我们的治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电针、认知行为心理治疗与二者联合在抗抑郁药物治疗基础上治疗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疗效的差别。方法:对65名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患者追踪观察1年,治疗前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在抗抑郁药物治疗基础上,一组接受电针治疗;一组接受认知行为治疗;一组接受电针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3组治疗前与后2、4、8周以及半年,1年各进行1次疼痛症状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测评。结果电针及电针联合认知行为治疗组2周、4周时的疗效优于认知行为治疗组(P〈0.05);且二者复发率较电针治疗组低(P〈0.05)。结论:在抗抑郁药物治疗基础上配合电针治疗能快速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及焦虑抑郁情绪,从而减少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复发。  相似文献   

14.
社区护士对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干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社区护士对社区老年人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后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社区护士通过12个月进入四川郫县某三个社区将60-90岁老人的生存质量进行入户调查,将没有严重精神疾患和身体疾患老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各208人,对干预组进行为期6个月支持性心理干预。结果:①干预前两组抑郁、焦虑、躯体化、人际关系、惊恐、强迫症状、敌对、偏执等分值高于正常。②干预组经干预后抑郁、焦虑、躯体化、人际关系、惊恐分值较干预前有显著降低,强迫症状,敌对、偏执等分值无明显差异。结论:支持性心理干预、社会支持对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当前我市高血压患者中焦虑抑郁的发病情况及与高血压的关系,为我市高血压的心理状况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我市高血压患者500人与正常健康人员200人进行。结果:高血压患者的SAS与SDS评分分别为481±10.1分和40.5±8.5分,均显著高于(P〈0.05)对照组(31.5±5.1分,24.5±3.7分)。结论:对于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的患者,降低焦虑抑郁水平,增强医从性,从而更好地控制血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综合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心理状态及康复效果等方面的影响。方法:将98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患者按照治疗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干预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干预组在一般护理基础上实施一对一综合心理干预。结果:干预组患者在干预后焦虑、抑郁状态明显改善,患者住院时间缩短,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者满意度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SCL-90得分中躯体化、抑郁、焦虑、强迫、恐怖、人际关系及偏执因子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有效的综合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乳腺癌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等,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交互式音乐治疗儿童焦虑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治疗的40例儿童焦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常规心理治疗(健康教育、认知治疗、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苯二氮卓类、抗抑郁剂),而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交互式音乐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变化和焦虑程度变化。结果:40位儿童焦虑患者经治疗后,无论是慢性焦虑症、惊恐障碍,还是焦虑总分都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是经过交互式音乐治疗后的试验组三者的得分比对照组要明显减少。各组经统计学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焦虑患者经交互式音乐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并且比对照组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认知行为疗法以及二者相结合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临床干预效果,探索一种有效的网络成瘾治疗方法。方法:运用Kimberly S.Young网络成瘾量表和CIAS-R修订版量表筛选出网络成瘾者60人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6人,分别施以认知行为疗法、针刺疗法、针刺配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6周,在治疗前后运用SCL-90评价治疗效果,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A、B、C3组治疗后SCL-90各相关因子均有显著变化(P〈0.01);与常模比较,A组SCL-90各因子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与常模比较,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偏执因子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余各项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与常模比较,偏执有显著差异(P〈0.01),其余因子均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各项症状基本恢复到正常人;A组与C组比较SCL-90各因子有显著差异(P〈0.01);B组与C组比较除强迫因子有显著差异(P〈0.01),其余各因子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刺配合行为疗法对于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大部分症状有显著改善作用,经过科学干预基本可以使成瘾者躯体和精神症状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综合医院呼吸科病房和门诊应用汉密尔顿量表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自评和辅助询问评估心理特征。方法:对169例确诊为支气管哮喘并反复发作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应用汉密尔顿量表按流行病学调查问卷方法,由病区工作人员采用交谈和观察辅助问答方式进行,按量表评分初步筛选健康、焦虑和抑郁患者。结果:169例患者中,抑郁阳性159例(94.08%),焦虑阳性107例(63.31%)。结论:抑郁作为哮喘的主要伴发病症之一,在哮喘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哮喘治疗不应以改善症状为最终目标,还要根据哮喘患者的心理特征给予心理护理,从而更有利于哮喘的控制。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心理状况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 《西部中医药》2010,23(5):14-15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各类心理问题和创伤后应激症状及各种情绪问题。方法:发放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问卷(IES-R)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结果:①偏瘫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3大症状平均分都在2.5分以上,焦虑、抑郁、躯体化、恐惧、强迫、精神病性因子评分高于常模,人际关系低于正常人(P0.05)。②闯入性再体验、回避反应、高警觉反应和症状自评量表中各因子均呈正相关。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创伤后应激症状和多种情绪问题,其中以焦虑、抑郁和躯体化最常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