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风病痰热腑实证辨治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元庆 《山西中医》2001,17(3):12-13
中风病早中晚期常伴见痰热腑实证,其病机特点为痰热壅结。胃气不降,标实突出,临床症见腹部胀满,大便不通或不畅,口气臭秽,呃逆,舌苔黄厚腻,脉滑实等,治疗宜急行通腑泻热,常用大黄瓜萎汤(痰热为主者)、调气通腑汤(气滞突出者)加减治疗,同时应重视行气化痰、逐瘀通络法的运用,如此方可气调、腑通、热除、痰去,疾病向愈。  相似文献   

2.
论通腑泻热化瘀法是脑血管病急性期的基本治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腑泻热法是指运用寒下药物通过荡涤肠胃、泻出肠中积滞或积水等使燥屎、结痰、瘀血、热毒、停水等从大便而出,达到疗疾医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化瘀法是指运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瘀血内停病证的一种方法。笔者认为通腑泻热化瘀法是脑血管病急性期的基本治疗方法。今就此略述浅见,以飧同道。1风火痰瘀是脑血管病急性期的基本病机脑血管病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多系在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常的基础上,因情志过激、饮食所伤或过劳等诱发而使肝阳上亢,阳亢化风,夹痰夹火,血随气逆,血菀于上,直冲犯脑,震扰神经,或脑脉痹阻,或脑脉…  相似文献   

3.
总结顾庆华教授治疗呃逆的临床经验。顾教授认为肺失宣肃、大肠失司为呃逆发病关键;胃失和降、气逆于上为其发病基础;湿浊、痰饮、瘀血为主要病理因素。治疗以宣肺通腑为主,理气和胃为辅,兼以活血化瘀,佐以宁心安神。常用药物为:旋覆花、代赭石、桔梗、半夏、苏梗、厚朴、瓜蒌皮、大黄等。  相似文献   

4.
秦绍爱 《光明中医》2002,17(5):20-21
顽固性呃逆 ,病因较复杂 ,大多发生在急慢性病的严重阶段及手术外伤后 ,用西药治疗多少效或无效。笔者遵从王清任《医林改错》呃逆一证 ,由血府血瘀所致之说 ,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常获佳效 ,兹浅谈体会如下 :1 病因病机呃逆的病因较复杂 ,首先须分清虚实寒热。实乃由寒气蕴蓄 ,燥热内盛 ,气郁痰阻所致 ;虚多为气血亏虚所致 ;其总的病机为胃气上逆动膈所致。气逆血瘀是顽固性呃逆为一个重要因素 ,大致可分为因瘀致逆和因逆致瘀两类。因瘀致逆 :瘀血阻滞胃络 ,胃失利降 ,胃气上逆则出现呃逆 ,其原因在于瘀血。或由寒邪犯胃 ,胃阳被遏 ,气闭热生…  相似文献   

5.
对《伤寒论》中关于消谷善饥、饥不能食与饥不欲食的论述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三者的病机进行分类;消谷善饥的病机为胃火炽盛、瘀血内停、瘀热互结;饥不能食的病机为胃虚气逆、胃热腑实、胸中郁热、痰饮阻胃;饥不欲食的病机为上热下寒。  相似文献   

6.
正然致呃之由,总由气逆。气逆于下,则直冲于上,无气则无呃,无阳亦无呃,此病呃之源,所以必由气也……然病在气分,本非一端,而呃之大要,亦惟三者而已,则一曰寒呃,二曰热呃,三曰虚脱之呃。——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呃逆》夫人生瘿瘤之症,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热结”内涵与应用的全面梳理,认为热结是热邪与痰饮、瘀血等有形之物相结聚的病理变化,其中热邪与有形之物是热结发生的必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热结常多发生于形态中空的脏器,亦可见于皮肤、筋膜、肌腠等部位而成痈疮之变,常见病症如腑病、皮肤病、妇科病证。热结的治疗以清热散结为主,具体根据食积、死血、痰等有形之物的不同,分别采用通腑泄热、凉血活血、清热化痰、清热解毒等治法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8.
痰瘀互结、毒损心络导致高血压病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景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宋·朱肱<类证活人书>涉及痰瘀互结致眩晕的思想;杨士瀛在仁斋直指方>中认为眩晕与眩冒同义,对瘀血致眩形成了初步认识;宋金元成为痰瘀眩晕理论发展的历史转折期;明朝医家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对痰眩、瘀眩理论分别进行了详细描述;清代医家将痰眩与五脏联系起来;当代沈绍功等首次提出"痰瘀互结、毒损心络"为原发性高血压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病因病机,祛痰化瘀、解毒通腑法为其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笔者认为顽固性呃逆,气血失调、瘀血阻络是其病理机制,临床运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常获得较好疗效。兹浅谈体会如下:1病因病机 呃逆一证,乃胃气上逆所致,细究之,则又有虚实寒热之异。而顽固性呃逆,笔者以为气血失调、瘀血阻络是其病理机制。 呃逆一证,寒实者多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或外感寒邪,深入肠胃,停滞于胃,胃阳被遏,纳降失常,胃气上逆所致,久则血被寒凝,泣而不行;实热证多因外感热邪,结于胃腑,或情志不畅,气郁化火,肝火犯胃,以致胃火上冲所致,终则“血受热煎熬成块”(《医林改错》);阳虚证乃脾肾阳虚,无…  相似文献   

10.
呃逆病位在膈,责之在胃,属本虚标实之证,分五型:痰热腑实,治宜通腑泻热,降逆止呃;胃火炽盛,治宜清火降逆,和胃止呃;胃阴不足,治宜滋养胃阴,和胃止呃;痰阻气机,健脾燥湿,化痰降逆。中风后呃逆较为顽固,配合针灸,以期尽快清除呃逆使中风病早日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