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图分析采用高频电针和中频电针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效果差异,为脑卒中电针治疗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1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高频组(100HZ)和中频组(50HZ),每组各9例,高频组和中频组取穴均为患侧下肢居髎、曲泉、阴包、足三里、丰隆、悬钟、太冲,同时配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时间30min,1次/日,10次为一疗程,共三个疗程。治疗前后利用表面肌电图记录患侧膝屈曲最大等长收缩时主动肌和拮抗肌的中位频率,同时采用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和FAC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高频组FAC显著高于中频组(P0.01),FMA评分高于中频组(P0.05)。两组患者的健侧股直肌、股二头肌、半腱肌M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组患侧半腱肌MF显著高于中频组(P0.01),患侧股二头肌MF高于中频组(P0.05),患侧股直肌MF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以100Hz电针针刺治疗配合康复训练较50Hz电针针刺治疗更利于恢复脑卒中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推拿结合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早期患者步行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2组,结合组30例,采用步行训练结合推拿治疗;对照组30例,仅行推拿治疗.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改良Ashworth法肌张力评级和Holder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训练前、后评定.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2组患者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肌张力评级和步行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但结合组Fi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肌张力评级、步行功能分级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步行训练结合推拿治疗对脑卒中早期患者步行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拮抗肌腧穴联合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治疗组采用拮抗肌腧穴电针治疗配合Bobath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主动肌腧穴电针结合Bobath技术治疗,4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肢体痉挛状态、下肢运动功能积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下肢痉挛程度均有所缓解,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所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下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拮抗肌相应腧穴结合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效果优于主动肌腧穴电针结合Bobath疗法,且患者下肢痉挛程度的改善有助于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表面肌电图针刺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患者80例,采用随机对照组原则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体外冲击波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表面肌电图针刺治疗,采用MAS 评分、MBI评分、FMA评分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对比两组患者表面肌电图 (sEMG) 检查。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MAS 评分明显降低(P <0.05);且治疗组MAS 评分降低较明显(P <0.05);患者治疗后MBI评分显著升高(P <0.05);且治疗组升高较多(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显著升高(P <0.05);且治疗组升高较多(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肱二头肌IEMG和股二头肌IEMG显著升高,膝屈曲CO明显降低(P <0.05);且治疗组改善较多(P <0.05)。结论:采用基于表面肌电图针刺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提高患者下肢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肱二头肌起止点对偏瘫痉挛肢体表面肌电变化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起止点组和电针拮抗肌组,前者取肱二头肌起止点处阿是穴,后者取上臂拮抗肌穴位(如天井、清冷渊等),直刺进针后留针30 min,拔针后检测患者在完全静息状态下肱二头肌表面肌电数据,分别于针刺前、针刺2星期、针刺4星期对痉挛的肱二头肌进行表面肌电检测,检测指标包括均方根值(RMS)、积分肌电值(IEMG)。结果两组患者针刺后肱二头肌RMS、IEMG值均较针刺前显著降低(P0.05);组间比较发现,RMS、IEMG值在针刺不同时间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针刺4星期后RMS、IEMG值总下降趋势相同。结论电针起止点或拮抗肌穴位均可降低偏瘫患者静态肌张力;表面肌电在评价偏瘫患者治疗后痉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康复训练分别联合火针与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的效果。方法:选取82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火针组与电针组各41例,火针组采用康复训练加火针疗法,电针组采用康复训练加电针疗法,连续治疗8周,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痉挛分级,并根据痉挛分级情况判定疗效,同时评价患者运动功能及综合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MAS分级均优于治疗前(P<0.05),火针组肌张力改善总有效率97.56%,电针组为92.68%,但两组MAS分级、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FMA评分中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火针组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电针组(P<0.05); 两组躯体功能、认知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火针组躯体功能评分显著高于电针组(P<0.05)。结论:火针疗法与电针疗法配合康复训练用于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治疗,对改善患者肌张力、运动功能及综合功能均有积极意义,但火针疗法在促进患者运动功能、躯体功能恢复上效果优于电针疗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不同留针时间对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102例2011年1月—2015年1月来院诊治的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各34例,均行平补平泻的提插捻转手法进行针刺治疗,以得气为度,其中A组得气后立即拔针,B组留针30 min,C组留针60 min,观察记录3组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临床痉挛指数(CSI)、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FMA)及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以及3组痉挛下肢膝屈曲及踝背屈最大等长收缩状态时主动肌、拮抗肌积分肌电值(IEMG)、肢体协同收缩率(CO),H反射潜伏期及H反射最大波幅和M波最大波幅比值(H/M)。结果:治疗后CSI上B组显著低于A、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5.58,6.28;P0.05),FMA上B组显著高于A、C组(q=5.57,6.59;P0.05),SS-QOL上B组也高于A、C组(q=5.07,7.2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反射潜伏期上B组也高于A、C组(q=5.23,6.63;P0.05),H/M上B组低于A、C组(q=6.51,7.5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组间胫前肌IEMG比较B组低于A、C组(q=4.88,5.51;P0.05),腓肠肌内侧IEMG比较,B组低于A、C组(q=4.65,5.78;P0.05),踝背屈CO比较B组也低于A、C组(q=7.97,9.0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股二头肌IMEG比较B组低于A、C组(q=5.90,6.99;P0.05),股直肌IMEG上B组也低于A、C组(q=5.25,6.22;P0.05)而膝屈曲CO上,B组仍低于A、C组(q=6.57,6.2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针刺时间均对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有良好效果,但留针30 min疗效最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锥体交叉投影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肢体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肢体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予电针(100 Hz,连续波)刺激锥体交叉投影区联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予康复训练。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临床疗效,比较上肢及下肢的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MA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的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组上肢、下肢有效率分别为68.8%、75.0%,对照组上肢、下肢有效率分别为43.8%、50.0%。治疗组下肢有效率明显高于上肢有效率(P0.05);治疗组上肢、下肢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上肢、下肢MAS评分、FM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上肢、下肢M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组上肢、下肢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100 Hz,连续波)刺激锥体交叉投影区可明显缓解脑卒中后肢体肌张力增高,且改善下肢肌张力效果较上肢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拮抗肌腧穴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电针拮抗肌腧穴联合康复训练)和对照组(康复训练)各40例,两组均进行内科常规治疗。治疗前后用改良Ashworth分级、运动功能评定和ADL指数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0日后,两组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治疗组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电针拮抗肌腧穴联合康复训练能够明显缓解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及提高ADL指数,较单用康复训练有显著优势,可在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康法对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2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及住院的患者60例,均为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Barthel量表(BI)和患侧下肢表面肌电数值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MAS痉挛评级、股四头肌RMS均值、iEMG及膝关节屈曲CO较治疗前下降(P0.05);下肢FMA、BI评分和腘绳肌IEMG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MAS、下肢FMA、BI评分、RMS均值、iEMG和膝关节屈曲CO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针康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的肌张力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进一步做好小儿紫癜中医辨证治疗作用的研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80例小儿紫癜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使用中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保守治疗,观察两组的作用疗效。结果:中药组对小儿紫癜总有效率达到92.5%,而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只达到57.5%,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即中药组对小儿紫癜患者治疗后临床作用明显有效。结论:小儿紫癜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效果好、副作用少,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2.
人工骨异烟肼体外及家兔体内释放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蜂蜡为阻滞剂包裹的异烟肼-人工骨(INH-PHA-wax)与未包裹蜂蜡的异烟肼-人工骨(INH-PHA)体外及家兔体内的释放度。方法:用RP-HPLC在不同时间分别测定体外及植入家兔体内的包裹或未包裹蜂蜡的异烟肼-人工骨中异烟肼的浓度。结果:包裹15%蜂蜡INH-PHA-wax,体外20 d释药66%;包裹25%蜂蜡INH-PHA-wax,20 d释药22%;未包裹蜂蜡INH-PHA,6 d释药97%。包裹25%蜂蜡INH-PHA-wax植入家兔体内,可持续释药达240 d,而未包裹蜂蜡INH-PHA持续释药仅60 d。结论:INH-PHA-wax可有效地控制药物的释放,对治疗骨结核可能是一有效植入式缓释剂。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不同职业人群的亚健康状态。方法:通过中国人亚健康状态调查问卷(CSHS-3),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中国东西南北中8个省市20~60岁调查对象进行现场调查,运用卡方检验、协方差分析、秩和检验等统计方法,比较亚健康状态不同方面的职业特征及不同职业的亚健康状态的差异及特点。结果:亚健康状态不同方面的职业特征存在差异;不同职业的亚健康状态存在差异。其中亚健康状态总得分最高的是工人;躯体表现领域得分最高的是工人;心理领域学生得分最高;社会适应领域得分最高的是工人;性生活领域农民得分最高。结论:对不同职业的亚健康状态的差异及特点进行分析,可为职业相关的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提供流行病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刘洋  胡连栋  唐星 《中草药》2009,40(2):228-230
目的 测定川芎挥发油中藁本内酯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 采用RP-HPLC法,以蛇床子素为内标物测定大鼠口服川芎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物后藁本内酯的血药浓度,使用3P97药动学软件计算其药动学参数.结果 藁本内酯在大鼠体内符合二室模型,主要的药动学参数:t_(1/2)(α)为(1.429±1.161)h,t_(1/2)(β)为(6.877±2.275)h,t(peak)为(3.401±1.951)h,AUC为(70.87±25.92)μg/mL·h.结论 以蛇床子素为内标,RP-HPLC法能够准确、灵敏地测定藁本内酯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  相似文献   

15.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分子细胞学遗传技术,具有快速、安全、高灵敏度及探针可长期保存等优点,在分子细胞遗传学、肿瘤生物学、产前诊断等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从FISH与常规宫颈癌检测技术比较、荧光探针类型及标记方法和在宫颈癌中的应用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伤益气雾剂中栀子苷透皮吸收的特点,探讨伤益气雾剂外用时栀子苷的透皮吸收的动力学。方法:利用体内外实验对栀子苷透皮量及其血药浓度进行测试观察。结果:无论体内体外试验均表明,给药后半小时栀子苷即可透过皮肤,在皮下组织中分布,同时血中也能明显测到栀子苷。其透出量具有累积增多的线性关系。结论:伤益气雾剂中栀子苷可明显透过皮肤,并在皮下组织及血液中分布。本实验为该药外用治疗相关病症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黄芩及其制剂中黄芩苷定量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近5年来黄芩苷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状况,系统阐述了4种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薄层扫描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黄芩苷的应用,为我们选择合适的方法提供了较全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体内药代高通量筛选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组合化学和高通量活性筛选技术的发展,大量的活性化合物被发现,而这些活性化合物要最终成为上市的药物必须具备合适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这就对这些活性化合物的药代属性进行筛选提出要求。因此,在新药研发领域迫切需要发展高通量的药代筛选技术。目前,这项研究主要从体外和体内两个方面着手开展,本文介绍了体内药代高通量筛选所必需的生物样品分析技术的发展近况和体内药代高通量筛选模型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彝族药伤益气雾剂中栀子苷透皮吸收的动力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伤益气雾剂中栀子苷透皮吸收的特点,探讨伤益气雾剂外用时栀子苷的透皮吸收的动力学。方法:利用体内外实验对栀子苷透皮量及其血药浓度进行测试观察。结果:无论体内体外试验均表明,给药后半小时栀子苷即可透过皮肤,在皮下组织中分布,同时血中也能明显测到栀子苷。其透出量具有累积增多的线性关系。结论:伤益气雾剂中栀子苷可明显透过皮肤,并在皮下组织及血液中分布。本实验为该药外用治疗相关病症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认知功能减退的多项影响因素中,血管性因素显得尤为重要。任何血管性事件的发生都会影响到神经元,进而异常激活小胶质细胞,直接并间接导致神经元受损,从而引起认知功能的减退。小胶质细胞是一种通过清除大脑内可疑抗原、受损神经元,来保护大脑、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稳定、促进神经元发育的重要免疫细胞。在被异常激活后,小胶质细胞则会引起神经炎症,并加剧认知功能的减退。通过研究小胶质细胞作用的关键靶点,恢复小胶质细胞的稳态、消耗小胶质细胞的数量被认为是可能治疗认知功能障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