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综合运用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反相ODS柱色谱以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色谱分离技术和方法,对番荔枝科鹰爪花属植物香港鹰爪花Artabotrys hongkongensis枝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并通过与文献对照,鉴定了从香港鹰爪花枝叶的90%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的16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blumenol A(1),4,5-dihydroblumenol A(2),(6R,9S)-3-oxo-a-ionol(3),3-hydroxy-β-ionone(4),dehydrovomifoliol(5),(3R,6R,7E)-3-hydroxy-4,7-megastigmadien-9-one(6),sarmentol F(7),10-oxo-isodauc-3-en-15-oic acid(8),fukinone(9),petasitolone(10),β-eudesmol(11),trans-3β-(1-hydroxy-1-methylethyl)-8aβ-methyl-5-methylenedecalin-2-one(12),10-hydroxyaristolan-9-one(13),aristol-8-en-1-one(14),aristolan-9-en-1-one(15),aristolan-1,9-diene(16)。该研究首次对香港鹰爪花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所有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鹰爪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狭瓣鹰爪花Artabotrys hainanensis R.E.Fries为番荔枝科鹰爪花属植物,是海南特有植物。在民间,海南狭瓣鹰爪花作药用植物已有很长历史,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常用作治疗疟疾和头颈部淋巴结核。梁晓天等[1,2]从鹰爪花A.uncinatus根中分离得到倍半萜类化合物鹰爪甲素和鹰爪乙素对鼠疟原虫有强抑制作用,Zhang等[3]也从同种植物的根中分离得到鹰爪丙素和丁素。为寻找新的药理活性成分,本实验对狭瓣鹰爪花茎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本文报道从狭瓣鹰爪花茎中分离到的4个倍半萜类化合物:泽泻醇(alismol,),clovane-2,9-diol(),junipedio…  相似文献   

3.
骆驼蹄瓣中萜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系统的植物化学分离分析方法,研究骆驼蹄瓣中的萜类化学成分。运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对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然后通过现代波谱学鉴定方法(1H-NMR,13C-NMR,MS)和结合文献数据分析确定化合物的结构。从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并鉴定13个化合物,结构分别为1-羟基茅苍术醇(1),茅苍术醇(2),白术内酰胺(3),β-桉叶醇(4),5α-氢过氧基-β-桉叶醇(5),12-羟基-2-酮基-1-瓦伦烯(6),毛脉五味子醇 A(7),(6S,7E)-6-羟基-4,7-大柱烯-3,9-二酮(8),3-羟基-5α,6α-环氧-β-紫罗兰酮(9),(3S,5R,6S,7E)-3,5,6-三羟基-7-大柱烯-9-酮(10),(6R,7E,9R)-9-羟基-4,7-大柱烯-3-酮(11),(S)-3-羟基-β-紫罗兰酮(12),布卢门醇 A(13)。其中化合物 1~7 为倍半萜, 8~13 为大柱烷类降倍半萜,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骆驼蹄瓣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1 为新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4.
研究藏药多刺绿绒蒿的化学成分。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1H,13C-NMR等理化数据及与文献相对照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对部分化合物进行体外细胞毒活性评价。从多刺绿绒蒿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马齿苋酰胺E(1),N-反式对羟基肉桂酰基-对羟基苯乙胺(2),金圣草黄素(3),芹菜素(4),大风子素(5),对羟基肉桂酸葡萄糖酯(6),stigmast-5-ene-3β-ylformate(7),3β-hydroxy-7α-ethoxy-24β-ethylcholest-5-ene(8),β-谷甾醇(9)。化合物6~8 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获得,1,3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对人肝癌细胞系HepG2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5.
李娟  徐博  赵小芳  唐敏  熊斯  李顺祥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1):2118-2123
研究湖南产水菖蒲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抑菌活性。利用多种色谱技术分离水菖蒲化学成分,结合理化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采用96孔板法测定化合物的体外抑菌活性。水菖蒲中分离得到11个倍半萜类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为4β,6β-dihydroxy~(-1)α,5β(H)-guai-9-ene(1),4β,6β-dihydroxy~(-1)α,5β(H)-guai~(-1)0(14)-ene(2),teuclatriol(3),异菖蒲二醇(4),菖蒲二醇(5),calamusin H(6),oxyphyllenodiols A(7),oplodiol(8),菠萝香藤素(9),表水菖蒲酮(10)和bullatantriol(11),其中,化合物9为首次从菖蒲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体外抑菌实验表明,化合物3,7~9和11具有显著地抑菌活性,化合物7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BC 12.50 mg·L~(-1))、化合物9对4种供试菌(MBC 20.00 mg·L~(-1))、化合物11对绿脓杆菌(MBC 12.50mg·L~(-1))均具有良好的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6.
凤尾草中倍半萜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舒积成  潘景行  张锐  任晓静  刘建群 《中成药》2011,33(12):2104-2107
目的研究江西产凤尾草的化学成分,寻找活性成分。方法凤尾草经70%乙醇提取再经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依次萃取,乙酸乙酯及水部位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1H-NMR、13C-NMR、MS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凤尾草中分离鉴定了6个蕨素类化合物,其中4个从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分别为蕨素B(1),乙酰蕨素B(2),去羟基蕨素B(3),蕨素Z(4);2个从水部位中分离得到,分别为蕨素C 3-O-β-D-葡萄糖苷(5),蕨素Q 3-O-β-D-葡萄糖苷(6)。结论化合物2,3,4及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采用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ODS、HPLC等色谱手段,对中药白术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白术干燥根茎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并根据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对其结构进行鉴定,分别鉴定为2个桉叶烷倍半萜(7Z)-8β,13-diacetoxy-eudesma-4(15),7(11)-dien...  相似文献   

8.
对傣药望江南Cassia occidentali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望江南细枝采用乙醇提取,然后用乙酸乙酯萃取,乙酸乙酯萃取物用硅胶柱色谱及PR-HPLC制备色谱技术进行多次分离,得到1个降倍半萜3-异丙基-1,6-二甲氧基-5-甲基萘-7-醇1和一个倍半萜2,7-二羟基-4-异丙基-6-甲基萘-1-甲醛2,其结构通过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也首次从望江南中分离得到。并用MTT法测定了化合物1对NB4,A549,SHSY5Y,PC3,MCF7 5株人癌细胞株的细胞毒活性,其IC50分别为(1.8±0.2),(1.2±0.2),(0.9±0.1),(2.2±0.3),(2.6±0.3)μmol·L-1。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阔带凤丫蕨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法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包括10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是(3S)-蕨苷D(1),表蕨素L(2),蕨素D(3),金粉蕨亭(4),蕨素Z(5),onitisin(6),onitisin-glucopyranoside(7),onitin-15-O-β-D-glucopyranoside(8),(2S,3R)-pterosin-L-2’-O-β-D-glucopyrano-side(9),(3R)-peterosin D-3-O-β-D-glucopyranoside(10),其他化合物分别是尿嘧啶(uracil,11),3,4-二羟基苯甲醛(3,4-di-hydroxybenzaldehyde,12),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2-furancarboxaldehyde,13),β-谷甾醇(β-sitosterol,14),胡萝卜苷(dau-costerol,15)。结论:以上1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阔带凤丫蕨中分离得到,其中9个化合物首次从凤丫蕨属中得到。  相似文献   

10.
对傣药决明子Cassia occidentali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以期发现新的活性化合物。运用硅胶、凝胶、MCI-GEL树脂及PR-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对活性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用MTT法测定了化合物对NB4,A549,SHSY5Y,PC3,MCF75株人癌细胞株的细胞毒活性。从决明子中分离鉴定了2个倍半萜类化合物(1,2)。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6-羟甲基-4-异丙基-7-甲氧基-1-萘甲酸甲酯,该化合物具有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硅胶柱、ODS开放柱和半制备液相等色谱方法相结合,从千年健根茎乙醇提取物中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2个倍半萜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3α,7α-dihydroxy-cadin-4-ene(1),3-oxofabiaimbricatan(2),3β,4α-dihydroxy-7-epi-eudesm-11(13)-ene(3),integrifonol A(4),1β,6β-dihydroxy-7-epi-eudesm-11(13)-ene(5),4β,7β,11-enantioeudesmantriol(6),epi-guaidiol(7),oplopanone(8),(-)-1β,4β,6α-trihydroxy-eudesmane(9),2α-hydroxyhomalomenol(10),(-)-T-muurolol(11),hamalomenol A(12)。化合物1~7为首次从千年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11~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此外对分离的部分化合物进行了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细胞NO释放实验,发现化合物3,5和8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其IC50分别为6.51,3.25,7.78μmol·L~(-1)。  相似文献   

12.
白苞蒿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白苞蒿(Artemisia lactiflora Wall. ex DC.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根据波谱学方法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白苞蒿乙醇提取物的氯仿萃取部位分离得到的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2-hydroxyethoxy acetophenone (1,黑麦草内酯 (2,异黑麦草内酯 (3,异香草酸 (4,对羟基苯甲酸 (5,反式对羟基肉桂酸 (6,反式对羟基肉桂酸乙酯 (7,(+-松脂素 (8,(+-麦迪奥脂素 (9,(+-丁香树脂素(10,丁香酸 (11,二氢异阿魏酸 (12。结论 化合物1是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分得,化合物2~12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其中化合物4,7,8,12 为蒿属植物中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3.
该文对半红树玉蕊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运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HPLC等方法从半红树玉蕊的甲醇冷浸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利用理化常数测定和各种谱学(NMR,MS)数据分析等鉴定其结构分别为3-O-反式对-香豆酰马斯里酸(3β-p-E-coumaroymaslinic acid,1),顺式-careaborin(cis-careaborin,2),careaborin(3),马斯里酸(maslinic acid,4),2α,3β,19α-三羟基-12-烯-24,28-齐墩果酸(2α,3β,19α-trihydroxyolean-12-ene-24,28-dioic acid,5),3-O-顺式对-香豆酰科罗索酸(3β-p-Z-coumaroylcorosolic acid,6),科罗索酸(corosolic acid,7),1α,2α,3β,19α-四羟基-12-烯-28-乌苏酸(1α,2α,3β,19α-tetrahydroxyurs-12-en-28-oic acid,8),19α-羟基熊果酸(19α-hydroxyl ursolic acid,9),3α,19α-二羟基-12-烯-24,28-乌苏酸(3α,19α-dihydroxyurs-12-en-24,28-dioic acid,10),委陵菜酸(tormentic acid,11),3-羟基-7,22-二烯-麦角甾醇(3-hydroxy-7,22-dien-ergosterol,12)。化合物1~4,7~12均为首次从玉蕊属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以上化合物对MCF-7(乳腺癌细胞株)和A549(人肺腺癌细胞)均无明显的细胞毒作用(IC5050 mg·L-1)。  相似文献   

14.
荚果蕨地上部分萜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朱玲娟  燕菲  陈金鹏  张楠  张雪  姚新生 《中草药》2015,46(12):1737-1741
目的研究荚果蕨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Diaion HP20、硅胶、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学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荚果蕨地上部分6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12个化合物,其中10个为megastigmane型降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7-megastigmadiene-3,9-diol(1)、blumenolA(2)、去氢催吐萝芙木醇(3)、bridelionol F(4)、bridelionolB(5)、3,5,6-trihydroxy-7-megastigmen-9-one(6)、5β,6α-dihydroxy-3β-(β-D-glucoyranosyloxy)-7-megastigmen-9-one(7)、byzantionoside A(8)、dearabinosyl pneumonanthoside(9)、3-hydroxy-β-damascone glucoside(10),另外2个为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反枝苋苷ⅣV(11)、icariside C_3(12)。结论化合物1~12均为首次从荚果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运用各种色谱技术对玄参科地黄属植物地黄的地上部分进行分离纯化,从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3-hydroxy-4-(4-(2-hydroxyethyl)phenoxy)benzaldehyde(1),异香草酸(isovanillic acid,2),邻苯二酚(pyrocatechol,3),glutinosalactone A(4),金圣草黄素(chrysoeriol,5),芹菜素(apigenin,6),木犀草素(luteolin,7),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该文利用文本挖掘方法,探讨青蒿与肿瘤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利用生物信息学分子网络分析方法,探讨青蒿抗肿瘤的作用机制。通过文本挖掘工具Polysearch数据库完成信息检索,并将所得信息转换格式后,导入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Cytoscape3.2.1进行可视化处理与后续生物信息学分子网络分析。结果显示,青蒿通过TNF,VEGF,PI3K,ALDH1,Bcl-2,MicroRNA,p38和CASP3共8个关键蛋白与肿瘤建立关联。结果提示青蒿抗肿瘤作用主要涉及的生物学过程为细胞周期、翻译后蛋白修饰、细胞周期调控、蛋白泛素化和细胞器组织的调控等5个方面。通过中心性子网络分析其关键生物学作用,可能是通过甘油三酯代谢过程调控、甘油三酯代谢过程正调控、甘油三酯分解代谢过程中的正调控、出芽细胞顶芽生长调节、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负调控、减数分裂细胞周期的负调控、转录因子活性的正调控等7个生物学过程实现的。表明青蒿可能是通过调节肿瘤细胞脂质代谢过程,分解大量脂质,释放能量,降低肿瘤细胞分裂速度,加速肿瘤细胞凋亡的方式产生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的生物碱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乙醇提取和液液萃取等方法提取,硅胶,反相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HPLC等分离技术分离其生物碱成分,利用MS,NMR等光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MTT法测定化合物对MCF-7及SF-268肿瘤细胞株的细胞毒活性。结果:从博落回中分离鉴定了12种生物碱,分别为maclekarpine E(1),6-丙酮基二氢白屈菜红碱(2),岩黄连灵碱(3),6-丙酮基二氢血根碱(4),O-methylzanthoxyline(5),6-甲氧基二氢血根碱(6),spallidamine(7),6-羟基二氢白屈菜红碱(8),arnotianamida(9),二氢血根碱(10),原阿片碱(11),别隐品碱(12)。结论:化合物1,3,7~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为新天然产物。药理实验表明,化合物6对MCF-7及SF-268细胞株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活性,IC50值分别为0.61,0.54μmol·L-1。  相似文献   

18.
卷茎蓼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陈靖  张朝凤  张勉 《中国中药杂志》2010,35(23):3165-3167
目的:研究蓼科何首乌属植物卷茎蓼Fallopia convolvulus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为蓼科蓼族的化学分类学研究提供物质基础。方法:以80%乙醇热回流提取,采用硅胶、凝胶柱色谱等多种柱色谱技术以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1),木犀草素(2),金圣草素(3),芹菜素(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5),槲皮素-3-O-鼠李糖苷(6),N-反式-阿魏酰酪胺(7),loliolide(8),对羟基苯甲酸乙酯(9),β-谷甾醇(10),胡萝卜苷(11)和正十六烷酸(12)。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卷茎蓼中分得,其中化合物6~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19.
利用各种色谱技术对地黄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地黄地上部分水提取物大孔树脂70%乙醇洗脱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为(+)-(7S, 8S, 8'S)-9-O-[β-D-glucopyranoyl] asarininone(1),2α,3β,19α,23-tetra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2),7,3'-二羟基-5'-甲氧基异黄酮(3),野菰酸(4),corchorifattty acid B(5),pinellic acid(6)。其中,化合物 1 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 2,3,5 均为首次从地黄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MTT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实验,结果表明在10 mg·L-1的质量浓度下,化合物 1~6 对BEL-7402和HCT-8均没有显著的抑制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