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医学心悟》融汇了《内经》、《难经》及历代名医对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之精华。提出“凡看伤寒以传经直中四字为纲领”。关于传经的形式是灵活多变的,并指出直中的治法,“当急温也。”遵循历代医家之旨,将六经分表里,将伤寒的辨证按表里寒热之不同四分为八。提出“邪之在经……均可汗之而已,邪之入腑……皆以下为功。”第二卷条分缕析伤寒论各经主要见证。如对四肢拘急一证从寒热表里不同角度去分析,辨证思路十分清晰。  相似文献   

2.
一、简答题1.朱丹溪《金匮钩玄》的主要内容与书名涵义。2.朱丹溪门人戴思恭的生平与著作。二、论述题朱丹溪对郁证有哪些创见?一、简答题1.《金匮钩玄》全书三卷。卷一、卷二为杂证,近百余条,有论有方;卷三为妇科、儿科疾病。书末附有六篇专题论文,乃门人戴思恭所补。全书分证论治,所列各证,先述病因,病机,次言脉证、治则,后立方药。可谓理、法、方、药俱全,使人能见病知因,依法处方。书中体现了朱氏以养阴为主的学术思想和重视气血痰郁,善治杂证的治疗经验。戴氏则在此基础上更突出了“气化火,血易亏”的观点,从而继承和发挥了朱丹溪“气常有余,血常不足”之说。“金匮”,乃“藏书之器”;“钩玄”,即“探求精深的道理,钩玄提要”。丹溪此书,有论有方,简明精要,甚合钩玄之旨。故《四库全书提要》评云:“是书词旨简明,不愧钩玄之目”。古人以金匮命名者,亦要言妙道、宝而藏之之义。如《素问》有“金匮真言论”之篇;仲景有《金匮要略》之著。又《金匮钩玄》经明代医家薛立斋校订后,改名为《平治荟萃》。清代为避康熙帝“玄烨”名讳,称《金匮钩元》。《金匮钩玄》学习辅导题参考答案2.戴思恭,字原礼,号肃斋;元末明初浦江人;生活于公元1324-1405年。戴氏...  相似文献   

3.
《<辩证奇闻>评注》一书,系今人施洪耀医师编著。该书立论清深,内有奇方,诸多疑难之应,用之无不灵验。全书条理清晰,归为八卷,并附临证医案一百零八则,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伍和实用价位的医学著作,  相似文献   

4.
《证治要诀》十二卷,《证治类方》四卷(以下简称《要诀》),旧题戴原礼著。明·李濂《医史·戴原礼补传》云:“戴思恭,字原礼,……平生著述不多,仪有订正丹溪先生《金匮钩玄》三卷,问以己见附著其后。又有《证治要诀》、《证治类方》、《类证用药》总若干卷,皆隐括丹溪之书而为之,君子以为无愧师门云”。《要诀》一书,明清各家书目多有著录。历来医家,医史及文献学家,对《要诀》的著者未发生过什么疑问。由于戴原礼是丹溪的高足,而且又是明初颇负盛  相似文献   

5.
历代医家对消渴病都有较系统的论述和发挥,然多偏于实热和虚热,且论中消者居多。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体会到,消渴属虚寒者亦不少见。兹就历代医家所论,结合临床浅谈对虚寒性中消证的辨治体会。1 虚寒性中消证的概念 消渴之病名,首先于《内经》,其后历代医家对消渴之属热者论述颇多,对虚寒性中消《景岳全书·三消渴证》曰:“消有阴阳,不得尽言为火。”晚清王旭高则言:“脾伤重则多中消。”陈修园在《医学实在易》中告戒:“但知以凉润之药治渴……以燥热之药治渴人所不知也。”李用粹的《证治汇补》言明:“如上消中消,治之太急,久成中满之症,所谓上热未除,中寒复起也。”近代张锡纯又言:“然消之证,恒有因脾胃湿寒,真火衰微  相似文献   

6.
王嵩  王世东 《北京中医药》2006,25(3):157-158
喻昌,字嘉言,晚号西昌老人,明末清初著名医家,为清初三大名医之一.喻氏学问渊博,临床经验丰富,于医道颇有见解.所著主要有《寓意草》、《医门法律》、《尚论篇》等,后人合编为《喻嘉言医学三书》.《尚论篇》全名为《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集中体现了喻氏的伤寒思想.全书分为八卷,前四卷主要论述伤寒六经证治大法,后四卷则主要论述温病及伤寒论诸方.笔者通过对《伤寒论》、《中医各家学说》及《尚论篇》的学习,试对喻氏伤寒思想作一浅谈.  相似文献   

7.
明代医家江民莹《名医类案》卷三《喘门》、卷五燃气病门》及卷九《淋闭门》等篇,均记述明代吴中医家沈宗常临证治验;清代官吏兼医家陆以淮《冷庐医话》卷一《用药》篇,亦选载沈宗常典型医案。据此,或可感知沈氏医学之影响力。然而,有关沈氏生平,尚未见诸各地报道;查阅医人辞书,亦未获条目载述。近日捧读朱伟常先生大作《冷庐医话考注》,深叹朱先生治学之宏博。然而,其于“沈宗常治案”条文下亦注云:“沈宗常,明代医家,生平不详。”今笔者查阅《文渊阁四库全书》,终获沈氏祖孙墓文,始知其生平家世。特予考录并就正于朱先生。  相似文献   

8.
《医学汇函》十三卷,另有卷首及序录一卷,聂尚恒编撰,是明代重要临证古籍汇编,成书于明崇祯戊辰年(1628),跃剑山房本为其首刻本。书中部分内容取自《古今医鉴》。《古今医鉴》八卷,初刊于明万历四年丙子(1576),由金陵书林周曰校刻印,名《新刊古今医鉴》。明万历五年丁丑(1577)由姑苏沈文台重参校正刊刻,名《新刊古今医鉴》八卷,为第2次刻本。明万历年间金陵周四达《重刻古今医鉴》八卷本,当为第3次刻本。明万历十七年己丑(1589),由叶华生刻印的《古今医鉴》书名改为《王宇泰先生订补古今医鉴》,并将原八卷本简单分拆为十六卷,另外增加了"燥证"一条。本书为目前通行本之底本。从《医学汇函》与《古今医鉴》两书所载病证分析,《医学汇函》来自八卷本《古今医鉴》,可以用来改正通行本的错误,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  相似文献   

9.
四关首见于《内经》一书,《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对文中所提四关,隋唐医家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诸原所生》中曰:“四关,四支(肢)也。”指出四关即四肢。明代张介宾在《类经》卷八中注:“  相似文献   

10.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至卷四十四为论妇、产科诸病,共八卷。其中具体论证了经水、带下、妊娠、难产及产后病等,凡253候。所论各候病源病理大都与临床实况相符,一直为妇科学家所重视。“《读书志》称:宋朝四制,用此书课试医士,而太平兴国中集《圣惠方》,每门之首,亦必冠以此书。盖其时去古未远,汉以来经方脉论,存者尚多,又裒集众长,共相讨论,故其言深密精邃,非后人之所能及。《内经》以下,自张机、王叔和、葛洪数家书外,此书最古,究其要旨,亦可云证治之津梁矣”(《四库全书总目·医家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