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病因病机及证候学专著,在毒邪致病方面首次比较详细记录,"风毒"、"寒毒"、"热毒"、"水毒"、"湿毒"、"痰毒"、"恶毒"、"蛊毒"、"草毒"、"药毒"、"酒毒"、"兽毒"、"蛇毒"、"厉毒"、"斑毒"、"虫毒"、"气毒"、"鬼毒"等30余种毒邪名称及病因病机和相应证候,涉及临床44个病名,为毒邪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祖国医学中无“慢粒”(简称)病名的记载,但就其临床所见,可将其归于“(?)积”、“虚劳”、“瘀证”和“血证”等病的范畴。早在《灵枢·五变》篇即言:“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其所描述积聚证候与慢粒伴有贫血的临床表现相似。《诸病源候论》,说:“(?)瘕……其病不动者,直名为(?)”其描绘与慢粒巨脾坚硬  相似文献   

3.
4.
肝病瘀血舌象不同证型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病瘀血舌象患者的血液生化物质的变化与不同血瘀证型是否内在联系。方法:用常规方法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检测。结果:肝病瘀血舌患者不同证型组湿热瘀滞组、肝瘀痰阻组、气滞血瘀组、气虚血瘀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肝病瘀血舌患者不同证型组与气虚血瘀组比较,湿热瘀滞组、肝瘀痰阻组、气滞血瘀组的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高于气虚血瘀组(P<0.05或P<0.01)。结论:肝病瘀血舌不同血瘀证型有其不同的中医生理病理基础,肝病瘀血舌血液流变性与中医不同血瘀证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讨瘀血舌象肝病患者不同血瘀证及其形成的病理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进行肝病瘀血舌患者血液ET、NO的测定.结果:肝病瘀血舌不同血瘀证组与正常组的ET、NO、NO/ET的比较表明:肝病瘀血舌血瘀证各组的ET、NO、NO/ET显著增高(P<0.05或P<0.01).肝病瘀血舌不同血瘀证组与气虚血瘀组比较结果显示:肝瘀痰阻和气滞血瘀的ET、NO与气虚血瘀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瘀血舌不同肝病组与正常组的ET、NO、NO/ET的比较表明:肝病各组的ET、NO、NO/ET显示增高(P<0.01).结论:瘀血舌不同肝病各组及血瘀证组的ET、NO、NO/ET显著增高,说明NO与ET水平的升高与肝细胞受损有关.肝瘀痰阻和气滞血瘀的ET、NO与气虚血瘀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可能与肝病的肝瘀痰阻型造成的血瘀程度要比其他型更严重有关,因此ET、NO、NO/ET可能是反映肝病瘀血舌患者的血瘀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经典中医医籍《内经》记载的“浸淫”,张仲景《金匮要略》、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和孙思邈《千金方》描述的“浸淫疮”,都是早期中医对湿疹的认识。经过千余年的进展,清代医科全书《医宗金鉴》详细描述了不同类型的湿疹:面游风、钮扣风、病疮、肾囊风、臁疮、四弯风、血风疮、浸淫疮、漆疮和胎敛疮(奶癣)等。论治以祛风、清热、燥湿、凉血、活血、养血诸法为主,  相似文献   

7.
安素红 《河南中医》2013,(12):2080-2080
王清任和唐容川关于血瘀证的临床诊断依据基本是相同的,即望诊色青紫或暗、有疼痛、有出血兼有热像而无表证指征。在临床诊断血瘀证时除了以上参考外,也可借助现代诊疗技术,如微观检查等特殊检查方法,综合参考、四诊合参,辨明病因病位准确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