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系统整理清代和清代以前百会穴的文献,总结其古代临床应用规律。方法:应用中医文献学和数据挖掘的研究方法,筛选百会单穴及其配伍主治病证、腧穴配伍和刺灸法的信息,建立相关数据仓库。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百会单穴主治病证73种,筛选出22种优势病证;配伍主治病证106种,筛选出21种优势病证及其高频配伍处方;与百会配伍的经穴223个,奇穴45个,曲池、上星、风池、合谷、神庭、足三里、大椎、心俞、囟会和人中为前10位的经穴;灸法、烙法、针刺为主要的刺灸法。结论:研究结果较全面地展示了百会的古代临床应用状况,对当今临床及科研均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古代文献中申脉穴的相关文献整理,总结其主治病证及刺灸特点。方法以"申脉"、"阳跷"、"鬼路"为检索词,在《中华医典》(第4版)中进行检索,筛选关于申脉单穴及配伍主治病证、腧穴配伍和刺灸特点的条文,建立相关数据库,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申脉符合纳入标准的有287条,主治病证共有274条。单穴主治病证47种,单穴优势病证19种,前5位的为腰痛、目痛、眩晕、头痛、癫狂;配伍主治病证64种,优势病证22种,前5位的为痫证、腰痛、中风、足痛、头痛;常用针刺深度为3分,针刺时间为6、7呼,灸法刺激量为3壮。结论申脉单穴及其配伍均善于治疗内科病,且均尤善治疗肢体经络病证;常用的刺灸法为针刺法、灸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整理古代文献关于中渚穴的论述,总结中渚穴的应用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第5版)收录的1156部古籍为检索源,对中渚穴主治病证、腧穴配伍、刺灸法等文献进行整理,建立数据库。结果总结出中渚穴临床应用涉及古籍41部,文献条文211条,中渚穴配伍的使用频次为153次,与中渚配伍的腧穴136个,主要归于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膀胱经。结论中渚单穴主治优势病证7种,配伍主治优势病证12种,中渚优势配穴14个,分别为液门、合谷、曲池、阳溪、腕骨、尺泽、阳谷、百会、手三里、支沟、昆仑、前谷、关冲、外关。常用的针刺深度为针入2分,常用的灸量为灸3壮。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先秦至清末风府穴相关古代文献的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古代风府穴应用规律。方法:检索风府穴相关数据,建立数据库,对风府穴主治病证、配穴以及刺灸法的相关条文进行筛选归纳。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风府穴主治相关条文共计277条,包括61种病证,涉及内科、外科、儿科及五官科等多门学科。其中单穴及配伍主治病证频次最高的均为外感类疾病,配穴频次最高的为风池穴。风府穴刺灸法条文共计147条,使用治疗方法共7种。结论:风府穴主治疾病以局部病证为主,循经主治病证为辅,有针对病因病机规律治疗病证的特点,配穴应用主要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风府穴应用方法主要以针刺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清代以前有关合谷穴文献的整理分析,总结合谷古代临床应用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第4版)为主要检索源,检索合谷穴的相关文献,建立合谷穴相关数据库。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索出合谷穴的相关著作126部,纳入条文878条,合谷单穴主治条文160条,主治病证共计65种,总频数为261次,优势病证种23种;配伍主治条文718条,主治病证121种,总频数为902次,优势病34种,并归纳出34种优势病证的高频配伍处方。与合谷配伍的腧穴240个,其中经穴212个,位于前10位的经穴为足三里、曲池、三阴交、风池、百会、水沟、上星、颊车、复溜、昆仑;经外奇穴28个,居于前5位的为太阳、颈百劳、小骨空、十宣、印堂。合谷的常用针刺深度为三分,留针时间以六呼为多,灸法以三壮为多。结论:数据挖掘的结果较全面地展示了合谷的古代临床应用状况,对当今临床及科研均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清代及清代以前足临泣穴的相关文献整理,总结其主治病证及刺灸特点。方法:以"足临泣"、"临泣"为检索词,在《中华医典》中进行检索,筛选关于足临泣单穴及配伍后的主治病证和刺灸特点的条文,建立相关数据库,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足临泣符合纳入标准的有336条,主治病证共有317条。单穴主治病证53种,单穴优势病证18种;配伍主治病证63种,优势病证21种;常用的配伍腧穴为合谷、足三里、中渚、阳辅、精明。常用针刺深度为三分,针刺时间为八呼,灸法刺激量为三壮。结论:足临泣治疗病证广泛,涉及中医内、外、妇、儿、五官科,尤善治疗内科及五官科病证;常与阳经腧穴相配伍治疗疾病,普通针刺和艾炷灸为常用的刺灸方法。  相似文献   

7.
《光明中医》2021,36(5)
目的通过查阅古籍,总结历代医家临床应用照海穴的主治病证、配伍腧穴及其刺灸法的特点。方法以"照海""阴跷"作为检索词对大型电子丛书《中华医典》(第五版)进行检索,筛选符合条件的相关条文,并与原著进行校对,建立数据库进行古代文献研究。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共计267条文献,涵盖47本古籍,其中照海单穴及配伍主治病证共计101种,总频次为502次;照海穴的配伍应用腧穴总计167个,频次821次;刺灸法35条,总频次47次。结论照海穴善于治疗中医内科学疾病,尤其是脾胃病证,经统计排名前10位的优势病证为:便秘、淋证、腹痛、嗜卧、中风、呕吐、郁证、疝气、疟疾和喉痹;腧穴配伍属膀胱经最多,前7位优势配伍腧穴为: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内关、气海、太溪和申脉;常用的刺灸法为灸法、针刺法,灸量多为3~7壮,针刺深度多在3~4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深入研究神阙穴的古籍文献,整理归纳其主治病证、腧穴配伍、应用方法以及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参考和借鉴。方法:以《中华医典》为源数据库检索神阙穴的相关条文,建立神阙穴应用数据库,通过SPSS CLEMENTINE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神阙穴单穴主治病证74种,筛选出优势病证共23种;配伍主治病症共41种,筛选出优势病证共18种。最常见的配伍用穴为关元、气海、三阴交,最常使用的方法为灸法、贴脐法、敷脐法,最常使用药物为盐、葱、大蒜。上述结果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古籍中神阙穴临床应用的各个方面,为今后的临床应用和科研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  相似文献   

9.
汤翰  李宝赢  吕璞  国文豪  陆永辉 《中国针灸》2023,(1):101-106+108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分析古今文献中曲骨的临床应用特点。以第5版《中华医典》为古代文献检索源,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为现代文献检索源,对曲骨单穴及配伍治疗病证、配伍腧穴、刺灸法等进行系统整理。纳入古代文献条文140条,曲骨单穴常见主治病证为癃闭、带下过多、疝气;配伍常见主治病证为带下过多、淋证、疝气;配伍腧穴64个,主要与任脉、膀胱经、肝经腧穴配伍,高频配穴为中极、关元、三阴交;配伍特定穴多使用五输穴;常用灸法。纳入现代文献73篇,曲骨单穴常见主治病证为尿潴留、勃起功能障碍、慢性前列腺炎;配伍常见主治病证为尿潴留、勃起功能障碍、前列腺增生;配伍腧穴36个,主要与任脉、肾经、脾经配伍腧穴,高频配穴为中极、关元、足三里;配伍特定穴多使用募穴;常用针刺疗法。古代曲骨主治病证广泛,重视腧穴的远治作用;现代曲骨治疗局部病证为主,重视腧穴的近治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廉泉穴相关古代文献的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古代廉泉穴应用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第5版)收录的1 156部中医古籍为检索范围,对廉泉穴主治病症、腧穴配伍、配伍主治病症以及刺灸法的相关条文进行归纳整理,并建立数据库。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符合要求条文共计196条,涵盖60本古籍,与廉泉穴主治相关条文共155条,包括35种病症,涉及内科、儿科及五官科等多门学科。其中单穴及配伍主治病症频次最高的均为五官科疾病,配穴频次最高的为少商穴。廉泉穴刺灸法条文共计78条,使用治疗方法共4种。结论:廉泉穴主治规律以局部病症为主,其中关于舌咽疾病的选穴体现辨证分经的规律,并以循经主治病症为辅;相对穴、五输穴等配穴应用主要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廉泉穴刺灸方法主要以灸法为主,刺激量以灸3壮为多,针刺深度多为针3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复杂网络技术,分析近20年临床观察类文献中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腧穴配伍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KOA提供选穴依据和治疗思路。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ScienceDirect数据库,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建立针灸治疗KOA处方数据库,运用SPSS Mode-ler18.0进行关联性分析,分析核心腧穴节点和配伍关系,利用Gephi0.9.2软件展示复杂网络示意图。结果:最终提取针灸处方444条,单穴处方为6条(1.35%),多穴处方为438条(98.65%),共涉及112个腧穴,总使用频次3 389次。其中内膝眼使用频次最高(354次,10.45%),其次为犊鼻、血海、阳陵泉、梁丘、足三里等穴。腧穴归经主要为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特定穴以五输穴使用最多,其次为交会穴和下合穴。结论:针灸治疗KOA的腧穴配伍规律是以下肢局部取穴为主,特定穴以五输穴为主,配穴方式以表里经配穴为主,尤其注重脾经与胃经腧穴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针灸组方配穴是针灸临床疗效得以发挥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有关腧穴间配伍规律及协同效应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该文通过探讨腧穴协同作用的概念,古代常用腧穴的配伍,腧穴配伍的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并结合作者的相关研究,提出对今后腧穴协同作用研究的思考和展望,旨在进一步揭示腧穴间协同效应及选穴配伍的规律,以指导临床配穴,提高针灸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查阅针灸治疗腹泻文献,探索其用穴和治疗方法的规律。方法:以针灸、针刺、电针、灸法、穴位贴敷、腹泻、泄泻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上检索近11年来针灸治疗腹泻临床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检索到相关文献共计112篇,符合要求的文献50篇。经分析天枢、足三里应用频次最高,配穴以大肠的募穴天枢与大肠的背俞穴大肠俞所组成的俞募配穴,胃经合穴足三里与大肠募穴天枢所组成的合募配穴,大肠的募穴天枢,大肠的背俞穴大肠俞,胃经的合穴足三里所组成的合募俞配穴最为常见,治疗方法以温针灸、灸法、电针疗法最为常见。结论:温针灸和灸法是治疗腹泻的常用和有效方法;俞募配穴、合募配穴、合募俞配穴为治疗腹泻的常见配穴方法;天枢、足三里是治疗腹泻出现频次最高的穴位,可作为针灸治疗腹泻基础方,并随症选穴。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水沟穴古代文献的整理,总结出水沟穴的应用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第四版)收录的1000部书籍为检索范围,对水沟穴主治病证、腧穴配伍、配伍主治病证、刺灸方法、刺激量等文献进行系统、规范整理,建立数据库。结果总结出关于水沟穴主治应用条文425条,涉及171部古籍,水沟穴配伍的使用频次为240次,与水沟穴配伍的腧穴共计109个。结论配伍前10位的穴位为合谷、百会、足三里、上星、承浆、气海、颊车、风府、中脘、委中。常用的针刺深度为刺四分,常用的灸量为灸三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昆仑穴的古籍文献,归纳整理其主治病证、腧穴的单穴及配伍应用和应用方法,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参考和借鉴。方法 以《中华医典》为源数据库检索昆仑穴的相关条文,建立昆仑穴应用数据库,通过IBM SPSS STATISTIC 26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 检索相关的古籍著作共计238部,纳入文献条文432条,昆仑单穴主治病证共达47种,优势病证为:腰痛、足痛、头痛、下肢肿(头痛、下肢肿为并列关系)、癫痫、鼻衄、喘证、难产(癫痫与鼻衄、喘证、难产为并列关系)、肩背痛、太阳中风、前阴肿、疟疾、暴喘、中风、水肿、小儿阴肿(暴喘、中风、水肿、小儿阴肿为并列关系);配伍主治病证73种。最常见的配伍用穴频次前10依次为合谷、照海、绝骨、足三里、太冲、太溪、涌泉、金门、腕骨、申脉、三阴交、天柱、委中、阳溪(腕骨、申脉、三阴交、天柱、委中、阳溪出现频次相同);最常使用的方法为针刺和艾灸。结论 上述结果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古籍中昆仑穴在单穴治疗中与配伍治疗的临床应用,总结分析古代病案中昆仑的优势病种和与之相配的使用方法,为今后的临床应用和科研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  相似文献   

16.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取穴规律与经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根据临床统计,探索分析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取穴规律。方法:查阅1979年~2013年1月间已公开发表并收录于中国知网( CNKI)的关于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文献,对相关穴位的使用频次、归经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92篇文献中,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涉及14条经脉的95个穴位,最常使用的前10个穴位大多数分布在阳明经和太阳经。结论:目前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在取穴方面虽然较为繁多,但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17.
邵素菊  秦小永 《中国针灸》2007,27(9):709-711
目的:整理《普济方》有关针灸内容,为后学学习古代针灸文献提供参考。方法:以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普济方》为蓝本,整理《普济方》中有关针灸的经络腧穴、刺灸方法、治疗取穴等内容。结论:《普济方》收集大量针灸文献,择各家之所长,汇历代之精华,具有较高的理论学术性和临床实用价值,为针灸文献的保存、考证、校勘等研究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阳痿的选穴及配伍规律,为临床治疗阳痿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生物医学及PubMed5个数据库中关于针灸治疗阳痿的临床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将纳入文献中与治疗选穴相关的资料录入Excel进行整理、归纳、统计,并使用SPSS Modeler18.0软件中的Apriori关联规则方法对所选穴位进行关联分析,并通过软件"网络图"功能得到关联网络图。结果:筛选后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32篇,选穴总频数251,选穴频数前3位依次为关元(24次)、肾俞(22次)、三阴交(18次);膀胱经穴位最多,占总体选穴的27.14%(19/70);选穴部位以腹区(21.43%,15/70)和腿区(12.86%,11/70)为主;配伍关联中,关联度最强的腧穴配伍为肾俞与关元、关联度最强的经脉配伍为膀胱经与任脉,关联度最强的腧穴部位配伍为腿区与腹区。结论:针灸治疗阳痿阴阳并治,注重肾和阳气的固护,临床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acupoint selection rule for chronic gastritis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so as to provide a certain evidence for clinical practice and scientific research.Methods By searching journal literature on chronic gastritis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recent 10 years, with data mining, the acupoints screened from literature were analyzed.Results A total of 803 articles were included finally. Conception vessel, stomach meridian and bladder meridian were mostly selected, the acupoint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abdomen, the thigh/crus, the back and the arms. The top 5 aucpoints with high frequency were Zúsānl? (足三里ST36), Zhōngw?n (中脘CV12), Wèishū (胃俞BL21) (332), Píshū (脾俞BL20) and Nèiguān (内关PC6). The top 5 acupoint combinations with high frequency included CV12 combined with ST36, BL21 with CV12, BL21 with ST35 and BL20 with CV12. The mostly used specific points were front-mu point, he-sea point, crossing point and back-shu point.Conclusion In treatment of chronic gastritis with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onception vessel, stomach meridian and bladder meridian are particularly selected in combination and the specific points with duplicate effect are mostly selected, especially focusing on the application of front-mu point.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心痛的选穴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心痛类症状提供参考。方法:检索“针灸古籍中腧穴主治的计算机检索系统”,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腧穴处方,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25.0、IBM 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关联、因子分析。结果:共筛选出《黄帝内经》《中国简明针灸治疗学》等73本古籍中有效处方共394例。描述性分析提示,针灸治疗心痛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是中脘、上脘、巨阙、大陵、内关;任脉、心包经、膀胱经是最常选取的经脉;特定穴方面,主要选取五输穴、募穴、原穴;高频穴对为中脘、上脘,巨阙、中脘,内关、大陵。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得到针灸治疗心痛的核心腧穴处方为中脘-上脘-巨阙;因子分析共提取出9个公因子组。结论: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心痛,一般选用心系经脉或相表里经脉腧穴,而对于因其他脏腑气机逆乱所致的心痛,一般选择针灸其原发脏腑或与其相表里脏腑经脉之腧穴;兼见其他脏腑症状者,取相关脏腑之经脉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