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综合征4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性眩晕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颈椎病之一,笔者自2006年~2007年间运用颈夹脊穴温针灸为主治疗本病42例,并与电针颈夹脊穴治疗38例作对照,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一般资料80例颈性眩晕综合征患者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所订诊断标准,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中,男20例,  相似文献   

2.
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等。笔者自2008年3月~2008年7月采用天舒胶囊治疗颈性眩晕30例,疗效显著,并与单用氟桂力嗪治疗的3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手法配合牵引治疗颈性眩晕68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海林 《中医正骨》2007,19(6):48-48
颈性眩晕为颈椎疾患所致的椎动脉受刺激(或受压),使脑供血不足而出现的综合征,亦称为椎动脉压迫综合征。自2002年4月~2006年4月,作者采用手法配合牵引治疗颈性眩晕68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颈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的一组综合征,多以颈部不适加突发性眩晕、转动颈部加重为特征,应用血管扩张药治疗有一定疗效,但复发率高.本院2005-2007年采用颈椎牵引配合灯盏细辛治疗颈性眩晕患者24例,疗效较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山东中医杂志》2016,(2):172-174
颈性眩晕是一种由椎动脉颅外段受颈部病变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引起的眩晕综合征。通过对推拿治疗颈性眩晕文献的总结,从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颈性眩晕手法治疗发展史两方面对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现状进行概述,总结目前国内外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不同之处,为临床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提供新的思路。参考文献37篇。  相似文献   

6.
颈性眩晕是由颈椎综合征(简称颈椎病)引起的以表现眩晕为主的一组症状,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1995年5月~2000年11月,笔者以自拟颈宁晕停汤治疗颈性眩晕49例,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黄维 《中国中医急症》2013,(12):2093-2094
目的观察针刺颈夹脊针刺法结合桂枝加葛根汤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的颈源性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例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以颈夹脊穴针刺法结合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对照组予以尼莫地平口服。10d后比较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较对照组在临床综合疗效及眩晕积分改善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针刺颈夹脊穴针刺法结合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可以提高颈源性眩晕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针刺四神聪治疗颈性眩晕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四神聪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8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四神聪结合颈夹脊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7%,比较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针刺四神聪治疗颈性眩晕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颈性眩晕又称椎动脉压迫性综合征、椎动脉缺血性综合征,是由于颈部疾患压迫颈椎动脉,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的综合征。2006年5月~2007年7月,笔者采用调和营卫针刺法配合松解术治疗颈性眩晕,获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共观察治疗80例,均为江夏区中医院门诊患  相似文献   

10.
颈性眩晕[1]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的以眩晕、头痛、恶心、呕吐、耳鸣、猝倒等一系列症状为主的临床常见病,又称为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椎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等.我们采用推拿手法为治疗组,西比灵口服为对照组,对64例颈性眩晕患者进行疗效观察,通过治疗前后TCD检查对比及治疗组症状体征积分,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颈性眩晕有效的治疗方法,分析和评价中医药对不同临床分型的颈性眩晕的治疗优势.方法 将200例颈性眩晕患者按照就诊时门诊号或住院号的最后一位数字的奇偶数分组,奇数为实验组,偶数为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根据临床分型标准分为上颈性眩晕组及下颈性眩晕组,上颈性眩晕组患者给予颈椎姿态调衡手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下颈性眩晕组给予颈椎姿态调衡手法配合中药外敷治疗,对照组采用抗眩晕药物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颈性眩晕患者治疗有效率及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临床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颈性眩晕进行临床分型后治疗能明显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从临床方面证实颈性眩晕临床分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活血增流手法治疗颈性眩晕13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颈性眩晕是指颈椎源性因素影响椎动脉形态发生变化,导致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以眩晕为主症的一组综合征。笔者运用手法治疗该病138例,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卢晓茵  沈菲  赵增趁  高珺  傅瑞阳 《中国针灸》2023,(12):1431-1432
<正>颈性眩晕是以头晕目眩甚则恶心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成年人颈性眩晕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以中老年居多,并日趋年轻化[1]。西医以血管扩张剂等药物治疗为主,具有起效慢、疗程长、复发率较高等不足[2]。而针刺治疗颈性眩晕已有明确疗效[3-4]。笔者采用疏利少阳针刺法治疗颈性眩晕65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等,常见于中老年人。其特点是眩晕主要发生于头颈部活动时,如头颈部前后屈伸及左右转动时突发眩晕,一般持续时间较短,随着颈部位置的复原而缓解。颈性眩晕主要为中枢性眩晕,  相似文献   

15.
手法配合穴位注射综合治疗颈性眩晕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凯 《光明中医》2008,23(6):748-749
目的:观察手法配合穴位注射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20例。均采用常规疗法,治疗组在常规疗法的同时,配合手法及穴位注射疗法。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均能减轻眩晕,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手法配合穴位注射综合疗法是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1颈性眩晕概论 颈性眩晕,通常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等,其特点是眩晕发生在头颈部活动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药配合五步调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福建省龙岩市中医院康复科就诊的颈性眩晕患者9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中药配合颈椎牵引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配合五步调颈手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功能评估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为(39.98±2.95)分,对照组为(30.14±2.27)分,两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42,P<0.05);治疗组的改善指数为(0.41±0.04),小于对照组(0.23±0.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31,P<0.05)。治疗组治愈率+显效率为88.89%,对照组为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38,P<0.05)。结论中药配合五步调颈手法可改善颈性眩晕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  相似文献   

18.
颈性眩晕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颈性眩晕顾名思义就是因颈椎源性因素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其特点是头颈部前后屈伸及左右转动时突发眩晕,一般持续时间较短,但也有部分病人眩晕症状反复发作。自2004年10月-2005年6月,我院先后收治该类病人68例,为总结诊断治疗经验,现作回顾性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颈性眩晕是指椎-基底动脉颅外段受到颈部病变的影响,从而导致血流障碍,引起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1].颈椎病临床上主要分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脊髓型,其中椎动脉型颈椎病是较为常见的一型,而颈性眩晕系椎动脉型颈椎病最突出的表现.中药及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代临床大量研究[2-3]表明:中医中药及针刺治疗颈性眩晕其临床疗效确切.笔者采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针灸治疗痰瘀阻络型颈性眩晕216例,并与单纯针灸组进行为期3周的临床对照,发现针药并用组比单纯针灸组治疗效果更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针刺结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4年3月-2015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颈性眩晕患者,将70例患者简单随机平均分为两组。一组患者实施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组),另一组采用针刺结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观察组)。对比两组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和ADL评分。结果:观察组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和ADL评分较对照组患者更胜一筹(P0.05)。结论:对颈性眩晕患者使用针刺和脊柱微调手法联合治疗有利于患者临床症状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效果优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