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目的:建立宣痹凝胶膏剂中龙胆苦苷、柚皮苷、原苏木素B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MerckRP-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梯度洗脱(0~ 33 min,11%乙腈;33~36 min,11%乙腈~20%乙腈;36~67 min,20%乙腈),柱温20℃,流速0.6 mL· min-1,检测波长283 nm,进样量10 μL.结果:龙胆苦苷、柚皮苷、原苏木素B分别在0.014 9 ~0.745 0 μg,0.007 1 ~0.355 0 μg,0.002 2 ~0.107 5 μ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87% (RSD 2.19%),103.51% (RSD 0.94%),99.58%( RSD 2.49%).结论:方法操作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宣痹凝胶膏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
止痛凝胶膏剂体外透皮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该试验旨在测定止痛凝胶膏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研究其体外透皮吸收特性。以阿魏酸和欧前胡素为指标,用甲醇提取止痛凝胶膏剂中有效成分,以HPLC同时测定2种成分的含量。采用改良的Franz 扩散池法,以裸鼠腹皮为体外模型,选择合适的接收液,测定接收液和皮中阿魏酸和欧前胡素的含量。止痛凝胶膏剂中阿魏酸和欧前胡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55.10,371.66 μg·g-1。以20%乙醇-磷酸盐缓冲液(pH=8)做接收液,止痛凝胶膏剂中阿魏酸和欧前胡素透皮速率分别为 1.29,0.15 μg·h-1·cm-2,24 h的累积透过量分别为30.03,3.31 μg·cm-2,累积透过率分别为41.45%,5.60%,在皮中的滞留量分别为0.69,2.60 μg·cm-2,滞留率分别为0.95%,4.40%。止痛凝胶膏剂中,阿魏酸的体外透皮行为接近零级过程,皮肤角质层是其主要限速因素;欧前胡素的体外透皮行为符合Higuchi方程,渗透过程受药物释放和皮肤的限制。  相似文献   

3.
冲和凝胶源自古方,可用于糖尿病足的治疗。该实验以芍药苷、蛇床子素为指标,考察冲和凝胶体外透皮特性,探索冲和凝胶透皮机制。实验采用Franz扩散池法,以大鼠腹皮为模型,用HPLC测定。实验筛选了接收液的种类,并比较冲和凝胶、冲和油膏内指标成分的透皮特性,考察药物累积透皮率、皮肤内滞留率以及皮肤外残率。结果显示,乙醇-生理盐水(2:8) 更适于作为接收液;冲和凝胶给药0.5 g,芍药苷、蛇床子素透皮速率分别为78.07,7.08 μg·cm-2·h-1,其24 h累积透过率分别为(31.51±1.33)%,(12.38±1.28)%,皮肤滞留率分别为(0.92±0.45)%,(4.81±1.03)%。蛇床子素能在皮肤中形成贮库。冲和凝胶释药性优于油膏。芍药苷、蛇床子素透皮行为分别符合Weibull方程与Higuchi方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冠心凝胶膏剂体外释放和透皮吸收行为.方法: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以离体小鼠皮肤为屏障进行试验,HPLC测定丹酚酸B含量,考察冠心凝胶膏剂体外透皮吸收行为.结果:24 h内丹酚酸B累积释药率为92.7%,丹酚酸B累积透过率为21.97%,透过速率为71.90 μg·cm-2·h.结论:冠心凝胶膏剂体外释放和透皮行为均满足中药凝胶膏剂的体外释放和透皮规律.  相似文献   

5.
目的: 考察消癥止痛方凝胶膏剂大鼠的透皮行为。 方法: 以延胡索乙素为指标,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进行实验,HPLC测定样品的含量。 结果: 24 h累积经皮渗透率和速率分别为20.20%, 0.744 1 μg·cm-2·h-1结论: 消癥止痛方凝胶膏剂大鼠的经皮渗透行为符合零级动力学模型且离散度较小,经皮渗透行为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6.
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进行实验,以延胡索乙素为指标,HPLC测定样品的含量,考察止痛凝胶膏剂的体外释放和经皮渗透行为。经统计分析,24 h内延胡索乙素累积释药率和释药速率为81.9%,2.26 μg·cm-2·h-1;24 h累积经皮渗透率和速率分别为12.53%,0.27 μg·cm-2·h-1,48 h内累积经皮渗透率和速率为20.31%,0.22 μg·cm-2·h-1,表明止痛凝胶膏剂具有较好的释放和透皮性能,透皮行为符合零级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复方南星止痛凝胶膏中丁香酚的透皮吸收特性,并探讨水杨酸甲酯对该凝胶膏剂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 以离体裸鼠皮为透皮屏障,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用HPLC法测定接受液,以及皮中、膏中残留的丁香酚的含量,并与不含水杨酸甲酯的凝胶膏剂进行比较。结果: 含水杨酸甲酯与不含水杨酸甲酯的凝胶膏剂中丁香酚24 h的渗透速率分别为13.18,9.58 μg·cm-2·h-1,其在皮中滞留量分别为(185.02±19.23),(160.23±16.54) μg·g-1,在膏中残留量分别为(1.96±0.12),(1.71±0.15) mg。结论: 复方南星止痛凝胶膏中丁香酚具有较好的经皮渗透性,凝胶膏处方中的水杨酸甲酯能够促进丁香酚的透皮吸收。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三七接骨凝胶膏剂并对其体外透皮特性进行研究。方法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利用中心复合设计-效应面法,以外观性状、初黏力、持黏力、剥离强度为指标优化三七接骨凝胶膏剂最佳基质处方,并采用Franz扩散池法,以川续断皂苷VI、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三七皂苷R1为指标成分,对其进行体外透皮研究。结果凝胶膏剂最佳处方为ViscomateTM NP700-卡波姆940-PVPK90-高岭土-甘羟铝(1.86∶1.48∶0.49∶0.5∶0.16);24 h内川续断皂苷VI、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三七皂苷R1的体外透皮速率依次为1.868、4.233、1.149、1.558μg/(cm2·h)。结论三七接骨凝胶膏剂具有较好的释药性和透皮性,透皮行为符合零级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9.
徐月红  叶卉  官素桃  郭秀彩  刘霞  吴传斌 《中成药》2011,33(12):2068-2072
目的研究白芥子涂方(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等)凝胶膏剂的体外释放和透皮特性,为开发白芥子涂方贴敷预防和治疗哮喘的药物新型给药系统提供实验支持。方法分别以透析膜和大鼠皮肤为屏障,以扩散池法进行体外释放和透皮实验,以方中君药白芥子的有效成分芥子碱硫氰酸盐为指标,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测定白芥子涂方凝胶膏剂释放介质和透皮接收液中的药物浓度,分别以累积释放量和透皮量对时间做图,计算释放和透皮速率。结果芥子碱硫氰酸盐自凝胶膏剂中体外释放的方程为QR=45.65t+3.193,r2=0.994 6,释放速率为45.65μg/(cm2.h);其透皮特性方程为QT=0.502 1t+0.178 0,r2=0.997 1;透皮速率0.502 1μg/(cm2.h)。结论芥子碱硫氰酸盐的释放速率远大于透皮速率,释放速率可保证其稳定透皮的动力,其透皮过程不受其释放的限制,限速步骤主要是由于皮肤的屏障作用导致,寻找合适的透皮促进剂对白芥子涂方凝胶膏剂发挥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3,(4):823-825
中药贴膏剂是目前国内外用制剂的研发热点,但由于皮肤角质层的作用以及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等因素,贴膏剂的透皮吸收成为限制其发展的首要因素。文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透皮吸收促进剂及其在中药贴膏剂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整理,期望能为中药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风湿骨痛凝胶贴膏中有效成分青藤碱的体外释放及透皮吸收特性。方法:采用Franz扩散池法,以微孔滤膜代替筛网,研究该制剂中青藤碱的体外释放;以小鼠腹皮为体外模型,研究该制剂中青藤碱的透皮吸收行为。结果:风湿骨痛凝胶贴膏中青藤碱12 h累积释放率可达97.76%,释放曲线符合Weibull方程,ln(1/(1-Q))=1.4012×lnt+0.2326,r=0.9875;12 h累积透皮吸收百分率为44.86%,透皮吸收过程符合Weibull方程,ln(1/(1-Q))=0.2118×lnt+0.0737,r=0.9874。结论:风湿骨痛凝胶贴膏中有效成分青藤碱体外释放及透皮吸收良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丹参透皮吸收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丹参透皮特性进行研究,探讨影响中药有效成分透皮吸收的主要因素。方法:以丹酚酸B为指标性成分,采用体外Franz扩散池法进行体外透皮吸收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体外透皮吸收实验接收液中的丹酚酸B进行含量测定。结果:丹酚酸B经不同动物皮肤具有不同的透皮吸收;3%氮酮+2%薄荷脑合用时促渗效果更优;生理盐水为接受液透过率最大,酸水为接受液透过量最少。结论:丹酚酸B体外透皮吸收良好。  相似文献   

13.
李倩  肖臻  姜之炎 《天津中医药》2023,40(5):642-648
[目的]观察细芥化痰平喘凝胶贴膏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60只健康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哮喘模型组、细芥化痰平喘凝胶贴膏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细芥敷贴丸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卵清蛋白(OVA)致敏和激发建立小鼠哮喘模型,取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炎性细胞的总数及炎细胞分类计数检测,苏木素-伊红(HE)染色、丽春红酸性品红-苯胺蓝(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LSA)检测小鼠BALF中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的含量。[结果] 1)OVA成功致敏和激发,建立小鼠哮喘模型。2)与正常组相比,BALF中炎症细胞总数及以嗜酸性粒细胞(EOS)为主的各分类炎症细胞均显著增加(P<0.01),细芥化痰平喘凝胶贴膏低中高3个剂量组、细芥敷贴丸组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炎性细胞总数及炎症细胞的增加(P<0.01),细芥敷贴丸组、细芥化痰平喘凝胶贴膏中剂量组两组对白细胞及EOS等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HPLC-MS方法同时测定血浆中6种生物碱的浓度以评价2种给药载体中左金丸的主要成分药物动力学过程.方法:家兔经皮给予相同剂量的微乳凝胶和水凝胶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浆样本,LC-MS法测定血浆中6种生物碱的浓度,数据以WinNonLin软件拟合,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以小檗碱、巴马汀、黄连碱、药根碱、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为指标成分,与水凝胶比较微乳凝胶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31%,127%,108%,121%,92%,109%,吸收速率常数之比分别为10.5,5.1,3.7,0.8,1.8,1.5.结论:该方法可同时测定血浆中上述6种生物碱的含量,能快速、简便地进行生物样本分析;药代动力学参数显示,与水凝胶相比,微乳凝胶给药系统能加速药物的经皮吸收速度.  相似文献   

15.
磷酸川芎嗪的体外透皮吸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晖  高莉莉  许卫铭  刘刚 《中草药》2000,31(2):117-119
对磷酸川芎嗪透皮吸收的规律及释药机制进行探讨。采用离体透皮实验装置,通过发迹药物浓度、pH值、促透剂及皮肤状态,研究磷酸川芎嗪的透皮吸收。结果发现随着磷酸川芎浓度增加,渗透系数明显增加;pH增大,渗透系数随之增加;氮酮在1%时可显著增加磷酸川芎嗪的透皮吸收;当去除角质层后,渗透系数比完整皮肤增加近一半;完整皮肤的贮库效应大于去角质层皮肤。提示磷酸川芎嗪可透皮吸收,吸收的主要屏障是角质层,且存在着贮  相似文献   

16.
中药凝胶贴膏剂的研究进展及在产品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霜  冯松浩  马旭伟  许浚  陈常青 《中草药》2018,49(21):5197-5204
中药凝胶贴膏作为经皮给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继承了中医药的传统理论,同时又结合现代制剂新工艺、新技术,在近年来发展迅速。与传统的黑膏剂、橡胶膏剂相比,中药凝胶贴膏采用水溶性高分子材料作为基质,具有保湿性能好,与皮肤相容性好,亦可反复贴敷等优势,越来越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重视。同时中药凝胶贴膏也面临着基质配比不合理、制备工艺简陋、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通过查阅近年来中药凝胶贴膏的相关文献,从发展现状、基质组成、制备工艺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中药凝胶贴膏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验证宣痹通瘀胶囊对实验性大鼠血液流变学、体内动脉血栓及体外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血瘀模型组、通心络胶囊对照组、宣痹通瘀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各实验组采用不同浓度、相同体积的方法灌胃给药。采用复合致瘀因素复制大鼠血瘀证动物模型。血液流变仪检测不同切变率的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采用电刺激大鼠颈总动脉导致局部血栓形成的方法,观察各组动物局部动脉血栓形成的时间;采用大鼠体外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的方法,检测各组动物体外血栓的湿重和干重。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高、中、低剂量组不同切变率的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均明显降低(P < 0.01或P < 0.05);高、中剂量组体内血栓形成时间均明显增加(P < 0.05);高剂量组形成的体外血栓湿重和干重均明显降低(P <0.05);中、低剂量组形成的体外血栓干重明显降低(P < 0.05)。结论 宣痹通瘀胶囊的预防性给药,对大鼠血瘀证的血液流变学特征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具有降低总血栓风险的作用,其治疗效果与用药剂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芍药苷凝胶剂与芍药苷醇质体凝胶剂的体外透皮性能,判断芍药苷的透皮形式。方法: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以大鼠腹皮为体外模型,考察芍药苷凝胶剂与芍药苷醇质体凝胶剂中芍药苷的透皮速率及滞留量。运用HPLC测定透皮液中芍药苷含量,流动相乙腈-0.4%冰乙酸溶液(14∶86),检测波长230 nm。结果:芍药苷醇质体凝胶剂中芍药苷的累计透过量(361.67±69.98)μg·cm-2,14 h累计透过率(17.42±3.34)%,分别为芍药苷凝胶剂的1.76倍和2.03倍。芍药苷在凝胶剂和醇质体凝胶剂中的透过方式均符合零级方程;在透皮时部分醇质体以完整形式透过皮肤。结论:醇质体载药体系通过变形性及与皮肤的融合性提高了芍药苷的经皮渗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