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素霞 《气功》2011,(6):494-496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何嘉琳教授是何氏女科第四代嫡系传人,她擅治各类妇科疑难杂症,在中医妇科界享有盛誉。年过花甲的何嘉琳教授面色红润,声音清脆,走起路来步伐轻快而矫健。谈到女性养生,她颇有感触地说:“做中医久了,看的病人多了,对于女性的保养,也有一些感叹:特殊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女人就是一枝娇艳的鲜花,吃、穿、住、用、行,都需要特别留意,别给妇科病留下可趁之机。”本文主要介绍何嘉琳教授对卵巢早衰女性的养生建议以及她本人的部分养生心得。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动态     
《新中医》1987,(5)
△广州中医学院将从今年起在七个学科中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这七个学科和导师是:中医妇科学(罗元恺),内经学(梁乃津),伤寒论(熊曼琪),温病学(刘仕昌),中医内科学(邓铁涛),针灸学(司徒铃),中西医结合临床学(中医理论)(王建华)。其中中医妇科学博士研究生郑国平近日入学。她是广州中医学院首名攻读中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她将在罗元恺教授的指导下,专攻中医药对女性内分泌影响的研究。(黎)  相似文献   

3.
梅乾茵(1948—2018)教授从事中医妇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40余载,曾师从国家级名中医黄绳武教授,撰写《黄绳武妇科经验集》一书,多次参编不同版本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医妇科学》,对妇产科疑难杂症的中医诊治有很深造诣,特别对以中医药治疗女性不孕症有独到见解[1]。笔者跟师学习多年,现总结梅师治疗不孕症临证经验,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4.
<正>为推动女性疾病的交流与学术发展,增进妇科、乳腺外科、皮科工作者的学术交流,展现并分享业内专家在女性疾病的中医临床特色治疗及基础科研领域的成果,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教育处和中医杂志社主办的"2016中国女性健康阳光论坛"定于2016年8月20—21日在北京举行。一、论坛内容:涵盖妇科、乳腺外科、皮科等学科领域,既有最新进展,又有特色中医治疗,既有大师级讲者,又有临床教授授  相似文献   

5.
李琼  丁丽仙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4):117+105-117,105
原国家级名老中医、著名中医妇科专家丁启后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六十余年,对妇科疾病的诊疗造诣精深,在治疗月经病、妇科杂病等方面有其独特的诊疗经验,疗效显著。丁丽仙教授是丁老的师承弟子,她以丁老总结的"阴血留存论"及"解郁化滞论"妇科学术思想为指导,治疗妇科疑难病证,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张萍青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妇科专家,从事中医妇科医、教、研工作近40年.她博采众长,学验俱丰,我有幸跟随张教授工作学习,对张教授在妇科疾病中医治疗方面的造诣体会颇深,现将张萍青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盆腔炎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杨家林教授是四川省首届名中医,至今仍活跃在中医妇科医疗及新药研发第一线。她将经方四逆散用于各种妇科痛证,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8.
国医大师班秀文教授学验俱丰,善治妇科疾病,对经、带、胎、产及妇科杂病的诊治均有独到见解。女性阴痿隶属妇科杂病,《黄帝内经》中便有相关记载,但由于各种原因,中医对女性阴痿的研究远不及男性阳痿的多,班秀文教授的《妇科奇难病论治》中对该病有专门论述,他认为引起女性阴痿的原因主要有禀赋不足,阳虚宫寒;七情所伤,肝失生发;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痰湿郁滞,气机不畅四个方面。本文通过整理研究国医大师班秀文教授治疗女性阴痿的病案记录,从女性阴痿的病因病机分析、辨证施治以及治疗女性阴痿的经验进行简要阐述。并举2例女性阴痿的病案,详细分析其中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治疗经验。两个病案的疗效显著,是中医临床医师学习治疗女性阴痿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9.
<正>张良英教授为云南省名中医,笔者有幸师承张教授近3年,现将其治疗盆腔疼痛症的经验介绍如下:盆腔疼痛症是指发生于女性盆腔部位,与妇科有关的非周期性的疼痛证。导师张良英教授对本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哈医大一院妇科韩世愈教授通过近年来的临床观察,发现许多妇科癌变女患者中有许多女士是由于忽视体检造成的,由此她呼吁女性一定要重视定期的体检,并要警惕易发生癌变的妇科病。忽视体检的恶果34岁的张女士一向身体健壮,单位每两年就组织女同志进行妇科普查,而她却从来不参加,并对别人说,本人生长在长寿家族,绝对不会有病。然而,一个月前,她突然发生剧烈腹痛,被家人送到哈医大一院妇科,韩世愈教授为其剖腹探查后,发现她腹部有个巨大的卵巢肿瘤,并已破裂。经病理学诊断,是恶性肿瘤。这个消息宛如晴天霹雳,令张女士无法相信。韩世愈教授告诉张…  相似文献   

11.
全国中医妇科高级研究班是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 (编号 :3 4 0 2 0 4 0 0 5) ,定于 8月上旬在河南登封省少林宾馆举行 ,同时召开全国中医、中西医妇产科学术研讨会。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1 举办单位 :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主办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妇科承办 ,中医研究杂志医药科技信息中心协办。2 主讲教授 :王清华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姜 坤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贺稚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卞美璐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妇科主任、主任…  相似文献   

12.
王秀霞教授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带高徒指导老师,黑龙江省名老中医。从事中医妇科学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在中医妇科疾病治疗上有独道的见解和独特的治疗方法。笔者  相似文献   

13.
王自平,女,生于1938年10月,河南省内黄县人。1965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系,并留校一直从事中医妇科的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擅治崩漏、胎漏、闭经、不孕症、症瘕等病。发表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30余篇;出版《中医妇科析要》等五部专著;科研项目8项,其中她主持的“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气滞血瘀型)临床与实验研究”获1995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现任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妇科教研室教授。  相似文献   

14.
导师姜丽娟教授是全国第三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妇科张良英教授继承人,云南省中医妇科研究中心主任,云南省孙光荣专家工作站负责人。她遵《金匮要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思想,创"和畅"思想,并将其运用到月经病的调治中去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笔者主要总结姜丽娟教授运用"和畅"思想调治月经后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正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在国内率先提出中医妇科"调整月经周期节律法",其中包含"经间排卵期"理论、"心—肾—子宫轴"理论,形成了"中医女性生殖节律"理论,完善了对女性生殖功能调治的理念和方法,创新了中医妇科理论体系,建立了新的诊疗方法,有效地指导中医药对女性生殖内分泌疾病的治疗[1]。夏老调理月经临证按7期分期治疗,即"经后初期"、"经后中期"、"经后末期"、"经间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中医妇科名家夏桂成教授在50余年的临证实践中业已形成治未病的医学思想,他深入研究易经、阴阳五行、六十甲子、五运六气、子午流注等中国文化,阐述中医的天人观、整体论,首创以复杂系统的观点诠释女性的周期节律、生殖节律,从而形成中医妇科治未病的理论,为中医妇科学的治未病奠定了基础.文就夏桂成妇科治未病的医学思想,从太极八卦、六十甲子、五运六气、子午流注等对妇科疾病的方面作一阐扬.  相似文献   

17.
杨宗孟教授是国家名医,全国500名师承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妇科临床50余年,尤其擅长治疗女性不孕不育症。总结杨老临床诊疗思想及崩漏的治疗经验,为后世妇科医者提供了临诊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8.
罗颂平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当代著名中医妇科学家罗元恺教授的学术继承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罗教授从事中医妇科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近30年,对经、带、孕、产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有丰富的经验,尤其对反复自然流产等妇科疑难病症的治疗研究有较深的造诣。  相似文献   

19.
彭桂鸣老师善治妇科杂症,特别是不孕症,有得心应手之效。她是我省已故名中医石玉书先生的门徒,在石老师门下从师多年,深受老师高尚医术的影响,继承了老师精炼的脏腑辨证思想及独特的临证风格,并融汇于国内著名中医妇科专家孙宁铨教授的月经病脏腑学术思想,使自己的医术独具特色。在不孕症的治疗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岭南罗氏妇科流派发源于清末,至今已传承百年,"岭南罗氏妇科诊法"是广州市、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创始人罗棣华以儒通医,擅长温病与妇人病。第二代传承人罗元恺教授是新中国首位中医教授,他提出"肾-天癸-冲任-子宫"为女性生殖轴,创制了新药"滋肾育胎丸"和"田七痛经胶囊"。罗元恺教授建立了岭南罗氏妇科的知识体系,形成独特的诊疗风格,是岭南罗氏妇科的代表性医家。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罗颂平教授,集家传、师承、院校教育之优势于一身,将岭南罗氏妇科诊法经验和特色灵活应用于生殖健康与生殖障碍的中医药研究,创制了"岭南妇科四季膏方"。目前在罗颂平教授的带领下,在第三代传承人张玉珍教授的指导下,岭南罗氏妇科第四代传承人和后备传承人们继承发扬罗氏妇科的临证思路与经验,致力于研究、应用、推广岭南罗氏妇科诊治女性生殖障碍性疾病,在中医药诊治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复发性流产与先兆流产、卵巢功能减退等方面都有所建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