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动悸、脉结代"临证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记载:“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炙甘草汤沿用至今,是治疗心悸的重要方剂之一。炙甘草汤证包括了现代医学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心房颤动与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心力衰竭、心肌炎、心包炎等症。清代俞嘉言曾这样评价:“此仲景伤寒门,治邪少虚多,脉结代之圣方也”。1病因病机本证不因汗下而动悸,是以病者气血两虚,心阳心阴俱不足,故心脏动悸,并影响脉息的规律性。因心主血,以资百体,心血能正常循行,则脉至不紊。设结代脉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相似文献   

2.
<正> 《伤寒论》177条:“伤寒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要正确理解此条,必须明了其中的关键二字“伤寒”。这是示人区别内伤“心动悸,脉结代”的治法。因为“心动悸,脉结代”是一个证,可见于外感,亦可见于内伤,病因不同,病机有异,治当有别。“伤寒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是伤寒里虚的脉证与治法。因为伤寒治不及时或误治,可伤及心阴和心阳。心阴不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中的心悸证多集中在太阳篇内。主要有心下悸、心中悸、心动悸三种证型。王肯堂说:“有汗吐下后正气内虚而悸者,有邪气交击而悸者,有荣卫涸流脉结代者则又甚焉。”发病原因不同,证以本虚为主,其虚损程度有明显差异。仲师力求平脉辨证,依证立法,制方遣药,丝丝入扣,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将《伤寒论》之心悸证治剖析于下,以利古为今用。一、心下悸心下悸有两种情况:一是病邪在表,发汗过多,损伤心阳;二是胃阳不足,水饮内停,阳气被遏。 1.心阳虚心下悸:“发汗过  相似文献   

4.
手足心热源于张仲景所著《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躁,小建中汤主之”。本条论述阴阳两虚的虚劳证治。阴虚生热,则衄血,手足烦热,咽干口躁;阳虚生寒,则里急,腹中痛;心营不足则心悸;肾虚阴不内守,则梦失遗精;气血  相似文献   

5.
心动悸治验     
孙健 《河南中医》2004,24(8):79-80
心动悸即心悸 ,俗称心跳。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篇》说 :“伤寒 ,脉结代 ,心动悸 ,炙甘草汤主之。”可见 ,心动悸与结脉、代脉病机基本一致 ,并可用炙甘草汤治之。脉促者 ,数而时止 ;脉结者 ,缓而时止 ;脉代者 ,止有定数 ,良久复来。三者虽同属脉搏有停跳现象 ,但跳的至数 ,停跳之间隔 ,停跳时间之长短各有区别 ,病因病机也各有不同。根据脉象 ,结合八纲辨证 ,能够诊断出不同因素引起的不同类型的动悸证 ,施法、选方、遣药也大显径庭。诚不可胶于古人“伤寒 ,脉结代 ,心动悸 ,炙甘草汤主之”之训 ,必承蜩细玩 ,洞悉权变 ,消息而为…  相似文献   

6.
肝脾两脏生理、病理密切相关,“肝脾同治”是治疗脾胃相关性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金匮要略》之“治肝实脾”理论是对肝脾同治理论精髓的高度概括.本文集大家之说,结合临床实际,对“治肝实脾”理论之应用探讨如下. 1 “治肝实脾”理论概述 “治肝实脾”理论出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相似文献   

7.
林慧光  俞宜年 《中医杂志》2003,44(2):148-149
福建中医学院俞长荣教授,从医50余载,尊崇长沙,博采各家之长,精于诊治脾胃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兹掇其要,分述如下。 1 建中补虚《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云:“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此阴阳两虚之证,补阴则碍阳,补阳则耗阴,仲景以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辛甘化阳,酸甘化阴,以温养中气,平补阴阳,是为建中补虚法。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悸”的辨治规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心悸”,“心下悸”,之病因病理及证治的探讨,认为其发病亦不外乎虚实二因,本脏虚损致悸者为虚,多为心阳不足,心阴心阳俱虚,气血两虚,水气上泛致悸者为实,多表现为本虚标实,由脾肾阳虚,水气凌民所致,另有邪郁少阳,了郁不达而致悸,多属实证,其治疗,针对其病因病机,归纳为六法,分别给以补虚泄实,标本同治,对现代临床心系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心悸证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是中医学最早研究心病的文献之一,作者对论中所提及“心悸”的有关条文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心阳不足之悸证,心阴心阳两虚、脉结代、心动悸证,中阳不足,心脾两虚之心悸证,肾阳亏虚,水气上逆凌心之心悸证,胃虚饮停、上逆犯心之心悸证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和目前临证运用。并认为,对有关条文的理解不能拘泥于外感、病中及误治所为,对心悸辨治也不可局限于上述条文。强调全面理解原文精神,临证应以辨证为要  相似文献   

10.
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共有二十余处分别论述了心悸的病因病机、脉证治法,现将其归纳为八法,浅述如下。1补益心阳法该法主要用治心阳不振之心悸,其代表方为佳技甘草场。《伤寒论》第64条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技甘草场主之。”心田不振,或因发汗过多,心阳复损,心神不宁,故而心悸。成无已回:“心下悸欲得按老.与桂技甘草汤.以调不足之气。”枝枝甘草汤虽只药用二味,然两药相伍,辛甘化阳,使心阳得复而心悸可愈。2通田重脉法该法主要用治心气血虚之心悸,其代表方为炙甘草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