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抗HIV活性天然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具抗HIV活性天然黄酮类化合物研究概况进行介绍。方法对1998~2003年有关抗HIV活性天然黄酮类化合物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按抗HIV作用机制不同,将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分成6类,对其结构和活性分别加以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2.
近五年来发现波罗蜜属植物含多类黄酮类化合物,包括黄酮类、查耳酮类和二氢黄酮类等,具有抗炎、抗氧化、对细胞的多种作用、抗血小板活性及抗病毒等多种生物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存在于多种植物中的多酚化合物,具有多种潜在药用价值,其中抗哮喘作用是当前研究热点之一.中药黄酮类化合物抗哮喘作用机制乃是多方面生理活性的综合结果,包括通过抑制或改善气道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抗气道重塑、改善免疫失衡、增强抗氧化能力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等途径来实现.在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基础上,对中药黄酮类化合物防治哮喘作用机制的研究报道进行分析和总结,同时提出从中药黄酮类化合物中寻找新型抗哮喘候选药物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
《中成药》2014,(10)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及其他多种生物活性使其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它可以通过抑制自由基的产生、抗炎、抑制细胞凋亡、舒张血管等多种途径来保护心肌。本文回顾了近年来黄酮类化合物在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其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理,并对黄酮类化合物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杨久琳  张岩 《中草药》2014,45(16):2418-2421
8-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是黄酮类化合物中的一种,异戊烯基的存在极大地增强了黄酮类化合物的亲脂性,可引起相关生物活性的显著提高。论述了黄酮类化合物A环8位异戊烯基化对母体结构化合物在抗氧化、抗骨吸收活性、抗微生物活性、抗肿瘤以及酪氨酸酶抑制作用等生物活性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19  
甘草是一味常用大宗药材,来源于乌拉尔甘草、光果甘草和胀果甘草的干燥根和根茎,其主要活性成分是三萜皂苷和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溃疡、抗炎、解痉、抗氧化、抗病毒、抗癌、抗抑郁、保肝、祛痰和增强记忆力等多种药理活性.三萜皂苷是甘草中含量较高的成分,其药理活性研究的较为深入和明确.近年来,甘草黄酮类化合物被证明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后,也成为药理研究的热点之一.作者综述了甘草提取物、三萜皂苷和黄酮类成分近5年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试验研究表明甘草对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均具有调节和保护活性.  相似文献   

7.
骨碎补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与开发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颖  房德敏 《中草药》2009,40(2):323-326
骨碎补黄酮类化合物是骨碎补中含有的一类生物活性较强的成分,具有促进骨折愈合、防治骨质疏松、抗氧化、抗炎、调血脂、抗过敏、抗病毒等多种药理活性,有很高的利用价值.综述了骨碎补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应用现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骨碎补黄酮类成分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玉米须黄酮类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须为我国传统的中草药,含有多种活性成分,黄酮类化合物是其主要活性物质之一,具有很多重要的生理活性。作者查阅了近35年中外文献,综述了国内外玉米须黄酮类化学成分结构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玉米须的药用价值提供理论依据。随着仪器和科技的进步,玉米须黄酮类化合物引起越来越多科学家的关注,目前已从玉米须中分离出29种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包括黄酮(木犀草素,芹菜素)、黄酮醇(异鼠李素)、异黄酮(芒柄花素)和黄酮苷类。药理学研究表明,玉米须黄酮具有调节血脂、抗糖尿病、抗心血管疾病、抗氧化活性、抗癌、抑菌性、抗疲劳等药理活性。然而,大多数研究对象是天然黄酮,不同单体化合物的药理活性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未能正确的归属化合物结构和活性。此外,药理活性的研究仅处于体外研究阶段,还需要临床实验的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9.
洋葱,属百合科葱属,为2年生草本植物。洋葱含有含硫化合物、甾体皂苷、黄酮类化合物和多糖等活性物质,具有抑菌消炎、抗癌、抗血小板凝集、抗氧化、降血糖和降胆固醇等多种功能。  相似文献   

10.
黄精属植物中黄酮类化合物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天然产物,目前已从黄精属8种植物中共分离出6种不同结构亚型的化合物54个,具有降血糖、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药理活性。针对该属植物中黄酮类化合物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为该属植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植物异戊二烯生物反应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丹  杨洪岩  由香玲  吴昊 《中草药》2014,45(24):3641-3650
异戊二烯类化合物是一种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异戊二烯类化合物在植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也参与调节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异戊二烯类化合物在农业、医药、化工等多个领域中也具有重要价值.许多高价值的异戊二烯类化合物在自然界中的产量很低,限制了对其的研究利用.目前,利用植物生物反应器来调控异戊二烯类化合物的合成是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在不断深入研究异戊二烯类化合物合成代谢途径的同时,开发利用了植物生物反应器生产异戊二烯类产物的技术,这些生产技术的开发又反过来推动对异戊二烯类化合物合成代谢途径的深入了解.综述了植物异戊二烯类化合物的合成、调控及异戊二烯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促进其生物合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采用直接固体进样结合气质联用法测定了中药材郁金中的挥发性成分,共分离出23种化合物,鉴定其中的19种化合物,占总色谱峰面积的86.6%,包括酸类、烯类、醛酮类及其它化合物。该实验有效地分离了郁金中挥发性成分,并且对其进行了定性分析,为芳香性中药材的挥发性成分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马兜铃蜜炙前后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马兜铃样品用乙醚超声提取,提取液浓缩所得油状物再通过水蒸气蒸馏法得到挥发油,并用GC-MS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马兜铃生品和蜜炙品挥发油含量分别为1.65%和0.08%。从马兜铃生品及蜜炙品中共鉴定出86个化舍物,生品52种,蜜炙品46种,均占各自挥发油总成分的90%以上。结论:马兜铃蜜炙后挥发油含量显著降低,化合物总数减少,有大量新化合物产生,同时有部分化合物经炮制后含量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霍山黄芽茶叶的香气成分.方法:采用CTC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GC/MS)对霍山黄芽茶叶的香气成分进行提取,GC-MS进行鉴定,并采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在霍山黄芽茶叶香气成分共检测出了103个化合物,并鉴定了其中的30个,占总香气成分的44.85%.含量较高的香气成分为2,6-双(1,1-二甲基乙基)-4-(1-丙酰基)苯酚(9.56%)和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5.07%).结论:主要香气成分为脂肪烃和芳香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设计合成具备胰岛素增敏活性的系列化合物。方法以具备胰岛素增敏活性的化合物为基础,根据电子等排和同系物衍生化设计原理,设计合成了19个目标化合物,用3T3-L1前脂肪细胞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胰岛素增敏活性筛选。结果发现其中3个目标化合物在3T3-L1前脂肪细胞模型上表现出较强的胰岛素增敏活性。结论该化合物可能在体内具有降糖活性,拟选送进行体内降糖活性测试。  相似文献   

16.
吴茱萸不同炮制品化学成分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吴茱萸的炮制方法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HPLC对吴茱萸炮制前后的色谱图进行比较;对主要色谱峰进行指认,划分化学组分群;分析已知成分和化学组分群的含量变化.结果:将色谱峰划分为黄酮苷类、吲哚喹唑啉类生物碱和苦味素类、喹诺酮类生物碱3类化学组分群.各炮制品中黄酮苷类成分含量均下降,水洗下降最多;黄连制使3类化学组分群的含量都有所降低;酒制、盐制、甘草制、姜制可以增加喹诺酮类生物碱的溶出量.结论:不同的炮制方法会造成吴茱萸化学成分的不同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产地甘松挥发油的成分,为不同产地甘松的鉴别及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甘松挥发油,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共鉴定出52个化学成分,其中共有成分6个,分别是:1,1,3a,7一四甲基一1,2,3,5,6,7,8,8a一八氢甘菊环烃;马兜铃烯;1,1,7,7a一四甲基一1a,2,3,5,6,7,7a,7b一八氢甘菊环烃;B一紫罗酮;仅一古芸烯;喇叭茶醇。共有成分占总挥发油含量的23.18%一45.98%。结论:9个不同产地甘松挥发油中含量较大的化学成分基本相同,其余化学成分在含量和种类上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产地甘松挥发油的成分,为不同产地甘松的鉴别及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甘松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共鉴定出52个化学成分,其中共有成分6个,分别是:1,1,3a,7-四甲基-1,2,3,5,6,7,8,8a-八氢甘菊环烃;马兜铃烯;1,1,7,7a-四甲基-1a,2,3,5,6,7,7a,7b-八氢甘菊环烃;β-紫罗酮;α-古芸烯;喇叭茶醇。共有成分占总挥发油含量的23.18%-45.98%。结论:9个不同产地甘松挥发油中含量较大的化学成分基本相同,其余化学成分在含量和种类上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补气活血合剂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血清外泌体及巢蛋白(Nest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补气活血合剂组及补气活血合剂+外泌体抑制剂GW4869组(后简称合剂+GW4869组)各10只,模型组、补气活血合剂组及合剂+GW4869组均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梗塞模型,假手术组仅给予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颈总动脉的解剖分离而不进行线栓插入,缺血2h后拔除线栓进行再灌注;补气活血合剂及合剂+GW4869组分别在再灌注2h后开始灌胃补气活血合剂(10mL/kg,3次/日),合剂+GW4869组在每次灌胃前给予外泌体抑制剂GW4869腹腔注射(2.5mg/kg·d),假手术组及模型组给予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四组均连续干预7天。7天后,分别记录各组大鼠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法计算干预后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HE染色法评估各组大鼠神经组织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梗死区组织Nestin、GFAP蛋白及血清外泌体CD6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干预7天后,假手术组未表现出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升高(P<0.01),补气活血合剂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应用GW4869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补气活血合剂组显著升高(P<0.01)。TTC染色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成正常红色,未见肉眼苍白梗死灶,模型组、补气活血合剂组、合剂+GW4869组均可见右侧大脑苍白梗死灶;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补气活血合剂组、合剂+GW4869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比均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补气活血合剂组的大鼠脑梗死体积比显著降低(P<0.05);与补气活血合剂组相比,合剂+GW4869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比均显著增加(P<0.01)。HE结果显示:假手术组染色均匀,组织完整,神经细胞形状为圆锥状,排列整齐,核大居中,有明显的核仁;模型组脑皮层神经细胞排列不规则,神经元明显肿胀,核仁不明显,出现核固缩、细胞间隙存在不同大小的空泡样改变,出现间质水肿;与模型组相比,补气活血合剂组、合剂+GW4869组神经元坏死减少、组织水肿的形态表现较轻;与合剂+GW4869组相比,补气活血合剂组坏死神经元和脑组织水肿等病理损伤较轻。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GFAP、CD63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补气活血合剂组GFAP、CD63表达显著升高(P<0.05);加用GW4869后,补气活血合剂组GFAP、CD63表达显著下降(P<0.05),Nestin表达仅有与GFAP、CD63相似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气活血合剂可缩小脑梗死体积,提高脑梗死组织中GFAP蛋白的表达,改善大鼠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该作用可能与促进外泌体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陕西汉中产吴茱萸和密楝叶中挥发油成分.方法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吴茱萸和密楝叶中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检测.结果 两种植物叶挥发油共鉴定出93种化学成分,主要为萜类、脂类及酰胺类等化合物.其中吴茱萸叶中挥发油中鉴定出61种化学成分,未知2种;主要成分有β-氧化石竹烯(相对含量为14.7%,下同),反式-11-十五烯醛(13.61%),球朊醇(7.2%)等.密楝叶中挥发油中鉴定出56种化学成分,未知2种;主要成分有β-氧化石竹烯(15.59%),α-库贝醇(10.2%),乙酸法呢烯酯(9.94%),橙花叔醇(9.42%)等.在吴茱萸和密楝叶的挥发油化学成分中,有28种成分是它们共有的,分别占各自挥发油总量的49.92%和43.38%.结论 吴茱萸和密楝叶中挥发油的主要成分种类和含量比较相似,与果实中挥发油相比,同种植物叶与果实的挥发油在组成成分种类及含量上都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