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刘耀 《中国中药杂志》1959,5(8):382-383
<正> 安徽岳西县无愁公社無愁大队,今年夏茯苓丰收。全队去年夏窖的一万窖茯苓,实收潮苓56,900斤,比去年一万窖夏收潮苓25,0000斤增产一倍多,其中“合水山”100窖苓木,竞收潮苓4,500斤,平均每窖达45斤,創造了丰产最高記录。这个队取得茯苓全面增产的經驗主要是在1958年增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了潛力,改善了经营管理,根据以往經驗教訓采取了一系列的增产措施。一、备料工作:以往習惯多是头年六、七月或当年  相似文献   

2.
<正> 福建过去澤瀉主要产区是閩北,以建甌浦城为最多,其次为順昌、崇安等县,閩候县生产最少。福州市郊鼓山区历来沒有种过。1958年福州市郊人民公社鼓山分社象园一团药材生产專業队试种澤瀉478亩,于1959年1月16日开始收获。二亩試驗田經收割、加工后,当場称过亩产鮮的2,750斤,經烘干正品,每亩795.5斤。按本省原产地建甌县最丰亩产只223.5斤,丰产超过了建甌县最高产亩的产量三倍多,放出一个全国大衛星。現把丰产經驗总结于下。一、选地与整地:该队在生产前,选擇了便利灌溉和排水,水源丰滿的良田,使水田能經常保持充沛  相似文献   

3.
目的:缓解茯苓栽培与林地资源间的矛盾,探索茯苓产业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道路。方法:从茯苓的生长特性出发,分析传统山地栽培模式的成因,进而运用工程技术构造平地移土栽培模式,并进行茯苓栽培对比试验。结果:实验组(平地移土栽培)与对照组(传统山地栽培)在单位面积产量上差异不大(31 418.5 kg/hm~2和30 092.3 kg/hm~2),而在茯苓结实率以及平均每窖茯苓质量上,实验组虽然比对照组在结实率上低了近10%,但二者的平均每窖茯苓质量接近;在有效成分含量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灰分含量(0.35%和0.32%)、多糖质量分数(31.12 mg/g和30.01 mg/g)、浸出物含量(4.25%和4.01%)方面均满足中国药典要求,且没有体现出明显差异;在经济效益方面,场地构建成本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对比显示,平地移土栽培可带来较高的生态经济价值。结论:平地移土栽培模式从技术上和经济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挖野苓     
野苓即中药茯苓,神农本草經列为上品,是一味常用药能治水肿乃淋疾,兼有鎮靜作用;对心悸失眠,心下結痛,寒热煩滿,咳逆,口焦舌干,嘔哕,膈中痰飲、泄泻等症均有功效。野苓,是一种担子菌门的菌体,一般生长在土下一至三尺,对挖野苓有經驗的药农来說,他們上山一天,一人至少能挖到三、五斤,一般的在八至十斤左右,有时能挖几十斤,今年何友德挖一只野苓就有六十四斤。尽管这样,他們在解放前,是很貧困。据何友德说:“在国民党反动时期,只能在近处小山上打转,貸出得少,交了稅钱糊不到口”。  相似文献   

5.
<正> 湖北利川县地方国营第二药材埸,1956年种植貝母2.06亩,播种852斤,1957年夏至节后收获时,获得了高額和大面积丰产,平均亩产1335.4斤,每斤种收4.7斤。其中有4厘地播种10斤收了45斤,即1斤种收5斤4兩6錢,折合亩产1350斤的最高产量,比一般产量高二倍多,突破了历年的最高紀录。其丰产經  相似文献   

6.
<正> 黄連自种植以来,一直总認为是低产作物,从历史記录来看,至多也不过平均亩产300斤,一般是250斤,但是随着生产的發展和人們思想的解放,尤其是党的重視和关怀,經过几年的艰苦劳动,終于放出了第一顆衛星,徹底粉碎了黄連低产論的历史迷信,用事实批駁了黄連生产上的保守思想。湖北省咸丰县活龙坪綠化乡紅明社葯农王世相、黄木位兩同志在54年培育的1.66厘試驗田至今年四年整,最大的每株到达二兩(以往每株最大的才五錢左右),一般的每株一兩以上,最小的也有五錢。假若以每株一兩平均計算的話,1.66厘試驗田,預計可收125斤合亩产7,500斤,比現在一般亩产数翻了25翻,創造  相似文献   

7.
<正> 四川綿阳的主产药材麦冬,与浙江麦冬不同。綿陽麦冬是一年收获,浙江是三年收获。綿陽一县,年产麦冬在100万斤以上,除供应全国药用需要外,还能出口。去年綿陽县青义公社三大队九小队种麦冬1.13亩,今年五月收获了干麦冬587斤,平均亩产519斤,超过1958年平均产量120斤的332.5%,超过今年一般地区产量140斤的270.7%,創造了我区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这是公社化后帶来的高产。这亩麦冬的收获,是在5月下旬由四川省商業厅医药貿易局駐綿陽工作組、绵陽孏揭┱尽⒕d陽县医药經理部与公社党委及公社社員共42人进行了兩天的挖采后,並指派了干部三人进行加工管理,当場共同验收的,共得鲜冬3,057斤,加工干貨为587斤。获得高产的主要經驗是:一、栽种季节比一般提早10天;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为大黄产区,一般栽培均为3—4年生。1956年該省宕昌县良恭区好梯乡保衛一社試种二年生大黄一亩,获得成功。不但縮短生長期1—2年,产量也較一般大黄超出約兩倍,共收获鮮大黄2500斤。制后可得干貨800斤,且都是品質較佳的“金似黄”。宕昌县良恭区以往种植大黄是育苗一年,栽培生長二年;去年保衛一社試种的一苗,是选育苗一年的大秧苗300斤(1700根),栽时每窩陈焦灰(前年冬积存的草木灰)5斤。本地选的是菜籽荏,前年秋翻耕了兩次,去年春又翻了一次,土壤疏松。中耕时又比当地一般  相似文献   

9.
《中国中药杂志》1959,5(1):11-12
<正> 我省家种茯苓多以漿引或木引窖种.將帶漿嫩茯苓切成片塊者为漿引。用六成熟帶有茯苓菌的松段,取出晒干切成五寸長左右小段,再与苓料混合埋入窖內引其發菌,到种茯苓时取出放入苓料中間下窖这叫木引。此外,还有老引、奶引、泡引我省極少使用。一一般种植方法以松木为原料,第一年十、十一月間伐木削椏去皮,削成5—7方形,去皮十之八九,楞部留皮牛寸寬,放在露天晒干。次年二、三月間將此木料鋸成2.5—3尺長松树段(即苓料)堆放在向陽山地晒干,到五、六月間种植,这段时間为备料时間。下种时,窖場选擇向陽沙土地(生荒地)挖成小窖,  相似文献   

10.
茯苓原生质体融合种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泉娣  唐荣华  程晓昱 《中草药》1995,26(5):261-262
首次报道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对茯苓作生物工程育种,取得融合菌种,在空徽霍山县境内进行野外栽培试验的结果.亲本P1、p578经茯苓菌丝体原生质体分离、融合、标记和融合子检出、培养和鉴定等步骤后,制成栽培种F1、与P1、P578同时进行了对比栽培。试验结果:P1均产为0.5kg/窖,P578为2.20kg/窖;F1为1.73kg/窖;F1产量介于2个亲本之间,产量不够理想,对其原因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