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尿病及糖尿病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出现,严重影响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何治疗糖尿病尤其是初发糖尿病患者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的体会是:初发糖尿病的治疗与“胖”、“瘦”有很大关系。这里的“胖”和“瘦”是指体型的胖、瘦而言。在治疗上。1型糖尿病患者不论“胖”、“瘦”都使用胰岛素治疗,所以这里主要讨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与“胖”、“瘦”的关系。笔者认为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胖”、“瘦”,在治疗上既存在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具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对于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足部病变、糖尿病肾病,大家了解得多,而对糖尿病“心理疾病”却知之甚少。糖尿病“心病”是糖尿病的隐形危害,专家提醒患者重视糖尿病“心病”。  相似文献   

3.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优势浅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糖尿病肾病(DN)又称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特有的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糖尿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其病理变化和预后相当于中医学中“消渴”“水肿”“虚劳”“关格”等范畴。  相似文献   

4.
“热毒”概念属于“热邪”“毒邪”两大病因范畴,是中医病因、病机学重要组成部分。古今文献研究证明,“热毒”与糖尿病发生、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热毒”学说是认识糖尿病病机的重要中医假说。该文整理相关文献,立足“热毒”学说体系,梳理“热毒”与糖尿病的联系脉络,为从“热毒”角度阐释糖尿病提供理论依据。从“热毒”辨治糖尿病,既符合中医疾病病因病机规律,也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开拓了临床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机浅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过程中最重要的远期并发症和主要死因之一,其病理变化和预后相当于中医学中“消渴”、“水肿”、“虚劳”、“关格”等范畴。本文从四个方面对糖尿病的中医病机作了探讨,认为阴虚燥热为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机;脾肾两虚是糖尿病肾病的病机关键;“湿”、“瘀”是贯穿糖尿病肾病始终的病理环节;气血俱虚、浊毒内停是糖尿病肾病的最终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慢性代谢性疾病,属中医学“消渴病”范畴。李惠林教授认为各种内外“邪气”为糖尿病的主要致病因素,邪正交争是核心病机;糖尿病早、中期以实证为主,后期多见虚实夹杂之证。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各种“邪气”既是致病因素又为病理产物,邪正的盛衰决定疾病的转归。因此,李惠林教授结合临床实践,提出“祛邪”为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治则,根据“邪”的部位、性质,针对性地提出了“汗、消、下”此“祛邪新三法”对糖尿病进行辨证论治。临证时因势利导,攻补兼施,灵活运用,并结合“肥为百病之长”观点强调减重对于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性,提倡生活方式干预与口服药物结合治疗糖尿病。李惠林教授基于“祛邪”理论论治糖尿病临床疗效显著,为本病的中医药诊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从三方面探讨“血不利则为水”辨治糖尿病肾病。“血不利”是糖尿病肾病发病的关键因素,故活血化瘀,益气通络为糖尿病肾病的主要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8.
再论“调肝法”治疗2型糖尿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古到今,中医关于糖尿病病因病机和治疗的认识经历了经典的“三消”论、“肝郁脾虚”论、从“心”辨治等几个阶段。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中焦湿热”可能是糖尿病发生的始动因素,而“调肝”在糖尿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论述糖尿病病因病机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调肝法”在2型糖尿病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足部溃疡、感染及坏疽最主要的原因之一。通过分析中医学“通荣”理论的内涵,认为构成人体的微观物质、结构为保持生理状态而运动不息的特性谓之“通”,人体内精微物质的濡养功能谓之“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程中表现出的“凉、麻、痛、痿”等症状皆可以人体“通荣”之性失于常态所解释,故而从“通荣”角度再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出“通荣失常”实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核心病机,进而提出“通荣并调”作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原则,可将各家理论合理归纳,方便临床掌握应用。  相似文献   

10.
历代学者对糖尿病、冠心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遣药组方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但多将糖尿病、冠心病分而述之,忽略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糖尿病、冠心病二者在病因病机上相互影响,“虚”、“热”、“瘀”、“毒”贯穿糖尿病性冠心病的整个病理过程,是糖尿病性冠心病主要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