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丹参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保护作用。方法: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及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各6例入选研究,各取空腹外周血20 m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贴壁选择法行EPCs培养,以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样一分为二,分别为高胆固醇组及丹参组,丹参组培养时另添加复方丹参注射液10μg/mL,采用流式细胞术、倒置显微镜、MTT法、Boyden小室等分别观察各组EPCs数量、集落形成能力、增殖能力、黏附能力及迁移能力。结果: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6.13±0.84)vs(24.53±3.67),P<0.01〕,且其克隆形成能力、增殖能力、黏附能力及迁移能力也显著降低,培养时添加复方丹参注射液使丹参组克隆形成能力、增殖能力、黏附能力及迁移能力较高胆固醇组显著提高,但低于对照组,其中黏附能力及迁移能力虽仍较对照组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下降,功能受损,复方丹参注射液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外周血培养的内皮祖细胞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急性缺氧常导致脏器功能损伤,观察此时丹红注射液对兔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探讨丹红注射液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建立急性缺氧动物模型,40只健康大耳白色家兔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C组);急性缺氧对照组(Ⅰ组);丹红注射液5mL·kg-1组(Ⅱ组);丹红注射液10mL·kg-1组(Ⅲ组);丹红注射液20mL·kg-1组(Ⅳ组)。应用微循环显微镜自动摄像分析系统观察肠系膜微循环的变化。结果急性缺氧组兔肠系膜微动、静脉管径显著减小,血流速度明显减慢;白细胞滚动速度显著减慢,白细胞沿壁滚动数及白细胞黏附数、白微栓数明显增多;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或P<0.05);而丹红注射液可明显改善上述肠系膜微循环各指标,但3个剂量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急性缺氧时兔肠系膜微循环异常,丹红注射液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但无明显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中药组分优化方法将丹参红花提取物有效部位(丹参酚酸B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提高,观察其注射液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结扎SD大鼠冠状A左前降支40min后,再灌注120min,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结扎大鼠冠状A前降支后10min,股静脉注射给药。实验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丹红注射液(0.065生药g.kg-1)组、丹参红花提取物有效部位-丹参酚酸B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丹酚酸B含量10.44mg·mL-1、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22.1mg·mL-1)小剂量(1.94生药g·kg-1)组、中剂量(3.89生药g·kg-1)组和大剂量(5.83生药g·kg-1)组,每组10只动物。试验测定大鼠血清肌钙蛋白T(cTn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含量,观察药物对大鼠心电图ST-T幅度变化及血浆中血栓素(TXB2)、6-酮-前列腺素F(6-Keto-PGF)含量和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丹参红花有效部位大、中、小剂量均可使大鼠血清cTnT,CK-MB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丹参红花有效部位中、大剂量组还可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血小板聚集率,降低血清中TXB2的含量(P<0.01),并使6-Keto-PGF/TXB2的不平衡得以纠正(P<0.01);缺血再灌注30min时丹参红花有效部位小、大剂量组的心电图ST-T下降幅度显著改善(P<0.01)。结论:丹参红花有效部位配伍配比可以降低大鼠再灌注损伤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和6-Keto-PGF/TXB2的失衡,减少损伤心肌CK-MB酶的漏出,防止血栓的形成,从而发挥保护和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丹参注射液对肿瘤细胞与血小板相互作用诱导的卵巢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和集落形成法,观察血小板对SKOV3体外生长的诱导作用及丹参注射液(12,24,48 g·L-1)的抑制作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小板-肿瘤细胞相互作用系统及血小板上清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并观察丹参注射液对TGF-β1分泌的影响;采用微量板法和ELISA观察肿瘤细胞培养上清液对血小板聚集和分泌的影响,并检测丹参注射液的抑制作用;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观察丹参注射液对血小板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及单独用丹参注射液的影响。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血小板诱导组吸光度A570显著升高(P<0.01);血小板+丹参注射液组A570则较血小板诱导组显著降低(P<0.01),且与丹参注射液组比较,经血小板诱导的同剂量丹参注射液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更显著(P<0.01)。与空白组比较,血小板诱导组集落数明显增加(P<0.05);血小板+丹参注射液的集落数则明显低于血小板诱导组(P<0.05,P<0.01)。与空白组比较,血小板诱导组上清液中TGF-β1含量显著升高(P<0.01);血小板+丹参注射液组TGF-β1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丹参注射液(24 g·L-1)组比较,经血小板诱导的同剂量丹参注射液组抑制率更高(P<0.01)。与空白组比较,经丹参注射液处理的血小板上清中TGF-β1明显减少(P<0.05,P<0.01);经丹参注射液处理的SKOV3上清中TGF-β1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空白组比较,SKOV3细胞上清液诱导组的血小板聚集、血栓素A2(TXB2)和5-羟色胺(5-HT)分泌显著升高(P<0.01),细胞上清液诱导+丹参注射液组上述指标均显著降低(P<0.01),且与丹参注射液(24 g·L-1)组比较,经细胞上清液诱导的同剂量丹参注射液组抑制率更高(P<0.01)。与空白组比较,血小板诱导组的磷酸化TGF-β激活激酶1(p-TAK1),p-NF-κB表达显著升高,p-NF-κB抑制蛋白(p-IκB)表达显著降低(P<0.01);血小板+丹参注射液组p-TAK1,p-NF-κB表达均显著降低,p-IκB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 丹参注射液可通过抑制血小板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从而对SKOV3细胞增殖产生的影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血小板分泌TGF-β1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地龙注射液对细胞哮喘模型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Smad2表达的影响,探讨地龙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及价值。方法 给予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BEP2D(HBE)以不同的干预和治疗,分为:单纯培养组即对照组(A组),屋尘螨(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Derp1)(10 μg·mL-1)组(B组),Derp1(10 μg·mL-1)+ 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1×10-6mol·L-1)组(C组),Derp1(10 μg·mL-1)+地龙注射液(0.9 mg·mL-1)组(D组),Derp1(10 μg·mL-1)+地龙注射液(9 mg·mL-1)组(E组), Derp1(10 μg·mL-1)+地龙注射液(18 mg·mL-1)组(F组),培养72 h,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TGF-β1 mRNA, Smad2 mRNA 表达;并收集以上各组上清液,作用于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LF)72 h,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表达。结果 B组TGF-β1mRNA, Smad2 mRNA表达较A组明显升高(P<0.01);各地龙组及C组,TGF-β1 mRNA、Smad2 mRNA表达低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A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HLF中FN表达与HBE各对应组TGF-β1 mRNA表达呈正相关性。结论 地龙注射液有抑制哮喘气道重构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1/Smad2 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丹参口服液的抗心肌缺血活性作用。 方法: 取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只,即正常组,模型组,阿司匹林组(50 mg ·kg-1),复方丹参滴丸组(135 mg ·kg-1),丹参片组(300 mg ·kg-1),丹参口服液高、低剂量组(5,2.5 g ·kg-1),ig给予相应剂量药物7 d,末次给药1 h后,其中正常组股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 mL ·kg-1,其余各组注射10%高分子右旋糖苷(5 mL ·kg-1)造成血瘀大鼠模型;另取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只,即正常组,模型组,单硝酸异山梨酯(4 mg ·kg-1),复方丹参滴丸组(135 mg ·kg-1),丹参片组(300 mg ·kg-1),丹参口服液高、低剂量组(生药5,2.5 g ·kg-1),ig给予相应剂量药物,末次给药1 h后正常组舌下静脉推注生理盐水,其余各组舌下静脉快速推注垂体后叶素0.5 U ·kg-1(1 U ·mL-1)造成心肌缺血大鼠模型,采用血液黏度计测定血瘀模型大鼠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记录心肌缺血模型大鼠不同时间点Ⅱ导联心电图(ECG)观察T波变化,并测定血浆磷酸肌酸激酶(CK),丙二醛(MDA)及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钙离子(Ca2+)和MDA。 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明显升高(P<0.01),模型组心肌缺血大鼠不同时间点T波明显升高(P<0.05,P<0.01),心律明显升高,大鼠血浆MDA及CK水平明显升高(P<0.01),心肌组织MDA及Ca2+含量明显升高(P<0.01),心肌组织SOD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丹参口服液高、低剂量组均可明显降低血瘀大鼠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P<0.05,P<0.01),可明显降低心肌缺血大鼠的T波和心率(P<0.01),明显降低血浆MDA及CK水平(P<0.05,P<0.01);明显降低大鼠心肌组织MDA及Ca2+含量(P<0.05,P<0.01),显著升高SOD水平(P<0.05)。 结论: 丹参口服液对血瘀模型大鼠和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具有活血化瘀及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肿节风总黄酮(ZJF-HT)对小鼠骨髓巨核系细胞扩增的影响。 方法: 采用液体培养和半固体集落培养,观察ZJF-HT及其含药血清对成熟巨核细胞及巨核系祖细胞集落扩增的作用。 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ZJF-HT≥125 μg·mL-1能使成熟巨核细胞数和巨核系祖细胞集落数增多(P<0.05);ZJF-HT含药血清在0.39%~6.25%体积浓度范围能增加成熟巨核细胞数,在0.20%~6.25%范围内能显著增加巨核系祖细胞集落数(P<0.01)。 结论: ZJF-HT及其含药血清均能促进巨核系细胞的体外扩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丹参通络解毒汤(DSTLJD)联合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移植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 IRI)模型大鼠促血管新生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差数贴壁法分离和培养EPCs,采用免疫荧光法鉴定EPCs。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IRI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H组(假手术组)、IRI组(模型组)、EPCs组(EPCs移植组)、DSTLJD组(丹参通络解毒汤组)、DSTLJD+EPCs组(丹参通络解毒汤+EPCs移植),每组10只。4周后,采用HE染色法观察心肌组织的病理形态,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各组大鼠心肌微血管计数(microvessel count, MVC)、心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并检测各组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的蛋白表达。结果与IRI组比较,EPCs组、DSTLJD组、DSTLJD+EPCs组大鼠细胞肿胀及坏死程度减轻,MVC、MVD及VEGF、bFGF蛋白表达显著增高(P<0.01);与EPCs组相比,DSTLJD组、DSTLJD+EPCs组大鼠炎性细胞浸润及细胞肿胀程度轻微,MVC、MVD及VEGF、bFGF蛋白表达增高(P<0.05,P<0.01);与DSTLJD组相比,DSTLJD+EPCs组大鼠肌束排列较整齐,无明显细胞坏死,MVC、MVD及VEGF、bFGF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0.01)。结论丹参通络解毒汤联合EPCs移植可能通过上调VEGF、bFGF的表达,促进心肌IRI大鼠的血管新生,从而保护IRI心肌。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复方丹参片对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复方丹参组、电针组和针药结合组,每组10只。以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制备慢性脑缺血模型。造模后1周,复方丹参组和针药结合组大鼠给予复方丹参片0.75g/kg灌胃,每天1次,连续5周;电针组和针药结合组大鼠给予百会穴、大椎穴电针刺激,持续30min,每天1次,连续5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结合图像分析检测大鼠海马CA1区BDNF及VEGF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BDNF、VEGF阳性神经元数目及表达强度均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复方丹参组、电针组和针药结合组海马CA1区BDNF、VEGF阳性神经元数目及表达强度均增加(P<0.01,P<0.05);针药结合组阳性神经元的数目和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复方丹参组和电针组(P<0.01)。结论电针与复方丹参片结合可显著增加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BDNF、VEGF的表达,且作用优于单用复方丹参片或电针。  相似文献   

10.
复方丹参注射液的质量考察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RP-HPLC测定复方丹参注射液中丹参素及原儿茶醛的含量,比较不同厂家复方丹参注射液的质量。方法利用RP-HPLC对本品进行质量评价。共收集由11个厂家生产的14批样品。结果用HPLC测定2个活性成分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分别在7.5~150.0 μg·mL-1和2.5~50.0 μ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达0.999 9。平均回收率丹参素为101.07%(RSD=1.26%,n=5)、原儿茶醛为101.84%(RSD=1.54%,n=5)。11厂家原儿茶醛的含量均符合部颁标准(WS-3-B-3289-98)规定,但厂间差异较大。结论测定方法灵敏、准确、可靠。厂家K的结果较稳定。  相似文献   

11.
丹参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观察丹参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数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24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另接受2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结束后各取空腹外周血20 mL贴壁选择法行EPCs培养,采用流式细胞术、倒置显微镜、MTT法、Boyden小室等分别观察其对EPCs数量、集落形成能力、增殖能力、黏附能力及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复方丹参滴丸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无显著性影响,但显著提高其克隆形成能力、增殖能力、黏附能力及迁移能力。结论:复方丹参滴丸显著改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内皮祖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丹参素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ative low density lipopmtein Ox-LDL)损伤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鉴定内皮祖细胞.培养7 d后,收集贴壁细胞并随机分为对照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组(100 mg·L~(-1))及丹参素干预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100 mg·L~(-1)加丹参素,浓度分为2,10,50 mg·L~(-1)),干预24 h后分别采用MTT比色法、黏附能力测定实验观察EPC的增殖能力、黏附能力.并取各组细胞上清液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检测.结果: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损伤后,外周血EPCs的增殖能力、黏附能力显著受损,细胞上清液SOD含量显著下降,MDA含量显著升高;丹参素干预24 h后,显著改善了外周血EPCs的功能,各组SOD含量显著增加,MDA含量显著减少.结论:丹参素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损伤后内皮祖细胞的功能有显著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黄芪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选择T2DM患者和非T2DM对照人群各20例,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7d后,收集贴壁细胞并加入黄芪注射液(0.2,2,20,200mg/ml)干预一定时间(6h,12h,24h,48h)。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EPCs,MTT法、流式细胞仪检测黄芪对T2DM患者EPCs增殖、分化的影响。结果:T2DM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减少(P<0.01),增殖能力受损(P<0.05),EPCs数量、增殖能力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和糖尿病病程年呈负相关(P<0.01);T2DM患者外周血EPCs CD14+、CD64+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而vWF+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黄芪对T2DM患者外周血EPCs具有明显的促增殖及促进其向内皮细胞系分化的作用。结论:T2DM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减少、增殖及分化能力受损;黄芪对T2DM患者外周血EPCs增殖及向内皮细胞系分化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含通脉丸的培养基进行实验研究,探讨其对人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人外周血EPCs,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低剂量组(10mg/ml)、中剂量组(20mg/ml)和高剂量组(50mg/ml),培养细胞7d。通过倒置显微镜、MTT实验以及细胞黏附、迁移实验评价EPCs增殖、黏附和迁移能力;采用细胞表型分析、VEGF的表达、NO的分泌和体外成血管能力来检测不同组别对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药物组能提高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和黏附能力,并促进EPCs表型的改变、NO的分泌和VEGF的表达,形成丰富的血管样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低、高浓度组比较,中浓度组在细胞的增殖、黏附、迁移功能以及CD133表达和NO分泌等方面作用最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脉丸能明显改善外周血EPCs的功能,促使EPCs的增殖、分化、黏附和迁移,促进EPCs分泌NO和VEPF的表达,能够更快形成血管样结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益气逐瘀法对择期PCI围手术期EPCs动员与归巢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方法,研究对象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心血管科2016年7月至2016年11月成功接受PCI治疗的证属气虚血瘀证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64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被随机分为试验组(n=33)和对照组(n=31),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安慰剂,试验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参元丹胶囊,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ELISA法进行检测2组择期PCI前后3个时点(术前、术后24 h、术后1周)外周血EPCs计数及促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水平,探索益气逐瘀法对NSTE-ACS患者择期PCI围手术期EPCs动员与归巢的影响。结果:2组受试者PCI术前外周血EPCs计数、VE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P=0.48),2组PCI术后外周血中EPCs计数及VEGF水平较术前均升高(P0.05),但接受参元丹治疗的患者外周血中VEGF水平高于对照组。2组PCI术后7 d和术后24 h比较,外周血EPCs计数及VEGF水平均变化不大(P0.05)。结论:参元益气活血胶囊(参元丹)干预NSTE-ACS患者PCI围手术期可促进骨髓EPCs动员与归巢,其机制可能与SYD增加循环中VEGF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葛根素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目的 :观察葛根素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影响。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 ,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培养板 ,培养 7d后 ,收集贴壁细胞 ,加入不同浓度葛根素 (分别为 0.1,0.5,1,3mmol·L-1)培养一定的时间 (6,12,24 ,48h)。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UEA-Ⅰ和DiI-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被认为是正在分化的EPC ,并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计数。然后分别采用MTT比色法、改良的Boyden小室、黏附能力测定实验和体外血管生成试剂盒观察EPC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黏附能力和体外血管生成能力。结果 :葛根素显著增加外周血EPC数量 ,并且EPC数量随葛根素浓度增加及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加 ,3mmol·L-1浓度葛根素作用 24h对EPC数量的影响最为显著 (较对照组增加了 1倍 ,P<0.01)。葛根素也显著改善了外周血EPC的黏附能力、迁移能力、增殖能力和体外血管生成能力。结论 :结果提示葛根素可增加EPC的数量且伴随着EPC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黄芪甲苷对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单个核细胞(MNCs),培养7天后,收集贴壁细胞,采用多波长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aserscanningeonfoealmicroscope,LSCM)鉴定后将细胞随机分成:(l)对照组;(2)辛伐他汀对照组;(3)黄芪甲苷组。24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EPCs的增殖周期;MTT比色法、黏附能力实验检测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eells,EPCs)的增殖能力、黏附能力。结果:黄芪甲苷在10-1mmol/L~10-10mmol/L的浓度范围中均有效,在黄芪甲苷10-9mmol/L浓度时,EPCs的增殖力最强,黄芪甲苷能明显增强EPCs的黏附、增殖能力。结论:黄芪甲苷能够增强EPCs的生物学功能,对EPCs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补骨脂对体外黑素细胞黏附和迁移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补骨脂对黑素细胞黏附和迁移的影响。方法 :用补骨脂处理黑素细胞 ,检测其黏附于牛血清纤维结合素和通过微孔滤膜的细胞数量并与生姜和未经药物处理的黑素细胞比较。结果 :补骨脂可显著促进黑素细胞黏附于牛血清纤维结合素和通过微孔滤膜并呈剂量依赖关系 ,但当补骨脂浓度超过 0.2mg·L-1时这种作用未见增加。补骨脂浓度在 0.01mg·L-1时 ,黑素细胞黏附并无显著增加 ,但对迁移的影响已可见统计学差异 (P <0.01)。生姜则不具有这样的作用。结论 :在体外 ,补骨脂能明显促进黑素细胞的黏附和迁移 ,这至少可以部分解释应用补骨脂治疗白癜风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 IV,AS-IV)干预高糖受损人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增殖的最佳浓度,并探讨AS-IV对高糖受损EPCs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取足月新生儿脐带血分离、培养并鉴定EPCs,将鉴定成功的EPCs用30 mmol/L的葡萄糖预处理120 h后,随机分为实验组(HG+AS-IV组)和对照组(HG组),同时设置正常组(NC组)。用CCK8检测不同浓度AS-IV(0、25、50、100、200、400 mg/L)干预EPCs 24 h后的增殖情况,绘制增殖曲线,初步得出AS-IV干预高糖受损人EPCs增殖的最佳浓度。进而通过CCK-8增殖实验、黏附能力测定试验、细胞划痕试验及Matrigel体外成血管实验检测最佳浓度的AS-IV对高糖受损EPCs增殖、黏附、迁移和成管功能的影响。结果:AS-IV促高糖受损EPCs增殖的最佳浓度为100 mg/L;与对照组比较,100 mg/L AS-IV干预后的高糖受损EPCs增殖能力、黏附细胞数、细胞迁移率、体外成管数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1<0.05);同时检测实验组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0.05)。结论:AS-IV可显著改善体外高糖受损的人EPCs的生物学功能,恢复其原有活力并具有介导血管新生的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