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谓之虚。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一。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中国气功文化,源远流长。在先秦的诸子百家著作中不乏气功养生的论述,《荀子》中有"修身"一章。苟子提出了治气养生的方法,是要调和情性的偏颇,要从善如流,要合乎自然规律,他说:"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毅猛戾,则辅之以道顺......凡治气养生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夫是之谓治气养生之术也。"在《荀子·解蔽》一章中又说;"故治之要在于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道'?曰虚一而静…  相似文献   

2.
养浩然之气     
人到老年,养生乃头等大事。笔者以为,养生之妙者,孟子所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也。人有浩然之气,健朗康庄,精爽气顺,百邪不敢侵,百病不近身,可寿逾百年。养浩然之气,古人要求有七:一曰少言语养内气;二曰戒色欲养精气;三日薄滋味养血气;四曰咽津液养脏气;五曰莫嗔怒养肝气;六曰美饮食养胃气;七曰少思虑养心气。人由气生,气由神住,养气全神,可得真道;得真道,浩然之气存矣。“七气”之中,以“养胃气”及“养心气”为要。古人《饮食调治方》云:主身者神,养气者精,资气者食。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故饮食进则…  相似文献   

3.
广义的养生就是修道,养生的目的在于完善自身,使身心两方面都“止于至善”,尤其在有限的生命过程中实践圣贤之道,使自己的人格升华,道德完善。“修道之谓教”,儒家教育中把个体的道德修养一直作为核心,养生修道就是体究,行践“天人之理”,“人天性命”乃儒文化的...  相似文献   

4.
师说     
《东方养生》2013,(2):17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施心而已矣。"(《孟子·告子》)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  相似文献   

5.
正养生之法有四:曰寡欲,曰慎动,曰法时,曰却疾。夫寡欲者,谓坚忍其性也;慎动者,谓保定其气也;法时者,谓和于阴阳也;却疾者,谓慎于医药也。坚忍其性则不坏其根矣;保定其气则不疲其枝矣;和于阴阳则不犯其邪矣;慎于医药则不遇其  相似文献   

6.
<正>孟子有"求其放心"的名言,见载于《孟子·告子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转成现代译文是: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路。舍弃了义路而不走,丢失了仁心而不找,非常可悲啊!家里有鸡与狗走失了,就晓得去寻找,有仁心丢失了,却不知道去寻求。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就是把丢失的仁心找回来罢了。  相似文献   

7.
正万全,明代著名医家,世医出身,享年90岁,精通养生之道,善于摄生颐养,清康熙年间,被封为"医圣"而名声远扬。其健身益寿经验主要总结在《养生四要》之中,提出"养生之法有四,曰寡欲,曰慎动,曰法时,曰却疾。夫寡欲者,谓坚忍其性也,坚忍其性则不坏其根矣",尤其强调"寡欲第一"的养生观,可见"寡欲"在万全养生观中占首要地位。今就万全"寡欲"养生观从寡性欲、寡食欲、寡心欲等3个方面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8.
翁士勋 《气功》1999,20(12):531-533
我国传统养生学讲究养生要心身俱获健康,在以和为贵的大框架下,认为养生必先养心。在心性方面,儒佛道有不少相似之处。《性命圭旨·大道说》曾就此作了比较:“儒曰存心养性,道曰修心炼性,释曰明心见性。心性者本体也。儒之执中者,执此本体之中也,道之守中者,守此本体之中也,释之空中者,本体之中本洞然而空也。道之得一者,得此本体之一也,释之归一者,归为此本体之一也,儒之一贯者,以此本体之一而贯之也”。儒家经典《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  相似文献   

9.
"一阴一阳之谓道",此句出自《易·系辞上》。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事物的一对范畴,阴阳哲学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如天与地,刚与柔,明与暗,雄与雌,强与弱,无不可分为阴阳,无不是在阴阳矛盾对立,互相转化的规律之中。人存于宇宙之中,男(阳)女(阴),自然符合这一规律。"天地之间,阴阳交融,生成万物;雌雄之间,相互交媾,使万物生成;人分男女,亦应如此,以合天道。"这就是中国古代房中术的基本观念,也是中华民族一直遵循的基本性观念。  相似文献   

10.
天人合一论是中国传统哲学颇为独特而且十分重要的命题,对《黄帝内经》产生过十分深刻的影响,对笔者始于1977年的体质病理学研究,也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对此略加探讨。 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论 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西周时代。《诗经》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认为众民是由天降生的,而且是有法则可循的。《左传·成公十三年》更用刘康公之言说:“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进一步指出百姓是禀受了天地的中和之气而降生的。《孟子·尽心上》则提出了“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将天与人的性联系起来,认…  相似文献   

11.
学到知羞     
“宾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每窃疑焉。以谓《易》之为书,在开物成务,知来藏往;而医之为道,则调元赞化,起死回生。其义似殊,其用似异。……而令也年逾不惑,茅塞稍开,学到知羞,方克渐悟。乃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  相似文献   

12.
升降学说是中医独特的理论之一,气机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形式,升降失调是人体病理变化的根本体现。《医源》云:“天地之道,阴阳而已矣,阴阳之理,升降而已矣”,指出人与万物生于天地气交之中,人气从之则生长壮老已,万物由之而生长化收藏。由于肝胆属木,在志为怒,性  相似文献   

13.
正古人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藏)也。"养心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我清寡心。其关键词是"寡"。清心寡欲,堪称养生第一要义。明朝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陶宗仪,在回答友人询问如何养生时说:"问长生久视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南宋文人崔敦礼也有"清心寡欲,人之寿矣"之说。清代政治家、军事家张之洞的"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为却病方"与著名画家齐白石的"清心便是延年法,曝背真  相似文献   

14.
气机升降,是宇宙运动的一种形式。《素问·六微旨大论》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天人”本是“相应”的。气机升降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形式,“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  相似文献   

15.
上品:丹砂     
《光明中医》2014,(8):1773-1773
内容:味甘,微寒。甘言味,寒言性,何以不言色与气?盖入口则知其味,入腹则知其性,若色与气则在下文主治之中可推而知之也。主身体五脏百病。百病者,凡病皆可用,无所禁忌,非谓能治天下之病也。凡和平之药皆如此。养精神,凡精气所结之物,皆足以养精神。人与天地同,此精气以类相益也。安魂魄,亦入心,重镇怯。益气。  相似文献   

16.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春夏养阳系中医因时制宜养生原则之一。谓春夏之时,自然界阳气升发,养生者宜顺时而养,须护养体内阳气,使之保持充沛。此时,凡有耗损阳气及阻碍阳气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是研究宇宙造化及生物生命的医学,其核心思想是天人相应观。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详尽地考察了"人"与"天"的关系,通过对《黄帝内经》《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及其他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对人与天的关系有了新的感悟,说明天是造化的宇宙,人是小宇宙,是大气所生,天与人都在阴阳五行体系之内,天与人在四时、昼夜、地理、结构等都有相似相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瞬间,与《养生月刊》相知相识,已是八载有余.几年来,在《养生月刊》这位良师益友的帮助下,让我从养生领域的白丁,逐步懂得了许多保健知识.同时,昔日"病夫"的我,也有了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一个"先富起来的人",有责任带领大家走进共同的养生大观园,做到资源共享.便将每期的《养生月刊》或书中的养生保健知识,送于认识的、不认识的人.老年人得之,则知"莫道桑榆晚,余霞尚满天",颐养天年,何不快哉?中年人得之,则知"物壮则老"的自然规律,养生迫在眉睫,变被动为主动,加入锻炼大军的行列.青年人得之,则知"生命在于运动",穿上运动衣,走向运动场,年华遂添靓丽.少年人得之,则知繁重学习之余,体育并非副业,还活泼本性,立"少年中国说"之理想.  相似文献   

19.
医门法律     
喻昌 《养生月刊》2017,(6):530-532
调和荣卫 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可见调营卫之义,为人身之先务矣.深维其机,觉卫气尤在所先焉.经谓: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是卫气者保护营气之金汤也;谓审察卫气为百病母,是卫气者出纳病邪之喉舌也.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乃其扶阳抑阴,无所不至,仙道亦然.噫嘻!鼻气通于天者也,口气通于地者也,人但知以口之气养营,惟知道者以鼻之气养卫.养营者不免纵口伤生,养卫者服天气而通神明,两者之月异而岁不同也,岂待问哉?  相似文献   

20.
四、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什么? 《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又说“阴阳不测之谓神”。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韩康伯注“道者何?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天体,不可为象,必有之用极,而无之功显”。意思是道贯彻于事物的自然规律中,无法用言语形容,只存在用之极乃显其功。秦笃辉《易象通义》注,“一阴一阳之谓道,非于道之外,别有所谓神也,阴阳非神,一阴一阳则神矣!”意思是阴阳自为阴阳没有变化谈不上神奇,一阴一阳相合则变化由之,乃神奇了。孙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