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晚清学者廖平"脉学"著作的考察和研究,认为廖平"脉学"思想尽管是以<内经>为价值取向,对<难经>倡导诊脉"独取寸口"的学说提出挑战而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他敢于对中医"脉学"经典著作"疑经辨伪"的精神和方法,反映出他谋求中医脉学创新、发展的愿望和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其对推动中医脉学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高等中医药院校统编教材《中医诊断学》中浮脉与沉脉是一对反映脉位深浅的相反脉;《素问》中"浮"与"沉"则用来描述正常和疾病状态下脉位的动态变化。通过对《素问》中"浮"脉与"沉"脉相关记载的分析,探讨其与现今国家高等中医药院校统编教材认识的异同,以期为目前的脉诊教学提供参考,为丰富和发展脉学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3.
不谈“脉”的古医籍江苏省中医院(210029)干祖望脉学是中医诊病的主要依据之一、,当然,如伤骨科、痔瘘科等与脉学的联系较少,但清·钱秀昌《伤科补要》卷二“第一则”还是强调“须辨……脉象之虚实”。儿科也很少注意脉诊的,诚如清·夏禹铸《幼科铁镜·望形色...  相似文献   

4.
《脉学刍议》一书,初版于一九六五年,当时曾受到中医界许多学者的赞诩,得到了读者的欢迎,并给予极高的评论。《脉学刍议》作者为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张琪研究员,系我省名老中医之一,因他感慨于现代之学中医者,对“脉学”这门专业技术,往往采取轻视甚至菲薄的错误态度,他以为  相似文献   

5.
清代歙县医家梅江村代表作《脉镜须知》脉学理论切合临床,精练实用,对中医脉诊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而后世医家对其知之甚少。本文首次对《脉镜须知》进行系统的文献整理,研究其学术特色及价值,对发展和充实中医脉学理论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脉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历代医家不断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具中医学特色的诊断方法,是中医认识和判断病和证的重要手段。中国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继承了前人传统的脉学思想,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在明·嘉靖甲子年间著成《濒湖脉学》一书,成为中医脉学的经典著作,为中医脉学的继承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本文通过归纳和总结《濒湖脉学》对《黄帝内经》、《难经》和《脉经》中脉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濒湖脉学》形成的自身学术特点进行系统性阐述,分析《濒湖脉学》对后世中医脉学思想的影响及对当代中医临床的指导意义,为全面了解中医脉学的发展历程提供思路,对研究和解读《濒湖脉学》涵盖的学术思想和价值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脉经》是魏晋名医王叔和集3世纪以前脉学精华而成的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其学术思想主要来源于《内经》、《难经》和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等。自此构建了中医脉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为中医脉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中医脉学、诊法、辨证、治疗及古医学文献保存上均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以“脉”为例,选取《黄帝内经》与“脉”相关的8个双音节新词,包括脉道、脉口、脉度、脉色、脉痹、脉痿、脉风和脉胀,按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分为两类,探讨其词语构成的形式,并对其医学名义进行辨析。通过考辨我们发现,第一,“脉道”“脉度”等词的出现体现了《黄帝内经》时期医家对人体结构的认识已深入微观层面,人体经脉理论初步形成;“脉痹”“脉痿”等词将疾病医疗事实表义具体化,丰富了中医疾病学理论;第二,研究结果可以作为中医药专科辞典和大型语文辞书的书证补益,“脉色”等词条似应补增义项并提前书证;第三,上述新词在后世的医学文献中被广泛应用,但大部分仍属于专业术语,保留在中医学专业词汇中,并未进入普通词汇。  相似文献   

9.
通过考证分析,将《伤寒论·序》中“动数发息”的语义释作“脉跳的快慢及脉动的起止、来去(情状)”。它既有训诂方面的依据,又完全符合《伤寒论》一书在中医脉学方面提出的新的医学内涵。  相似文献   

10.
脉诊作为中医四诊之一,是中医标志性诊法,是诊断疾病和判断疾病转归、预后的重要依据。自古脉诊研究著作甚多,有“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之叹。清代旴江医家黄宫绣是江西古代十大名医之一,学识渊博,精通医理,通晓各家,熟谙岐黄,尤善脉学,著脉学专著《脉理求真》,主张治病必先明脉理、识药性,提出“持脉之道,贵在活泼”的诊脉原则。围绕黄宫绣主张诊脉应灵活变通这一思想对黄氏脉学进行了探讨,在对黄宫绣其人、其书认识的基础上,着重以文献研究法对其著作中关于脉诊的部分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系统地从诊脉部位、胃气的判别、脉象主病3个方面分析了黄宫绣的“活泼”脉法,从而阐释了黄氏脉诊主张诊脉部位的多样性,判别胃气的灵活性与脉象主病的机动性。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黄宫绣在诊脉部位上提倡以临床实际为准,对脉诊中胃气有无的判断,认为既不能固守《脉经》以关脉候胃气的主张,也不能固守时令生克,而应以脉象的和缓从容为依据;在临床运用中应将脉象进行分类归纳,注重相兼脉象及独见脉,脉真从脉,症真从症,不宜拘泥;在重视脉诊的同时强调四诊合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