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丁炜 《江苏中医药》2003,24(4):20-21
根据系统论最优化原则,临床在诊断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过程中,应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达到诊断,治疗上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2.
心绞痛 ,是冠心病的一种常见类型 ,属中医心痛、胸痹范畴。观察 72例心绞痛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45例 ,以中西医结合治疗 ;对照组 2 7例 ,以常规西药治疗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1 临床资料心绞痛诊断参考WHO诊断标准 ,中医辨证诊断和治疗参考 1990年 10月 ,中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诊治胸腔积液3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钢 《四川中医》2001,19(5):24-25
运用中医辨证分型论治与西医病因学检查诊断及治疗方法相结合,诊治胸腔积液37例,结果总有效率为94.60%。认为引起胸腔积液/悬饮的原因众多,对中医“悬饮”的认识不应局限于渗出性或结核性胸膜炎。结合应用现代医学对胸水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可以提高悬饮辨治的准确性及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和探讨非淋菌性盆腔炎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非淋菌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0例中40例获临床诊断,4例误诊为膀胱炎,4例误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2例误诊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结论对可疑的非淋菌性盆腔炎患者,要在用抗生素前常规作CT、UU等病原体的菌培养+药敏,减少漏诊和误诊,从而联合、足量、彻底治疗,进一步减少因盆腔炎造成的严重并发症——宫外孕、不孕症等。  相似文献   

5.
我们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高血压病的治疗进行临床研究,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诊断标准:按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使用的高血压病诊断标准:收缩压160mmHg(21.4kPa)或以上;舒张压95mmHg(12.6kPa).并有心、脏、肾等症状. 2、年龄与性别:45岁~65岁.男性146例,女性112例,共258例.病史均在3年以上.有吸烟史者76人;有饮酒史者120人;同时有吸烟和饮酒史者196人.喜咸食者224例.  相似文献   

6.
33例克隆病和肠结核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克隆病和肠结核临床上均以“腹痛、腹泻、发热、便血、积聚”等为主要表现,两者鉴别诊断甚难,给早期诊断治疗带来相当大的困难。为了比较克隆病和肠结核在临床上的区别,笔者对本院1982年11月~1999年9月经诊断明确的15例克隆病和18例肠结核病例作一回顾性分析,试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上探讨两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3例,全部为同期资料完整、诊断明确的住院病例,其中克隆病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12~68岁,平均36.3岁,12~40岁9例,40岁以上6例…  相似文献   

7.
刘国忠  张军 《河南中医》2016,(11):1871-1873
中医诊断与西医诊断比较,两者理论基础不同,中医诊断是一门经验医学的诊断,而西医诊断是在解剖、生理、生化等现代医学基础上的实验诊断,客观性、科学性、专指性强。西医诊断重视疾病对人体局部的器质性改变及生理、生化指标、影像的异常,却忽视社会、环境、自然、气候对人体疾病的影响,治疗不注意改变人体整体的病理功能状态。中医诊断要借鉴西医的系统的病史询问,详细的体格检查,把现代检验技术、影像学检查等纳入到中医诊断中来,提高中医诊断的准确性、客观性。中医诊断要与西医诊断结合,在辨病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适当地统一中西医诊断的病名,增加中西医工作者之间的理解,避免误解,有利于辨证论治和治疗。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和谐地促进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1 IgA肾病 李某,男性,32岁,2005年8月10日初诊.自述腰胀不适,查尿PR0(+++),BLD(++++),Cr183mmol/L;B超示肾实质增强西医诊断为IgA肾病4期(增生性硬化性)伴肾功不全;中医诊断为腰痛,此乃风热上犯、肾阴不足之证.治以疏风清热解毒,滋阴补肾.  相似文献   

9.
颈性眩晕是内科常见急症之一,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或如坐车船、甚则仆倒为主要临床特征.笔者采用舒血宁注射液配合丁咯地尔注射液治疗本病.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6年5月至2008年4月门诊及住院患者70例,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1].均为初次发作或既往有眩晕病史,急性发作病程均在24h之内.症状见头晕目眩,视物旋转,或坐车船,甚则仆倒,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可经心电图、测血压、颈椎X摄片、经颅多谱勒、头部CT等协助诊断颈椎病.  相似文献   

10.
眩晕是目前医学界无法客观定义和测量的一个很有挑战性的常见的主观症状。就眩晕中西医结合中的若干临床问题进行阐述,包括眩晕的涵义和鉴别诊断;眩晕的病因病机;眩晕的诊断流程及临床诊断类型;眩晕的治疗原则,以期为眩晕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治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论述了病证关系,分析了“病”与“证”的内涵,认为疾病是决定证候的内在稳定的因素,而证候是疾病的外在综合表现。辨证论治以证候处方用药,会产生病证重合与分离两种情况,病证重合时疗效就肯定,而病证分离时则疗效就会远离预期目标,这就是辨证论治疗效重复性差的客观原因。为了提高病证的重合,避免病证的分离,应该重视方药与疾病的联系,不能只讲“方”与“证”的联系。笔者认为,方药对疾病的疗效是根本的,而方药对证候的疗效是附属的,疾病与疾病证候具有不同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小青龙汤为温阳宣肺、蠲痰涤饮之剂,凡见哮喘、咳嗽、痰、饱胀、喘息和四肢水肿等因"外感风寒,内有寒饮"所致者,均可辨证应用小青龙汤。临证应用时注意:①寒邪不必拘泥外感;②"三水"的变化要审清;③但见寒饮,有无表证均可用此方;④注意痰饮在临床上的变化;⑤临床见喘未必治喘,要临证辨别。用此方,要抓住以下临床指征:①面色:"三水"之面色--黧黑之色;②脉象:弦脉或浮紧;③舌象:舌苔多水滑;④痰涎:咳痰较爽,痰涎清稀,泡沫状。以上"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有效之后,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14.
从“方药离合”看中医学的方药共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舟 《江苏中医药》2007,39(6):8-10
通过对历代方剂与本草的应用演变和发展过程的论述,揭示了中医方药共荣关系,并以黄柏、升麻等药为例,强调方药配伍运用是方药共荣的核心环节.随后,结合中医发展的现实环境,分析了坚持方药共荣的正确方向,对于防止重药轻方的错误倾向,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启迪现代研究思路,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药物针灸综合治疗闭合性和化脓性骨髓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年来采用药物和针灸并用治疗闭合性和化脓性骨髓炎 40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40例病案都来自于门诊。其中男性 30例 ,女性 1 0例 ,年龄最大的 63岁 ,最小的 8岁 ,平均35岁 ;病程最长 40年 ,最短 7个月 ,平均病期 5年。 40位病人都多次经X光拍片确诊 ,并多次接受过手术治疗。手术次数最多的达 6次 ,最少的也有 2次。除了 4例存有死骨者以外 ,其他 36人均在药物和针灸的综合治疗下痊愈。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发展 ,采用全身与局部、内治与外治、中药与针灸相互协调、补充的辨证方法 ,以达到表去根除、…  相似文献   

16.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书云:“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明目,开心,益智。”其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胃)、肺、心经。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益气生津,宁心安神之功效。在《伤寒论》中,仲景应用人参共40次,入  相似文献   

17.
肠道菌群存在于肠道,多种微生物拮抗共生、动态平衡,一旦平衡破坏,可引起宿主发生多种疾病。脑-肠轴理论提出肠道菌群与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也有关系。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脑卒中等多种心脑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与肠道菌群组成改变及功能失调之间可能存在一定联系。肠道菌群同黏膜免疫相互作用,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可能对AS形成有影响,短链脂肪酸可影响危险因素的出现,增加AS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可归属"胸痹""真心痛""血脉病""痰饮""中风"等范畴,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虚,可累及心、肝、脾、肾;气滞、寒凝、痰阻、血瘀为标。肠道菌群与宿主生理相关、病理相互影响,与中医学天人相应、整体观理念一致,与阴阳学说、脾胃有异曲同工之处。针刺防治AS着眼于整体调节,对肠道菌群也有调节作用,辨证取穴,从痰、瘀、毒论治,整体调节脏腑功能,通过对大脑、肠道菌群、骨髓的整体调节,可能是AS防治效应机制。针灸影响肠道菌群数量与结构,恢复宿主肠道内环境动态平衡,是AS防治重要着眼点。未来高通量测序、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为研究肠道菌群与针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生理、病理及治疗三个方面对冲任与男科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具体阐述了冲任为男性生殖的枢纽 ,冲任失调为男性病的病理机转 ,以及从冲任着手的治疗原则、用药特点 ,为男性病的研究提供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19.
术后恶心呕吐是手术主要的并发症,针灸干预对防治术后恶心呕吐疗效确切,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调衡"具有调节机体平衡,促使失衡的病理状态向平衡的生理状态转化的作用。针灸"调衡"贯穿于围手术期的整个过程,术前可能调整机体失衡的状态归于平衡,减轻术前的紧张、焦虑情绪,以达最佳的术前准备状态;术中通过调整神经-内分泌系统,减轻手术的应激反应,降低手术损伤;术后调整机体气血平衡,加快胃肠功能恢复。针灸"调衡"调整机体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失衡状态,使机体处于相对"自衡"的稳定状态,而防治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加快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益肾健脾,涤痰散结"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源于临床实践,又经过长期的临床与系列实验研究验证、深化,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高血压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临证治疗中。其代表方补肾抗衰片能够明显改善肾虚痰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胸痹心痛证候,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酪氨酸硝基化的作用,而活性氧自由基(ROS)和活性氮自由基(RNS)可能是"痰"的物质基础。补肾抗衰片的系列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脾虚生痰,痰瘀互结"是心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而"益肾健脾,涤痰散结"法具有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类疾病的作用,成为指导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一个重要应用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