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老年眩晕66例辨证施治与疗效关系探讨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李茁然,郝圆勋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刘玉环,李大文眩晕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尤其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老年眩晕多见于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及某些脑部疾息(腔隙性脑梗塞),颈椎病等,目前社会已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  相似文献   

2.
针刺治疗眩晕症5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瑞  任建华 《光明中医》2006,21(2):51-52
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近年来,我们对56例眩晕症患者辨证施治,针刺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全部为门诊病人,其中男22例,女34例;年龄最大的74岁,最小的18岁,30岁以内的3例,31~40岁的5例,41~50岁的11例,51~60岁的34例,61岁以上的3例:病程最短的3小时,最长的3年,1~3个月的居多;西医诊断:或为神经衰弱,或为贫血,或为内耳性眩晕,或为高血压病,或为脑动脉硬化,或为脑梗塞,或为颈椎病等.  相似文献   

3.
胡升华 《江苏中医》2001,22(2):22-23
笔者近3年来对36例诊断为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眩晕患者进行辨证施治,并与天麻定眩宁片剂治疗作疗效对照观察,现报告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分型论治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85例眩晕症患者辨属肝阳上亢18例,痰火内盛14例,痰湿内阻11例,气血亏虚8例,阴虚阳亢9例,阴阳两虚12例,气血瘀滞13例,分别予以对证施治。结果本组患者全部有效,各证型间疗效相当。结论眩晕症辨证施治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陈祺  朱亨炤 《光明中医》2013,(11):2293-2294
目的 运用传统疗效评价与生活质量量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观察采用中医药辨证治疗老年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入选老年性眩晕患者50例,采用中医针对个体辨证施治的原则,观察治疗前后主症描述改善情况及眩晕障碍评定量表(DHI)的评分改变情况,判定临床疗效.结果 辨证施治后总有效率达到93.48%,同时,DHI量表分析显示,治疗后在功能、情感和躯体三方面的评分都有显著性降低(P〈0.001).结论 针对老年性眩晕,在临床上以调治肝肾为主要思路,同时考虑到痰、火、瘀、虚等因素的存在,往往能取得不错的疗效,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壮医针挑疗法配合中药辨证施治治疗难治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1例难治性眩晕患者进行壮医针挑治疗,穴取厥阴俞、肝俞、风门及颈背部反应点,每隔2天挑治1次,连续3次;同时配合中药辨证施治,疗程9天。结果:31例患者中,治愈26例,占83.9%,好转4例,占12.9%,未愈1例,占3.2%,总有效率为96.8%。结论:壮医针挑疗法结合中药治疗难治性眩晕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以温胆汤为基础方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把眩晕患者64例随机分两组,治疗组32例以温胆汤加减辨证施治。并设对照组32例口服西比灵,疗程15d。结果治疗组32例,治愈24例,好转6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3.8%;对照组32例,治愈15例,好转12例,未愈5例,总有效率84.4%。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显著性,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用温胆汤加减辨证治疗眩晕证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以温胆汤为基础方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把眩晕患者64例随机分两组,治疗组32例以温胆汤加减辨证施治。并设对照组32例口服西比灵,疗程15d。结果治疗组32例,治愈24例,好转6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3.8%;对照组32例,治愈15例,好转12例,未愈5例,总有效率84.4%。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显著性,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用温胆汤加减辨证治疗眩晕证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牛红  李岩 《四川中医》2012,(4):77-78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中老年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4例患者辨证分型施治。结果:痊愈76例,占66.7%;显效23例,占20.2%;好转12例,占10.5%;无效3例,占2.6%;总有效率97.4%。结论:辨证施治中老年眩晕疗效确切,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中医药治疗眩晕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十年中医药治疗眩晕研究进展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吕湘宾主题词眩晕/中医药疗法,综述眩晕是临床常见一个症状,能引起眩晕的疾病有很多。中医在治疗眩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收集了近十年来中医治疗眩晕的资料,综述如下:辨证施治研究脏腑辨证单氏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Wallenberg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并分析68例Wallenberg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54例急性起病,14例亚急性起病,眩晕48例,头晕14例,恶心、呕吐34例,饮水呛咳35例,吞咽障碍20例,声嘶及构音障碍31例,呃逆24例,软颚麻痹及咽反射减弱消失61例;眼球震颤32例,共济失调54例,Horner征32例,浅感觉障碍46例;周围性面瘫6例,舌瘫6例,复视1例,轻偏瘫12例,双侧下肢Babinski征(+)4例;头痛12例,3例病程中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6例伴随出汗、心悸等自主神经紊乱症状。MRI检查均呈现出与临床表现定位相符合的延髓梗死病灶;9例同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8例偏侧椎动脉未入颅,26例偏侧椎动脉近汇合处纤细、狭窄,22例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4例同时具有二种上述椎基底动脉异常,2例为偏侧椎动脉夹层,5例椎基底动脉系统未见明显影像学异常。16例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患者中,仅发现2例小脑后下动脉狭窄,余14例分别为上述椎动脉病变。结论:Wallenberg综合征需要同时具备延髓及背外侧症状;椎动脉病变为Wallenberg综合征的主要责任血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脑梗死患者的神经眼科表现,以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1日到2010年6月1日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215例,调查有神经眼科表现患者的一般情况、神经眼科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1.有神经眼科表现的脑梗死患者有49例,占22.48%。2.引起神经眼科表现的脑梗死类型主要为腔隙性脑梗死、脑干梗死、枕叶梗死、小脑梗死,少见的是基底节、丘脑和额叶梗死,未发现单独颞叶或顶叶梗死伴神经眼科症状的患者。3.脑梗死的神经眼科症状主要有复视、视物旋转、视野缺损和视力下降,体征依次为眼球运动障碍、眼球震颤、眼睑下垂、瞳孔异常、眼睑闭合不全和视盘水肿。4.复视多见于脑干梗死,视物旋转多见于脑干或小脑梗死,视野缺损以枕叶梗死居多,眼球运动障碍多见于脑干或基底节梗死,眼球震颤多见于脑干梗死。结论 1.神经眼科表现为脑梗死患者常见临床表现,应引起临床重视;2.不同的临床表现提示不同部位的梗死,临床应重视对高级视觉的检查以发现颞叶和顶叶梗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四物二至汤加减治疗眩晕68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12月-2010年12月进行治疗的眩晕患者68例,对该68例患者选用我院四物二至汤加减进行治疗。结果:经过四物二至汤加减治疗后,痊愈:48例,好转: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7%。结论:中药四物二至汤加减治疗眩晕疗效显著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眩晕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2例。治疗组采用定眩汤加味配合利多卡因、维脑路通静滴。对照组采用单纯静滴利多卡因、维脑路通。lOd为1疗程,连用2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7%(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整脊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治疗机理,重新认识颈源性眩晕及眩晕性疾病的病因病理。方法:对131例颈源性眩晕患者进行整脊手法治疗,恢复其颈胸椎曲度,术前术后即刻TCD检查以比较椎动脉血流变化,再予拔罐和红外线治疗3天,之后间隔性调整治疗。结果:治愈121例,占92.37%,好转8例,占6.11%,无效2例,1.53%。即时缓解129例,占98.47%。结论:整脊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明确,但椎动脉血流并未单纯增加或减少,故反思眩晕性疾病的中西医病因病理,提出眩晕性疾病结构异常和急慢损伤两大病因;病理和解剖方面的多机制变化,尤其颈部的结构变化在眩晕性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治疗上凡眩晕者,必正其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电针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磷酸化STAT3( pSTAT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预处理组,其中电针预处理组在造模前7天给予治疗,1次/天.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的制备应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缺血侧脑组织pSTAT3蛋白表达情况,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结果:缺血再灌注损伤24 h,电针预处理治疗组能明显缩小脑梗死体积,减少脑缺血大鼠pSTAT3蛋白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预处理能下调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pSTAT3的表达水平,明显缩小脑梗死体积,具有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cTnI和心肌酶谱四项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临床50例已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血清心肌钙蛋白cTnI和心肌酶谱四项检测,分析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检测方法的特点,为临床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结果: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通过血清cTnI和心肌酶谱四项联合检测,均呈阳性,其中41例血清cTnI呈阳性,9例为心肌酶谱肌酸激酶同工酶呈阳性,根据两项检测指标联合判定为急性心肌梗死。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迫、一旦发病则现危象,如患者能得到及早诊断,对挽救患者的生命和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血清cTnI和心肌酶谱四项联合检测覆盖了患者的整个发作周期,是临床较为精准的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颈痛伴发头晕的临床表现并比较手法和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自2008年12月-2010年12月,64例患者随机分为手法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分别比较首次、2周、4周治疗效果。结果:手法治疗具有短期明显的缓解作用,4周对比两者无明显差别。结论:颈痛性头晕具自限性,痛程较短;手法治疗短期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李丽 《中医临床研究》2013,(21):90-91,93
目的:探讨运用中药塌渍治疗对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血管并发症的护理效果。方法:将122例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中药塌渍组和硫酸镁组,空白对照组。其中中药塌渍组42例采用中药塌渍进行护理,常规对照组39例采用常规方法护理,硫酸镁组41例采用常规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硫酸镁外敷,并对三组发生血管并发症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中药塌渍组减少了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与两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中药塌渍法可以降低经桡动脉PCI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临床CT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早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以此为合理有效的临床诊断、治疗提供较为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对2009年3月~2010年7月期间我科室104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早期CT影像学检查资料予以回顾性的分析总结。结果:104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均存在一定的早期CT影像学特征,30例患者存在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影,约为28.85%;41例患者存在豆状核边界不清,约为39.42%;45例患者存在轻度占位,约为43.27%;33例患者出现早期低密度影,约为31.73%;17例患者脑沟消失,约为16.35%;29例患者存在岛皮质边界模糊,约为27.88%。结论: CT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早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有着良好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能够较好的发现患者相应的CT影像学特征,以轻度占位发生率相对比较高,其次为豆状核边界不清、早期低密度影、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影、岛皮质边界模糊,而脑沟消失发生率相对比较低。CT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为合理有效的临床诊断、治疗早期大面积脑梗死提供较为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