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阐述了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总结了近年来疏肝和胃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理论基础、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展。认为疏肝和胃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其代表方药疏肝和胃方和丁香降气方具有显著的临床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前临床上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辨证以肝胃郁热证、肝胃不和证居多,治则多以清利湿热为主,较少顾及虚证,尤其是脾虚证对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发展造成的影响。笔者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辨证分型和治疗与脾虚证密切相关,胃食管反流病日久可产生脾虚证表现,脾虚证进一步促进胃食管反流病的发展。在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机和诊治中,脾虚证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黄雅慧教授应用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导师面授、门诊及查房整理导师对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机认识、辨证分型及遣方用药变化,观察中医药治疗该疾病的优势及有效方法。结果:中医药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优势明显,疗效显著。结论:名中医应用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经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赵智宏  徐杰 《陕西中医》2019,(4):515-518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消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一种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该病有三种类型:反流病性食管病(NERD)、反流性食管炎(RE)和巴雷特食管,严重者还可导致食管狭窄、食管腺癌等。发病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且趋于年轻化的患者逐渐增多。西医主要以口服PPI、胃肠动力药、胃黏膜保护剂联合应用对症治疗,但存在效果欠佳,复发率高,药物副反应大、患者花费较高等弊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反流问题。查阅文献及临床研究发现中药治疗GERD疗效显著,临床要求和接受中医药治疗的人群逐渐增多。文献研究多从脾胃肝胆论治本病,以调畅气机、和胃降逆为主要治法。本文从中医脏腑八纲(气、血、阴、阳、寒、热、虚、实)辨证理论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机,认为在中医脏腑八纲辨证理论指导下,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治疗该病在疏肝解郁、健脾益气、和胃降逆的基础上需兼顾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祛邪实的同时适时补正虚,最终以恢复脏腑功能正常为本而治愈胃食管反流病;同时结合向患者广泛宣教中医养生思想,让患者了解本病的发生、转归,自觉自愿主动的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才能从根本治愈胃食管反流病,并防止其反复发作,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凡婉琼 《光明中医》2023,(1):197-200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食管胃动力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反酸、烧心、胸痛等,严重者可引起食管狭窄、食管出血等不良并发症的发生。近些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该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攀升的趋势,因此,寻求有效的治疗手段已成为医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使用现代医学手段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虽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临床症状,但难以彻底治愈,患者易出现病情反复的现象,不利于预后。中医药通过辨证施治,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上取得了一定效果,获得广大患者的肯定。此文旨在从中药、针灸、中西医结合等方面阐述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药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6.
周强  陶琳  张声生 《北京中医药》2018,37(5):421-423
经方在临床应用甚广,从桂枝类方、柴胡类方、半夏类方、泻心汤类方、茯苓类方、其他方剂等6个方面介绍29首经方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运用;并根据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和辨证分型总结经方临床运用的基本原则,为经方治疗本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以反酸、烧心为主要临床特征的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在亚洲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其治疗已经引发了广泛地关注。现代医学治疗该病尚存在一些问题,中医药在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深受广大患者的青睐。本文将从中药、针灸、中西医结合等几个方面来阐述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8.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最为常见类型,占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50%~70%。中医治疗多辨证分型、专方加减以及中西医结合、针灸治疗等,从整体入手,疗效较好。中西药物联合针刺治疗具有简、便、廉、效等特点,疗效显著,无创伤性手术之痛苦,易被接受,已引起广泛关注,开辟一条新的治疗路径。  相似文献   

9.
总结朱生棵教授辨证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经验。认为该病为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又兼痰、瘀为患;治疗注重疏肝降逆、化痰祛瘀,临证多采用疏肝和胃方化裁。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上具有独特优势,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降低复发率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文章系统综述了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名、病因病机和辨证分型,并对近年来中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辨证治疗、经方验方、中成药口服、针灸及基础实验和临床试验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目前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研究存在和急需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1.
通过梳理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西医诊疗共识意见及相关文献,结合自身经验,从辨证与辨病、抓主症与抓主病、治标与治本、药物及非药物四个方面探讨中医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的思路。认为中医诊治本病,当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治病求本为原则,坚持中医与西医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先抓主病再抓主症,并重视中医针灸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胃食管反流病(GERD)迄今尚无相对应的中医病名和较为统一、规范、公认的中医辨证分型方法和标准。本文汇总了近15年关于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型分类的相关文献,对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研究现状做一概述。结果提示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以脾虚、气郁、痰湿、郁热为主,中医辨证分型以分五型之内为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返流性食管炎中医辨证与胃镜表现、胆汁返流及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对返流性食管炎14 2例的中医辨证和胃镜下表现、胆汁返流及HP感染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返流性食管炎分级与中医主要辨证分型有相关性 ,A级以肝胃郁热型 (71 6 % )为主 ,B级以胆热犯胃型 (4 4 % )为主 ;返流性食管炎胆热犯胃型与内镜下胆汁返流密切相关 ,HP感染多为实证。结论 :胃镜表现、胆汁返流、HP感染等因素在中医分型证治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在辨病的基础上结合内镜所见加以辨证分型 ,能提高辨证用药的准确性 ,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食管24小时pH值及胆汁监测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95例GERD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并分别行内镜检查、食管24小时pH值及胆汁监测。结果:肝胃郁热型占69.47%,该型以酸反流、混合反流为主,其酸反流次数、DeMeester评分、胆红素大于或小于0.14的时间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0.05)。实证内镜下的炎症程度重于虚证,虚证较少出现病理性反流。结论:GERD的中医辨证分型以肝胃郁热型为主,该型与酸反流、混合反流密切相关,推测肝胆失于疏泄,胃气上逆可能与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导致的酸反流及混合反流有关。  相似文献   

15.
反流性食管炎(RE)是由于胃或十二指肠的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食管组织黏膜炎症、糜烂和纤维化等病变。属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范畴,临床上以反酸、烧心、灼热、疼痛、嗳气等为主要表现,常见的并发症为食管狭窄、出血、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等。中医学中没有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以归属于“吞酸”、“吐酸”、“嘈杂”、“胃脘痛”等范围。中医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认识逐渐完善,治疗上以“和法”为主,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因在中医病名、辨证和治疗上缺乏统一标准,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概括出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则治法及常用方药,探讨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胡建国  邹卫兵  姜贵秀  赵黾 《光明中医》2016,(15):2291-2293
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辨证论治法是治疗SS的重要治法,但辨证论治法存在"无证可辨"、侧重辨"病"而对"人"不够关注等不足。鉴于辨证论治法不能全面地把握SS患者的病变本质,为更好地治疗SS患者,提出"证体合辨"论治法治疗SS这一思路,并分析了"证体合辨"论治法治疗SS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提出了实施"证体合辨"论治法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7.
赵志付教授根据新时代心身疾病高发的特点,提出了中医刚柔辨证体系用于诊治心身疾病,从多个方面将刚柔辨证治疗心身疾病的优势加以总结。其优势体现在:刚柔辨证针对心身疾病,刚柔分型明确,辨证论治;重视心身并治。应用中医刚柔辨证体系诊治心身疾病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18.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因其病程反复、迁延难愈等特点而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及心理。现阶段,GERD的发病机制存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笔者通过对近几年中西医病因病机及治疗相关文献收集整理,笔者发现西医认为GERD的发病机制与食管下括约肌(LES)抗反流屏障结构障碍、食管对胃反流物的廓清功能异常等相关,治疗以抑酸、促进胃肠动力及抗反流手术等为主。古今中医医家则认为在多因素下致肝胃不和、气机失和为其总病机,在治疗方面,通过辨证分型采用药物疗法、中医外治法治疗等。现笔者通过收集整理近几年国内外GERD文献资料,阐述了中西医学者对GERD的病因病机和治疗两方面的认识,以期为治疗GERD进展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刍议中医临床辨病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辨病论治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及广泛性,明确辨病论治一直是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方法与手段,客观评价辨证论治的局限性,同时对其延伸的异病同证同治持反对意见,提出异病同证应异治的观点,并且主张应结合抓主症,实际上也就是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观点.并结合中医医疗现状提出了以西医辨病结合中医辨证论治是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